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漢21(2 / 2)

劉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即漢元帝(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奭出生幾個月後,漢宣帝即位為帝。兩年後,其母許平君被霍光妻子霍顯毒死。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漢元帝多才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為人柔懦。在位期間,因為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在長安未央宮病死,終年42歲,在位16年,葬於渭陵。

柔仁好儒

漢元帝劉奭,生於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漢宣帝劉詢的長子,母親是恭哀皇後許平君。劉奭出生後數月,其父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八歲的劉奭被宣帝立為太子。史書上說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當他還是皇太子時,眼看著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動不動就用刑罰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僅因為“刺譏辭語“就被殺害,很不以為然。一天乘著陪父親用餐時,委婉地說:“陛下使用刑罰略有點過分了,應該多多重用儒生。“漢宣帝劉詢頓時變了臉色,厲聲說:“漢朝自有漢朝的製度,本來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樣單純地使用所謂的'德政'呢?更何況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變化,最喜好厚古薄今,連'名'與'實'之間的區彆都分不清,怎能交給他們以治理國家的重任!“說完了這番話,漢宣帝又長歎一聲道:“亂我家者,太子也!“鑒於對已故許皇後的感恩與報答,他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劉奭的一大幸運。[

繼承帝位

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第二年(公元前48年)改年號為“初元“。漢元帝在位期間漢朝比較強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豪強地主兼並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自廢武功

宣帝臨終前,已為元帝安排“三駕馬車“輔政,以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為副。元帝的信任與支持,讓蕭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張推行仁政的希望,但這隻是曇花一現。元帝對兩位師傅特彆信任,儒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與蕭望之產生嫌隙,權力鬥爭的陰影隨即籠罩著朝廷。史高與宦官裡外呼應,反對蕭望之的改革主張。蕭望之憂慮外戚放縱、宦官擅權,於是向元帝建議:中書是國家政事之本,應由賢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優遊飲宴於後庭,任用宦官掌管中書,不合乎國家舊製,且違反“古不近刑人之義“,必須予以糾正。元帝初即位,由於性情柔弱缺乏主見,不敢做出調整,議論久而不決。蕭望之提出此動議,卻招致宦官中書令弘恭、仆射石顯等人嫉恨,於是他們與史、許兩姓外戚聯手,共同對付蕭望之,隻用兩個回合,就將蕭望之逼死。蕭望之飲鴆自殺,元帝非常震驚,為之痛哭流涕,責怪弘恭、石顯等人害死自己的賢傅。但他卻沒有懲治逼死師傅的幕後推手,隻是口頭責問弘恭、石顯等人,使其“免冠謝“而已,事後對他們寵信如故。從蕭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視與低能,空懷匡正理想,而缺乏戰略眼光與政治謀略。毫無疑問,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為,必須將儒臣作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縱宦官逼死蕭望之,放逐其他儒臣,無異於自廢武功,自斷臂膀。

威權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宦官成為大贏家。蕭望之死後不久,中書令弘恭當年病死,石顯繼任中書令。此後,中樞權力急劇失衡,向石顯一方傾斜。出於對石顯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將朝政全部委托他處理,事無大小,都由他彙報決斷。於是石顯威權日盛,貴幸傾朝,公卿以下無不畏懼他。石顯儼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跡“。元帝雖為天子,權柄卻握在石顯手中,一切聽任石顯說了算。元帝特彆寵信宦官,主要基於一種天真的想法,認為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締結“外黨“。但這是一種錯覺,石顯之流其實頗擅長“結黨“,他不僅與宮廷太監結為“內黨“,而且勾結史丹、許嘉等外戚,並拉攏那些見風使舵的匡衡、貢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結為“外黨“;內外呼應,興風作浪,黨同伐異。

易學大師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寵信佞臣,元帝卻執迷不悟,依然聽任石顯專權;京房觸怒石顯,很快被逐出朝廷,隨後又因“非謗政治“而被處死。石顯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王昭君因為不願出錢行賄,畫師便將她醜化,不得不出塞遠嫁匈奴。昭君出塞讓元帝驚悟國政混亂,然而對於宦官危害國家,他始終未能悟察。司馬光評述:“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說白了,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讓石顯玩弄於股掌之間。宦官石顯的專權,實際上正是漢元帝縱容的結果。在帝製時代,大權旁落乃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必須善用最高權力施展抱負。

中年去世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漢元帝在長安未央宮去世,終年四十二歲。葬於渭陵(今陝西鹹陽市東北12裡處)。死後廟號高宗,諡號孝元皇帝。太子劉驁登基,是為漢成帝。[

為政舉措

改革陵製

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十月,漢元帝下令西漢帝王諸陵依其地界分屬三輔管理,此前諸陵總屬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詔令不要重新建立縣邑和遷徙國民。

漢匈和諧

宣帝時期,隨著漢朝國力的增強,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漢匈關係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宣帝神爵二年(h

(公元前60年)以後,匈奴統治集團內部出現權力之爭,初有“五單於爭立“,互相不容,屠戮兼並,西漢“單於天降“瓦當最後形成呼韓邪單於與郅支單於的對立。在漢元帝期間,在漢匈關係上出現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陳湯平滅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平滅郅支漢元帝剛即位的時候,匈奴郅支單於自以為與漢朝距離遙遠,加之怨恨漢朝支持他的仇敵呼韓邪單於,就有與漢絕交之意,並與康居王勾結起來,在都賴水(今恒邏斯河)畔興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爾),作為自己進一步擴張勢力的基地。郅支將勢力向漢西域發展,直接威脅漢朝在西域的統治。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對匈奴發動攻擊,獲得大勝。至此,漢朝最後消滅了虎視西域的敵對勢力。以後近40年,西域維持著和平狀態,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陳湯為官雖有不少劣跡,但他矯詔興兵、平滅郅支的功績應當肯定。和親匈奴郅支被殺之後,呼韓邪單於既為消滅政敵而高興,又畏懼漢朝的威力。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於第三次入長安朝漢,並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

元帝也願意用婚姻的形式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就以宮女王嬙配他為閼氏。漢元帝認為這次政治聯姻可使“邊陲長無兵革之事“,特意把年號改為“竟寧“,意即邊境安寧之意。呼韓邪單於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國家就安寧了“。從此,漢匈長期戰爭狀態宣告結束,雙方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漢代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金枝玉葉的宗室公主。但她們的為人行事,很快都隨著曆史的長河流逝了,唯獨“良家子“出身的昭君卻流芳千古,人們懷念不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