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魏11(1 / 2)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采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采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複農業生產。[]

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始創戶調製,防止豪強兼並小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頒布新的征收製度,到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係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複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曹操在世時,還大力興修水利設施。如他舉薦的揚州刺史劉馥,修複、建設芍陂、茹陂、七門、吳塘等土壩,蓄水灌溉稻田,使得“官民有畜”。[]

以身作則,提倡廉潔

在開源的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的衣服、鞋子不事華麗,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

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天下尚未安定,還不是遵守古禮的時候。安葬完畢,所有人都除服。那些率軍屯戍在外的,一律不得離開屯所。有司各率其職。以時服下葬,不要在幕中貯藏金玉珍寶。”[

文化

文學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上。南朝人鐘嶸《詩品》雖將其詩置入下品,但對曹操的評語卻很準確,他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抓住了曹操悲涼風格的特點。宋人敖陶孫《詩評》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曹操懷匡世之心,憂世不治,南征北討,與群雄逐鹿,情懷慷慨,發為詩歌,確如北地老將,氣韻沈雄。如《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在蕭瑟的秋風中,看水波澹蕩,洪波湧起,可以體會到詩人那如大海一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襟抱。[

曹操現存20多首詩,均為樂府詩。其詩歌的內容和寫作方法都與漢樂府的精神一脈相承。其中一部分詩反映了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如《蒿裡行》寫的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義軍聯合討伐董卓的曆史事件。詩歌如實地描寫了義軍由聚而散的情形,對袁紹等將領各懷私心、畏葸不前進行了揭露和批評。詩末對長期的戰亂給社會和百姓造成的災難、痛苦,深表關懷和同情。用樂府古題寫時事,是曹操在詩歌史上重要的貢獻。他用當時人熟悉的樂府舊題記敘他所經曆的事件,創作了被後人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94]的作品。

曹操詩歌內容豐富,除了記述時事以外,還寫他本人的政治理想。在《度關山》中,他描述一個法治國家的理想:“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賞罰清明,各遵秩序。吏不失職,民不奢侈,兼愛尚同,疏者為戚。在《對酒》中則描繪了一個“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的太平圖景,表現了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的懷抱。曹操起於微末,最終平定群雄,奠基魏業,其所經曆中的感慨都如實地記錄在他的詩歌中。《苦寒行》記敘的是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北征高乾之事,詩歌記敘在冰雪交加中艱苦行軍的景況,作者卻能站在戰士們的立場,體察思念家鄉的痛苦情緒。《短歌行·對酒當歌》可能寫於一個特殊的時期,詩人有感於時光飛逝,來日無多,而個人的抱負卻遲遲不能實現,因而深切盼望賢人能夠幫助自己,早日完成統一的大業。

將破碎的河山重新整合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因此曹操常常會慨歎人壽不永,這種憂懼其實是與他要完成誌業的抱負相關。曹操寫了不少的遊仙詩,如《氣出唱》《精列》等,這不能簡單地看作為消極的人生態度,這種祈望長生的想法與他要統一天下的英雄懷抱有關。事實上曹操是一個生活態度非常實際,並非虛妄求仙的人。在更多的地方,曹操表現出非常現實的、重視個人主觀作用的態度,《步出夏門行》是曹操這種態度的代表作品。詩人認為“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年壽短長並不全由於天命,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他很積極地表示:“老驥伏櫪,誌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的詩風,以鐘嶸所評最為確切,確是古直悲涼,這與他的身世、地位、懷抱都有關係。唐代詩人元稹說:“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冤哀存離之作,尤極於古。”漢末支離破碎的社會現實感發著曹操,所謂“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曹操的散文也很有成就,魯迅曾說他是改造文章的宗師,是指他對漢代文體風格所做的突破。比如詔令這種文體,風格應以典雅莊重為主,但曹操的一些詔令卻灑脫而無顧忌,真率自然,具有通脫之風。如作於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讓縣自明本誌令》,直陳自己不能放棄權力的各種理由,言詞愷切,鋒芒畢露,卻又坦誠而真率。他從自己初願做一郡守說起,因了種種不同的曆史契機,而不斷修改自己的誌願,最後他於強敵中崛起,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等各種割據勢力,“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他說這時“人臣之望已極,意望已過矣”,雖有掩飾的成分,但卻很真誠。說到平定天下的功勳,他並不諱飾,稱:“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確是實情,並非自大之言。又說到現在還不能放棄權力,以博謙退之美名,因為“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種清醒的認識、處實的態度和坦白的言辭,使得文章具有一種率真之氣,生動、新鮮而富有個性的鋒芒。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說:“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鹹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情質相符,是曹操詩歌和文章共同的特征。[

