第521章 漢20(1 / 2)

劉詢繼續奉行了昭帝時期的輕徭薄賦方針。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不久,就免除了當年租稅。後又對遭受旱災、地震、病疾的地區,免除三年的租賦。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鹽價,減輕老百姓過重的負擔。公元前55年,他下令減少天下口錢。公元前52年,又下令減收全國百姓算賦錢,1算減30錢。公元前51年,又再次詔令免除當年田租。在徭役方麵,也儘量減省。當時,漕運所消耗的人力很多,僅從關東向京師運穀400萬斛,每年就需用6萬人的勞力。他采納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的建議後,在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等郡買糧,供給京師所用,一下就減省關東多半的漕卒。

在劉詢的大力倡導下,各級官吏都將勸科農桑、發展生產作為首要政務。劉詢還派農業專家蔡葵為“勸農使”,巡視全國,指導農業生產。在劉詢統治後期,國內經濟繁榮,農業連年豐收,穀價創造了漢代的最低價。?

設立常平倉

五鳳四年的正月,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便在向宣帝奏請在邊郡設立常平倉,以供給北部邊防之需,減省轉輸漕運之費。相關背景:“常平”源於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範蠡和《管子》也有類似的思想。漢武帝時,桑弘羊發展了上述思想,創立平準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在京師賤收貴賣以平抑物價。實施方案宣帝即位之前,往年漕運時,輸穀四百萬斛到京師需要動用關東漕卒六萬人,耗費相當驚人。

因此耿壽昌建議就近購買三輔及弘農、河東、上黨、太原諸郡之穀,認為足以滿足京師所需,且可將漕卒的員額減省一半;同時又奏請將海租(水產稅)增加三倍。儘管早在神爵元年時,趙充國就已有趁低價在金城郡多糴穀蓄的建議,但時隔七年之後耿壽昌才將之奏請實施,並將試行的範圍由金城一郡擴大到整個北邊,這就足以說明,漢朝這些年來積蓄的穀物已經豐富到了足夠支撐這個龐大計劃的地步;而穀價的長期低迷,則說明實施這一計劃的內外部條件到這時已經完全成熟。這兩項條件的完備使得常平倉的設立具有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義,一旦正式施行,成功的希望便有了相當的把握。

雖然禦史大夫蕭望之以“陰陽之感,物類相應,萬事儘然”為由,又認定耿壽昌之舉實乃“費錢二萬萬餘,有動眾之功,恐生旱氣,民被其災”,因而極力反對,宣帝仍然一一照準。耿壽昌的改革方案很快收到成效,漕事因而暢達,他便又下令在邊郡各地築造穀倉,於穀價低時加價糴(di)入、價高時則降價糶(tiào)出,以平抑穀價,調劑各邊郡的穀物供給,名曰“常平倉”。常平倉的設立,是以國家的財力為後盾、以改變市場供應量的手段來達到穩定穀價,調節市場的目的。這樣既能減輕過低的穀價對中小農戶的傷害,保護他們的切身利益,又使國家常年掌握著一定數量的糧食儲備,能夠維持邊防的穩定。百姓得其便利,國家也得以安定,一舉而兩得。?

關於常平倉的意義。

漢宣帝時期設立的“常平倉”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不僅使朝廷儲藏糧食的大穀倉一太倉和甘泉倉都充滿了糧食,而且邊郡地方也,倉廩充盈。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這一措施,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穀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封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還對邊疆的糧食儲備產生有利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文化上,

?整理經典宣帝繼昭帝召開鹽鐵會議之後,又在甘露三年(公元前51),在石渠閣召開了盛大的儒家經學會議,講論“五經”同異問題。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經書就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具有法典的性質。但是,學術界,思想界對儒家經書的理解存在分歧,所以召開這次大討論。蕭望之等大臣參加評論,漢宣帝親臨會場,隨時對爭論問題作出裁決。經過這次討論之後,原屬民間的學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和穀梁《春秋》也進入官學。這種現象隻有在寬鬆的政治條件下才有可能,而且為加強思想的進一步統一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頒行《史記》太史公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楊敞在漢昭帝時期,曾官至宰相。楊敞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給楊家生的兩個兒子,大兒子楊忠,小兒子楊惲。楊惲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把自己珍藏著的並且深愛著的《史記》,拿出來給他閱讀。楊惲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楊惲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歎息。

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巨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於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家庭生活。

漢宣帝的三位皇後在西漢的整個後宮,唯獨王氏能得善終,其她兩位都逃脫不掉被殺害的淒慘結局。第一任皇後許平君被投毒害死。劉病己出生數月,即逢“巫蠱事件”,劉據因受江充誣陷,為父皇漢武帝所疑,他懼禍而被迫起兵討伐江充,兵敗被迫自殺。其母衛子夫也隨之上吊自殺,株連滿門,幸存者也被削籍為民。當時劉病己還在繈褓之中,隻是個待哺嬰兒也被下令收監坐牢,五歲那年他才走出監獄,結束了牢獄生活。出獄後的劉病已來到了其在魯地的祖母家中寄居。元平元年(公元前七十四年)昌邑王被廢後,霍光等大臣將他從民間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於同年7月登上皇位,時年十九歲。許平君是昌邑人,漢宣帝皇後,今山東金鄉人。

她出生在一個境遇淒慘的家庭裡。許平君的父親名叫許廣漢,因被誣告“從行而盜”而受腐刑成了一個宦官,先擔任過掖庭丞,後轉任暴室嗇夫—宮廷監獄的典獄官。就在許廣漢做宮廷典獄官的時候,劉病己來到了掖庭接受文化教育,和許廣漢同居一間宿舍,兩人成了舍友。卻不想相處日長後,許廣漢和劉病己成了忘年交。很自然的,劉病已認識了同樣在獄牆邊長大的許平君。結婚的第二年,小夫妻生下了一個兒子。兒子出生還不滿百日,命運便展示了它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魔力:劉詢被選中,成為大漢王朝的第十任皇帝。

劉詢當上皇帝後,為了迎合統攬大權的霍光和其它朝臣,但又唯獨不能丟開自己的發妻,將皇後桂冠給予一個不認識的女子;在朝臣聯名上書請立皇後之前,劉詢發布了即位後的“初詔”。他說,“我在貧寒微薄之時,隻有一把舊劍陪伴我左右,現在我雖登大位,但仍然十分想念這把舊劍,眾卿能否幫我將其尋回。”詔書情真意切,字字句句表述的都是他和許平君之間的舊日情意。

曆史評價他,劉向說道:“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於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

班固:“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精其能,至於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於慕義,稽首稱籓。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荀悅:“中宗明明,寅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柔遠能邇,燀耀威靈。龍荒朔漠,莫不來庭。不承祖烈。尚於有成。”崔駰:“近孝宣皇帝明於君人之道,審於為政之理,故嚴刑峻法,破奸軌之膽,海內清肅,天下密如。薦勳祖廟,享號中宗。算計見效,優於孝文。”

蔣濟:“宣帝受六世之洪業,繼武昭之成法,四夷怖征伐之威,生民厭兵革之苦,海內歸勢,適當安樂時也。而以峻法繩下,賤儒貴刑、名,是時名則石顯弘恭之徒,便僻危險,杜塞公論,專製於事,使其君負無窮之謗也。如此,誰果亂宣帝家哉?向使宣帝豫料柱石之士,骨鯁之臣,屬之社稷,不令宦堅秉持天機,豈近於元世棟橈榱崩,三十年間,漢為新家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