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漢47(2 / 2)

秦末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爆發後,沛縣(江蘇省徐州沛縣)泗水亭長劉邦聞訊反秦,和楚國項羽等聯兵滅掉秦朝後,又於楚漢相爭中擊敗項羽,於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劉邦離世後,朝政落入呂後手中十六年。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後去世,劉邦庶子劉恒即位為帝,並在此後近四十年間與其子漢景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開疆拓土、開辟絲綢道路,西漢國力達到鼎盛。此後又經曆了昭宣中興。漢宣帝離世後,西漢朝政開始為外戚掌控,國勢逐漸衰落。初始元年(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位稱帝,西漢滅亡。[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漢朝宗室旁支劉秀在王莽新朝滅亡後,打敗其他農民軍勢力,建立東漢。東漢初期以“柔道”治天下,致力於恢複生產,接連出現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的治世。而漢和帝主政時期(公元92年-公元106年),東漢擊敗匈奴,重開絲綢之路,國力達到鼎盛。但此後四十年間,東漢帝位更迭頻繁,朝政被宦官和外戚接連把持,引發黨錮[gu]之爭。東漢末年,各地割據稱雄,漢朝名存實亡。權臣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多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子曹丕代漢建魏,東漢滅亡。漢朝自此結束。

漢朝最為強盛時,疆域東起庫頁島,西到巴爾喀什湖及蔥嶺以西,北至貝加爾湖,南迄南海及越南。政治上三公職權持續削弱,東漢時設尚書台為最高決策機構。皇帝有對軍隊有最高指揮權。法律上總體傾向輕刑慎罰。外交上擊敗了匈奴,與西域、東亞、南亞、歐洲都有往來。經濟上重農抑商,但商業較為繁榮。文化上獨尊儒術,出現了史學著作《史記》《漢書》,醫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數學專著《九章算術》,農學著作《泛勝之書》以及班昭的《女誡》等。東漢張衡還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

國號

楚漢時期,因劉邦政權的都城在秦朝漢中郡之治所南鄭,轄漢中與巴蜀之地,被項羽政權封為“漢王”。加之“漢”寓意美好,劉邦建國後,將“漢”定為國號。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漢高帝劉邦的九世孫劉秀推翻王莽政權即位稱帝,因其是以恢複漢室為名建立的新王朝,新王朝也因此定國號為“漢”。為區分兩個漢朝,曆史上以它們都城所在位置作為標準,將劉邦所建立的漢朝稱為西漢,劉秀新王朝稱作東漢;又以建立王朝的順序作為標準,將西漢稱作前漢,將東漢稱為後漢。

劉邦建漢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大起義爆發,六國遺民紛紛起義抗秦。在此之前,沛縣(江蘇省徐州沛縣)泗水亭長劉邦因為延誤押送役夫任務,被迫躲藏在芒碭山中。得知各地起義抗秦後,他在蕭何、曹參、樊噲等人幫助下,自稱“沛公”,集兵起義。同年六月,劉邦率部加入楚國世族項梁擁立的楚王熊心麾下,勢力日漸壯大。[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奉令率軍入關,攻入鹹陽,秦朝滅亡。由於楚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劉邦遂自認關中王,廢除秦法,令官吏和百姓照常生活,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使得民心歸附。[]同年,項羽西進鹹陽,於次年推楚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個諸侯王,並改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對此不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義帝被項羽屬下英布襲殺,劉邦借機派使者聯絡各諸侯,共同討伐項羽。

經過四年多的楚漢戰爭,劉邦逐漸剪除項羽勢力。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二月,劉邦與項羽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楚軍大敗,項羽在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自刎。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北麵(今山東曹縣北)登基稱帝,建立漢朝,以洛陽(今河南洛陽)為都城。同年,劉邦聽取謀士婁敬(當時為即將到隴西戍邊的戍卒)的建議,改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

呂後當政

劉邦建國稱帝後,采納佐僚叔孫通的意見,恢複禮法,承襲秦製,設三公九卿,拜蕭何為丞相。同時,鑒於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又為了安撫功臣,他分封七個異姓功臣為王,封一百三十人餘人為列侯,且上至三公九卿,下到郡守、縣令長,功臣集團占據了主導地位。此後,漢朝吸取秦朝暴政亡國的教訓,采用清靜無為的黃老之策,輕徭薄賦,休生養息,鼓勵生產。經濟慢慢恢複、統治逐步穩固後,漢廷開始逐漸剪除盧綰、韓王信等異姓王,改封劉氏宗親為王。在韓王信被貶為淮陰侯後,漢廷以防禦匈奴為名將他治所兩次北遷。此後,匈奴與韓信、盧綰[wǎn]、陳豨等聯合反漢。最終,漢朝沒能平定匈奴,隻能與其和親通市,但異姓王卻接連被貶、被殺,僅有國力最弱且地處邊遠的長沙國(治臨湘,今湖南長沙市)暫存。

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劉邦於是在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發布“求賢詔”,要求各地舉薦賢才。但至其離世前,漢朝用官製度都帶有一定的貴族特權性。[]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漢高帝劉邦去世,去世前曾有意改立寵妃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但皇位最終還是由皇後呂雉之子劉盈繼承。劉盈即位後,大權為呂後所掌握。呂後任用曹參為丞相,而曹參又沿用前任丞相蕭何治理方略。漢朝繼續秉承休養生息的黃老之道,廢除了“三族罪”和“挾書律”等嚴刑峻法,一時間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

與此同時,呂後殘害漢室宗親、鏟除劉邦諸子,打壓功臣,重用外戚,分封呂氏為王。漢惠帝因不滿於呂後毒死弟弟趙王如意,將戚夫人製成人彘,以及其他殘暴行為,為政期間不理朝政,縱情聲色,最終於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早逝。[]此後,呂後立漢惠帝子前少帝劉共(又或名劉恭)即位,不久又廢殺劉共,改立後少帝劉義。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後去世,開國功臣、宰相陳平、周勃聯合朱虛侯劉章兄弟誘呂後侄子呂祿、呂產交出兵權,發動政變,一舉鏟平諸呂,迎劉邦庶子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

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恒以及其子漢景帝劉啟掌政的近四十年間(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皆延續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重農崇儉、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實施改革。政治上對內設立中央官署,優容同姓諸侯王,進一步推行郡縣製度,擴大選官範圍;對外繼續和親政策,以安定和邊。法治上輕刑慎罰,自漢文帝時便廢除了自商鞅以來實行的連坐法,詔令廢除黥[qg]、劓[yi]、刖[yuè]等肉刑,改為笞刑、徒刑等。漢景帝時又“減笞法,定棰[chui]令”,同時廢除殘酷的車裂刑——磔[zhé],改為絞刑。漢景帝還強調疑罪從輕的原則,要求有疑問的案件,都要上報合議,直至移送最高司法機關終審判決。該時期製定了一係列法律,如《律曆》《洪範》《春秋》等,明令依法治國。

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帝王掌政時期,人口增長,經濟複蘇,國庫充盈,社會相對安定,各方麵國力大為增強,整個社會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景象,被史稱為文景之治。[]史學家班固認為“文景之治”是可以媲美西周成王、康王在位的時代。[但文景時期減免田賦政策的最大得利者實為地主階層,並因此鼓勵了兼並土地;在充盈國庫的同時,也形成了商人階層為主的新興權貴,商賈豪民利用高利貸兼並小農等,使貧富差距不斷增大,社會矛盾也日漸突出。且該時期求賢士雖有所得,但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依舊尊寵劉氏宗族和依靠重用老臣、宿將,其中,漢景帝時期,曾把自己的十三個兒子全部分封為諸侯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