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吳1(1 / 2)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割據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曆時最久的國家,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222年(魏黃初三年)孫權為吳王,名義上依附於曹魏,實際已脫離曹魏控製。229年(黃龍元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孫吳正式建國。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國土麵積在三國中僅次於曹魏。起初建都於吳郡(今江蘇蘇州),後築石頭城遷都建業(今南京)。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麵的徹底結束。

“吳”作為地理概念本來是指現中國長江下遊南岸一帶地域的一個總稱,封建時代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名稱。

孫堅為漢末吳郡富春人,因軍功積累一直做到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孫堅死後,長子孫策向江東發展,漢建安三年(198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孫策死後,弟弟孫權接掌兵權。

魏黃初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後孫權表麵上依附曹魏,受封“吳王”。[1]

魏黃初三年(222年),宣布獨立,改年號為黃武。吳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以“吳”為國號。[2]

為區彆前12世紀至春秋戰國時存在的諸侯國吳國,以及五代時期楊行密建立的吳國,史學界一般在前麵加上統治者的姓氏叫孫吳。因在三國以東,而有東吳的名稱。從中原看,孫吳地處長江外,故有時統治地域也稱江表。

草創江東

漢末黃巾起義時,孫堅隨朱儁鎮壓黃巾,又參與平定西北邊亂,以後又受任長沙太守轉戰於江南諸郡。董卓之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並立下不少戰功。打敗橫行一時的董卓而進駐都城洛陽,於公元191年(漢初平二年)征討荊州時戰死,侄子孫賁率其將士依附袁術。

公元194年(漢興平元年),孫堅長子孫策投奔袁術,並討回孫堅部分舊部。公元195年以幫助舅舅吳景對抗劉繇為由,開始向江東發展,實力不斷增強。他爭取到朱治、周瑜、張昭、張紘等人的幫助,擊敗了劉繇、嚴白虎、許貢,迫使會稽太守王朗投降,占領了會稽、吳郡、丹楊的廣大地區。公元196年(漢建安元年),漢獻帝在許昌定都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被任命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公元199年(漢建安四年),袁術病死,是年,孫策征伐廬江,孫策又兼並了袁術餘部,擊走劉勳,繼續征伐江夏,大敗黃祖;勸降豫章太守華歆,實力迅速壯大。

公元200年(漢建安五年)孫策死,孫策之弟孫權統領孫策舊部,並得到張昭、周瑜、程普等人輔佐。廬江太守李術不服孫權,但不久便被平定。

鞏固基業

公元203年(漢建安八年)至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間,孫權先後三伐黃祖,並得到大將甘寧;又派遣賀齊、蔣欽等人討伐各郡山越叛亂。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郡遷徙治所到京城(今江蘇鎮江)。同年,劉表病死。此時曹操已基本統一北方,率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望風而降,隨後大敗依附劉表的劉備於當陽長阪。占領荊州後,曹操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孫吳。孫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秦鬆為首。張昭名望很高,在當時很有說服力,但孫權正確地估計了形勢,意在與曹操一戰,而非主和。

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亦及時返回,陳說曹操軍隊存在的種種弱點,開戰有獲勝的希望。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與曹操決戰。

周瑜采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命令他致書曹操實施詐降。曹操信以為真。黃蓋選擇時機派船逼近曹軍,下令同時點燃船上的草料、柴薪,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敵船化為一片火海,曹軍死傷慘重。周瑜等率軍乘勢衝殺,曹軍潰敗。曹操領殘餘部隊從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向江陵,退還南郡,留曹仁等守江陵、襄陽。赤壁之戰,吳軍憑借三萬人大破曹操,這次戰役奠定了三國的基礎。

孫劉聯軍乘勝追擊至南郡,甘寧繞道攻取夷陵。周瑜、程普、淩統等率軍沿江進攻江陵,曹仁敗退。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孫權為車騎將軍、徐州牧。劉備最初分得南郡南岸地,後又從孫權手裡借到南郡。不久後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交趾歸附。

