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
遣使天竺,求取佛法
漢武帝曾派人出使身毒(古印度的音譯),然而被昆明阻攔,沒有成功通達。[41]
漢明帝夜夢金人後,於是遣使至天竺,問佛道法。他派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等十八人赴天竺,史稱“永平求法”。[42]最終,蔡愔求得佛經《四十二章經》及釋迦牟尼雕像,然後帶領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回到洛陽,這是中國與印度次大陸的首次直接來往。自此,佛教傳入中國。[41]由於四十二章經是用一匹白馬馱回來的,漢明帝便在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28]同時在外觀上要求“悉依天竺舊式”。後來曆經多次毀建,白馬寺已非初創時的模樣,但寺址從未遷移。[42]
白象傳入中國
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乾陁羅國(古印度十六國之一)進獻了白象,“背設五彩屏風、七寶坐床,容數十人。初養於禦馬場,但它壞屋毀牆,逃到街市,逢樹即拔,遇牆亦倒。百姓驚怖,奔走交馳”。後來,朝廷為大象專門建了個養殖場,定名白象坊。[47][46]
民族
對匈關係
光武帝劉秀重建漢朝後,因為國力的不足,對匈奴的策略由攻勢轉為防禦。後來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匈奴主動要求內附,光武帝冊封南匈奴,而且還和他們和親。北匈奴看到東漢和南匈奴和親,也要求和親。光武帝於是和公卿們商量,一時難以決定。這時已是太子的劉莊說:“北匈奴因為南匈奴內附、和親所以害怕我們,如果我們不攻擊北匈奴,又和他們和親,北匈奴不怕我們,南匈奴也會對我們有二心的。”光武帝於是決定不和北匈奴和親。
劉莊在位期間,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邊遊牧民族侵擾的威脅,使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友好關係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劉莊允北匈奴互市之請,但並未消彌北匈奴的寇掠,反而動搖了早已歸附的南匈奴。隻得改變光武時期息兵養民的策略,重新對匈奴開戰。
永平十六年(73年),劉莊命竇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取伊吾盧地,同時派班超等經略西域以對抗匈奴。
經營西域
光武帝劉秀在建武十二年(36年)統一全國後,致力於內部建設。對匈奴轉為戰略防禦,對西域各國要求重設都護和遣送質子入朝的要求予以拒絕。這在當時國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
經過東漢初年約三十年的休養生息,東漢的國力大為恢複。在劉莊去世的前三年,劉莊決定重新對匈奴采取強硬措施。派耿秉(東漢名將耿弇的侄子)、竇固(東漢功臣竇融的侄子)率大軍進攻北匈奴。耿、竇各率一路,竇軍一直打到天山,耿軍攻到三木樓山。大獲全勝。兩年後,耿、竇又率兵出西域,進攻車師國。車師國後王和前王相繼投降。
在擊敗北匈奴後,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帶著三十六個人縱橫於西域,在鄯善國襲擊並全殲了北匈奴使團。班超在西域活動的結果是西域都護重建,班超動輒帶著西域諸國的部隊,打擊那些不肯聽命的國家。自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六十五年後又恢複了正常交往。[12]
劉莊時對北匈奴和西域的策略,也為後來時徹底消滅北匈奴、控製西域打下了基礎。
康藏高原
漢明帝永平年間,西南夷中,自汶山以西,都是漢人沒有到達過的未知之地。在益州刺史朱輔到任後,“宣示漢德,威懷遠夷”,於是白狼、盤木、唐菆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人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仆”。[29]白狼王唐菆作歌三章,越過邛崍山,親赴洛陽朝見明帝,是為白狼王歌。[24]
吞並哀牢
永平十二年(69年),西南夷中的哀牢國王柳貌遣子內附,漢朝在其地設置哀牢、博南兩縣,又將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
曆史評價
東漢·傅毅:惟此永平,其德不回,恢廓鴻績,遐方是懷,明明肅肅,四國順威,赫赫盛漢,功德巍巍,躬履聖德,以臨萬國,仁風弘惠,雲布雨集,武伏蚩尤,文騰孔墨,下製九州,上係皇極,豐美中世,垂華億載,冠堯佩舜,踐履五代,三雍既洽,帝道繼備,七經宣暢,孔業淑著,明德慎罰,尊上師傅,薄刑厚賞,惠慈仁恕,明並日月,無有偏照,譬如北辰,與天同曜,發號施令,萬國震懼,庠序設陳,禮樂宣布,璿璣所建,靡不奄有,貢篚納賦,如歸父母,正朔永昌,冠帶儋耳,四方共貫,八極同軌。[15]
東漢·班勇:孝明皇帝深惟廟策,乃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遠遁,邊境得安;及至永元,莫不內屬。[63]
東漢·張綱:文、明二帝,德化尤盛。觀其禮為,易循易見,但恭儉守節,約身尚德而已。中官常侍不過兩人,近幸賞賜裁滿數金,惜費重人,故家給人足。夷狄聞中國優富,任信道德,所以奸謀自消而和氣感應。[57]
三國·薛瑩:明帝自在儲宮,而聰允之德著矣,及臨萬機,以身率禮,恭奉遺業,一以貫之,雖夏啟周成,繼體持統,無以加焉,是以海內乂安,四夷賓服,斷獄希少,有治平之風,號曰顯宗,不亦宜乎。
西晉·傅玄:肅矣孝明,杖法任刑,勤綜萬機,察下以情,未弘道治,用致太平,專信俗儒,非禮之經。[15]
西晉·華嶠:世祖既以吏事自嬰,明帝尤任文法,總攬威柄,權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樂業,戶口滋殖,中興以來,追蹤宣帝,以鍾離意之廉淳,諫爭懇懇,常以寬和為首,以此推之,難得而言也。[15]
東晉·王嘉:“明、章兩主,丕承前業,風被四海,威行八區,殊邊異服,祥瑞輻湊。”[68]
南朝宋·範曄:1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內外無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斷獄得情,號居前代十二。故後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鐘離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為言,夫豈弘人之度未優乎?[12]2顯宗丕承,業業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勝。備章朝物,省薄墳陵。永懷廢典,下身遵道。登台觀雲,臨雍拜老。懋惟帝績,增光文考。[12]
唐·杜佑:明章之後,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至於孝和,人戶滋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