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轍:黃帝、堯、舜,壽皆百年,享國皆數十年。周公作《無逸》,言商中宗享國七十五年,高宗五十九年,祖甲三十三年。文王受命中身,享國五十年。自漢以來,賢君在位之久,皆不及此。西漢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東漢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此皆近世之明主,然與《無逸》所謂“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従”,“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者,無以大相過也。[16]
宋·錢時:明帝尊師之意,其禮文亦可謂盛矣。因念孔孟皇皇於春秋戰國,而卒不遇於斯時也。而有真儒,洞明正學,引其君於當道,則其所進,豈魯定哀齊宣梁惠之比哉。桓榮為帝者師,屈天子之尊,推崇敬禮,無所不備,而卒無以發揚聖教啟迪君心,使斯道大明於天下,身被恩寵,徒為文具。良可嗟夫。[17]
宋·徐鈞:大學師儒多講論,東平禮樂正修明。不知佛法緣何入,卻向斯時教大行。
明·朱元璋:人主不以獨見為明,而以兼聽為聰,通於人情,明於是非,則聰明得其正矣。若屑屑於細故,則未免苛察。上苛察則下急迫,反有累於聰明也。
清·李光地:至孝明,始銳意興複禮樂,雖止皮毛,然已能使人尚名節。可見禮樂之功大。
近現代·梁啟超:漢尚氣節,光武、明、章,獎厲名節,為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複蘇之良果。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尊師楷模
漢明帝劉莊堪稱尊師的楷模。[56]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8]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劉莊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麵,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劉莊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劉莊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複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劉莊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19]
親耕農田
漢明帝劉莊是東漢第一位行“親耕禮”(籍田禮)的皇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春二月辛亥,劉莊下詔說:“朕親耕藉田,以祈農事。近年來京師洛陽冬無積雪,春天不溫暖濕潤,有勞百官多次祈雨。如果能再得時雨,讓宿麥潤澤,就賜公卿半奏,相關部門要勉遵時政,務平刑罰。”[60]
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二月,劉莊親自耕田完畢,賜予觀看的百姓食物。其中,有一個儒生舉手說:“善哉!這是周文王遇到薑太公了!”劉莊上書板說:\"這位儒生,你不是薑太公,我也不是周文王。\"[
問政皇後
漢明帝時期,諸位將領上奏軍事、以及公卿大臣難以討論出結果的政事,漢明帝多次詢問妻子馬皇後的見解。馬皇後則分析其中的旨趣和道理,對各種意見都能推出其真實情況。每當馬皇後服侍漢明帝的時候,總要談到國家政事,對漢明帝決策多有輔助補益,所以漢明帝對馬皇後的寵愛和尊敬日益加深,始終不衰。[45]
明帝馬皇後有一頭很長的秀發,隆起四層高大的發髻後,卻仍有多餘的頭發,於是她將多餘的頭發繞髻三圈。[51]而漢明帝便令宮人梳“百合分髾髻”、“同心髻”。[50]
夜夢金人
有一次,劉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劉莊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淩空,一直向西方飛去。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有個博士傅毅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於是派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等十八人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攝摩騰、竺法蘭,並於洛陽(當時稱雒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
建塔齊雲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即白馬寺建成後的第二年,漢明帝劉莊曾敕令創建齊雲塔據《釋源大白馬寺舍利塔靈異記》記載:己巳年二月八日,漢明帝劉莊駕臨白馬寺,會見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印度高僧。
當時攝摩騰問道:“寺院東南是什麼館室?”
漢明帝說:“很早以前,那裡忽然湧起一個大土丘,有一丈多高,人們把它鏟平後,土丘又自動隆起。而且,土丘夜裡時常發出明光,百姓認為很神奇,就把那土丘稱為聖塚。自周代以來,百姓經常前往祭祀,而且祈求往往很靈驗。還真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攝摩騰聽後說:“如來滅度百年之後,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於天下,共有八萬四千處,東土中國有十九處,陛下所言聖塚,即其中一處。”
聽了高僧一番話後,漢明帝頒發詔令,按照兩位印度高僧所描述的印度佛塔樣式,在聖塚上麵建9層佛塔,高500餘尺(折合約120米以上),是當時亞洲最高建築,直插雲霄,起名“齊雲”,時人稱齊雲塔“離天隻有一丈八”,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塔”。[43]
齊雲塔作為中國第一座塔,它的修建標誌著“塔”這種建築類型正式傳入中國。[69]
燃燈表佛
元宵節起源於漢明帝正月十五夜“燃燈表佛”故事。漢明帝時期,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都會雲集瞻仰佛舍利,所以該日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於是,為了弘揚佛法,漢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從此,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48]
元宵賞燈始於漢明帝時期,[54]從此以後,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相沿成俗,[53]因此元宵節又有“燈節”的稱呼。[
夜夢父母
永平十七年(74年)正月,漢明帝劉莊晚上做夢,夢到了父皇劉秀與母後陰麗華,像生前的快樂幸福樣子,以為回到了年少時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從夢中高興得醒了過來,之後發現原來是一場夢,又難過得無法入睡。當天,劉莊來到母後陰麗華梳妝台前,拿起梳妝之物,感動地流下眼淚,身邊的人也都流涕,不敢仰視。
陵寢墓地
劉莊的顯節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邙山以南,俗稱“大漢塚”。劉莊駕崩後,起祗園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築。由此可想而知。當年的陵園建築是相當宏偉壯觀的。顯節陵曾經被盜。現陵前留有清人龔鬆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陵\"石碑一通。登上塚頂,周圍陵墓星羅棋布,非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