此外,曹操還有不少其他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亦文字質樸,感情流露,流暢率真。[]

文學影響

他倡導並開創的建安文學,不僅是文學史上的黃金時期,而且建安文學建立的優秀傳統,也成為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標準。”建安風骨”是後代文人對文學追求的理想境界。陳子昂反對初唐時期的形式主義詩風,稱“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李白也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這一切都與曹操的貢獻有關。曹操以相王之尊,不獨親自賦詩撰文,而且能夠尊重文人並保護文人。他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與文人保持著比較好的友誼,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說:“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談笑。”[]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藏書

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儘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采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

書法

曹操在書法上的造詣也頗高,從書法資料上看,第一,曹操能於隸書、楷書,精於章草;第二,其書法風格雄峻渾健。[]《唐人書評》稱:“(曹)操書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晉張華在《博物誌》中稱:“漢世,安平崔瑗、(崔)瑗子(崔)寔、弘農張芝、(張)芝弟(張)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南朝的書法評論家庾肩吾在其《書品》中,把曹操的書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稱其“隸墨雄瞻”。唐張懷瓘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將其章草作品評為妙品。由此看來,曹操的書法亦頗有影響力。[

據史料記載,他常與書法家鐘繇、梁鵠、邯鄲淳等人切磋書藝。他尤其喜愛品味梁鵠的字,還曾將專用的五靈丹拿給因向韋誕借讀蔡邕《筆法》遭拒而嘔血的鐘繇。[]他對書法的重視和提倡,促進了後來曹魏書壇的發展。故而在三國中,以曹魏的書法成就為高。[]

曹操他流傳於世的墨跡很少。宋鄭樵在所著《通誌·金石略》中,僅收錄曹操書寫的一篇《大饗碑》;明楊慎在《丹鉛總錄》中,也隻是說到元朝時還有曹操書寫的《賀捷表》;清葉奕苞在《金石錄》中說,曹操在武昌“黃鶴樓”側曾寫有特大、凜凜有生氣、正書的“湧月台”三字。曹操在征漢中時,寫在石門南褒河一塊大石上的“袞雪”二字,現已遷入漢中博物館內。[

宗教

曹操收編太平道、撫接五鬥米道勢力,集中控製方士,乃至“挾天子”,目的皆在暗爭“天命”。曹操一生所經營之“天命在吾”的魏氏聖化大業,隨曹魏政權的建立而得實現。從曹操勢力興起以至漢魏禪代,其間許多重大曆史事件與原始道教牽涉至深。[

民族

匈奴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七月,南匈奴單於呼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借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

烏桓

東漢末年,烏桓(又稱“烏丸”)占據遼西、上穀、右北平三郡,各自稱王,常侵擾北方四州、“殺略吏民”。烏桓蹋頓總攝三王部,與袁紹交好。官渡之戰後,曹操為徹底消滅袁氏勢力並統一三郡,北征烏桓蹋頓。白狼山之戰,曹軍大勝,並把烏桓俘虜去10餘萬戶的漢人和幽、並二州的烏桓萬餘“落”(烏桓戶口的基層單位)遷入內地。促進烏桓人同漢族逐漸融合,這對鞏固北方社會秩序、使人民生產與生活安定有著積極的作用。[

曆史評價

漢魏

曹操自評:“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橋玄:“吾見士多矣,未有若君者!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許劭:“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也有‘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及‘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兩個不同的版本)。”[]

曹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

李瓚:“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袁渙:“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賴公,得免於危亡之禍。”[]

袁術:

曹公尚在,未可也。

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續絕命,救已滅乎?[]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湣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陳宮:

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

逆賊曹操,何等明公![]

張遼:“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