公元211年(漢建安十六年),孫權聽從張紘建議,遷徙治所到秣陵,築石頭城,並將秣陵改名為建業。[4]

荊州之爭

公元215年(漢建安二十年),劉備取蜀,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取得漢中,劉備麵臨著極大的威脅,隻好與孫權議和,承認荊州的長沙、桂陽歸孫權,以湘水為界。同年,孫權征合肥,久攻不下,率軍退還。在退軍路上,孫權被魏將張遼擊敗。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旋即改變戰略,將矛頭指向劉備,聯合曹操。孫權任命呂蒙為都督,襲取南郡公安,士仁、麋芳等投降;隨後又占據江陵;派陸遜取宜都等地。潘璋部將馬忠在臨沮擒斬關羽等,孫權將劉備勢力清除出荊州。

公元220年(漢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荊州牧,封南昌侯。隨後孫權以鄂為都城,改名武昌,設立武昌郡。曹丕取代漢室稱帝後,孫權被冊封為吳王、大將軍、荊州牧,並立孫登為王太子。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劉備稱帝,興兵伐吳,孫權因漢軍來犯,擔心魏國乘機進攻,便主動向魏朝稱臣,並任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漢軍,迎擊劉備。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不久後陸遜突然反攻,於夷陵發動火攻,大破漢軍,斬殺蜀將張南、馮習、程畿等;蜀侍中馬良誘使五陵地區的蠻族人作亂,亦被步騭平定,馬良死於亂軍。劉備大敗,倉皇而逃。

夷陵之戰後吳與漢再次聯盟,魏成了吳的主要敵人,吳蜀多年以來對荊州的爭奪以漢的退出而結束。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

建國稱帝

公元222年(黃武元年)曹丕出兵攻吳。孫權派建威將軍呂範督五軍,以水軍拒曹休,以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以裨將軍朱桓守濡須拒曹仁。十月,孫權臨江據守,曹丕也決定親征攻打東吳。魏軍斷絕吳軍的糧草、援兵,圍攻江陵六個月,因吳將朱然的堅強防守而無功而返。東線戰事則是呂範大敗小勝,朱桓力克曹仁。224年(黃武三年)八月,曹丕親率水軍第二次攻吳,因遇暴風雨,江水暴漲,隻得再次退兵。不久,漢、吳互通使臣,恢複同盟。225年(黃武四年)五月,曹丕第三次率水師征吳,八月進入淮河,十月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準備渡江。恰在這時,天氣嚴寒,長江冰封,戰船不能行動,且吳國嚴兵固守,隻好返回,曹丕三次攻吳,都收效甚微。公元226年(黃武五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擊江夏,不克而還。

公元228年(黃武七年),鄱陽太守周魴以降魏為理由誑誘魏揚州牧曹休。曹休率領步騎兵十萬人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魴。魏明帝又命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三路大軍同時進發。八月,孫權到達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彆擔任左、右督,各領三萬人迎擊曹休,蔣濟、滿寵意識到曹休的不利之處,但曹休已經開戰,隨後大敗。

孫權

石亭之戰中魏國的失敗,使曹魏在二十四年內不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吳行動,戰後相對安定的環境為孫權稱帝奠定了基礎。公元229年(黃龍元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建都武昌,後遷建業(今江蘇南京)。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散布在孫吳境內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孫權封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為燕王,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帶兵一萬多人,率領裝載金銀財寶的船隻,試圖使遼東接受孫吳的封爵,結果使者被公孫淵斬殺。此後孫權又數次攻打魏國,但皆無功而返。

公元241年(赤烏四年),孫權的長子孫登死亡。次年,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他非常寵愛孫霸,引發了“二宮之爭”,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最後,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幼子孫亮被立為太子;名臣陸遜亦因卷入這一事件而遭到孫權責辱,怨憤而死。孫吳開始走向衰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