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亂更迭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四月,孫權病逝,年僅十歲的孫亮即位,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輔政。是年,爆發了東興之戰,魏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率領諸葛誕、胡遵等領兵7萬,直逼東興。孫吳以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慘敗。
公元253年(建興二年),諸葛恪征淮南失敗,被孫峻等人所殺,大權落入孫峻之手。三年後孫峻病死,將權力交給從弟偏將軍孫綝。孫綝嗜好殺戮,殘虐無道,殺害了孫吳的重要將領呂據、朱異等,曠日持久的內爭也使孫吳國力遭到嚴重削弱。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孫綝廢黜孫亮,迎立孫權第六子孫休即位。孫綝與其兄弟五人,皆管理禁軍部隊,權力遠遠超過皇帝。不久孫綝又被殺死。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製,嘉惠百姓,但並未使孫吳的疲弊之態得到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元興元年),孫休病死。這時蜀漢剛滅亡,交趾又叛吳降魏,魏滅蜀之戰後,蜀吳聯盟不攻自破,孫吳完全處於魏的包圍之中。孫吳內部形勢不穩,欲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向當時握有實權的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和的長子孫皓即位。
苟延殘喘
孫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時被譽為“令主”。但不久,他的殘暴一麵就開始顯露。孫皓對臣民殘忍無道,自己則驕奢淫逸,民怨沸騰。幸陸抗、陸凱等重臣的全力支撐才讓孫吳苟延殘喘。另外,孫吳不斷向晉發動戰爭,孫皓親率大軍屯駐東關,令吳軍攻打晉江夏、襄陽、合肥、交趾等地。
孫皓不斷的軍事行動給晉朝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但同樣也給孫吳自身帶來沉重的負擔,並遭到江東士族的一致反對。陸抗等認為孫皓連年發動的戰爭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資源,得不償失,並且也無法改變晉強吳弱的現狀。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陶璜擊破交趾,擒殺西晉設置的守將,收複了交趾,九真郡、日南郡都回歸孫吳的統治下,後又平定了扶嚴夷,設置武平郡,任命武昌督範慎為太尉。使持續多年的交趾之亂暫告停歇。
公元272年(鳳凰元年)西陵守將步闡因畏懼失職,占據西陵城叛吳降晉。吳將陸抗立即率將軍左奕、吾彥等討伐,晉將楊肇、羊祜、徐胤率軍救援步闡。西陵城防堅固,陸抗圍堰防守,並力排眾議毀壞大壩,與晉軍對峙。陸抗軍中的一個營的都督俞讚降晉。陸抗利用俞讚提供給晉軍的情報,連夜調整了軍力部署,次日大破晉軍。西陵城亦被攻克。
西陵之戰後,孫皓誤判了當前形勢,窮兵黷武,屢次對晉朝發動小規模戰爭,徒耗國力,加速了孫吳的滅亡。
走向滅亡
公元276年(天璽元年)晉滅吳的戰前準備基本完成。但由於後方鮮賈充等反對立即伐吳,使伐吳戰爭拖延了下來
晉滅吳之戰
公元279年(天紀三年),晉武帝下令,以賈充都督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舉伐吳。司馬伷等六將分彆進攻建業的外圍六合、當塗,以及長江中遊的重鎮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則率領滅蜀後所得的水軍,由蜀地順流東下。孫吳方麵上下離心,疏於防備,無統一對策,以致節節失敗。晉軍勢如破竹,孫吳防線快速崩潰。
公元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師首先抵達石頭城下,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反綁雙手,抬著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堅守不降,孫皓寫親筆信相勸才降晉。西晉朝廷封孫皓為“歸命侯”。孫吳滅亡,西晉實現了統一。
孫吳滅亡後三十多年間,在局部地區尚有數次複國運動。例如,公元310年(晉永嘉四年)吳興豪族錢璯趁西晉即將滅亡的機會,自稱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劫持孫皓之子孫充並擁立其為吳王,而後又將其殺害。這一動亂後被周玘所平定。公元318年(晉太興元年)十一月,孫皓的另一個兒子孫璠起兵反對東晉,被殺。
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彆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孫吳的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5]
沿革
孫吳疆域的經略在漢興平二年(195年)孫策渡江開始,討平江東劉繇、嚴白虎等地方勢力,略有東漢揚州的大半地區,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陵、廬江六郡,此時期的政區建置主要以縣級政區為主。
漢建安五年(200年)孫策亡,孫權繼位。
孫吳在原江東六郡的基礎上,出兵深入各郡險地征討山越,還向西向南拓展。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長沙、江夏、桂陽等地及士燮所據的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得荊州之南郡、武陵、零陵等地,基本占據荊州,奠定了孫吳疆域的輪廓。
黃武五年(226年),吳國割交州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立廣州,呂岱為刺史;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為交州,戴良為刺史。值亂不得入,呂岱擊平之,複還並交部。
永安七年(264年),複分交州為廣州、交州。
孫權稱帝後,孫吳疆域穩定下來。經過孫權的苦心經營,孫吳疆域“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漢之涘,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此時期的政區建置主要從郡縣深險之地及北界西界敵對勢力的經略著手。
孫亮、孫休在位期間,三國鼎立格局相對穩定,境內也較為安定,處於平穩發展時期,此時期的政區建置主要示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作局部調整。
永安七年(264年),孫吳為便於治理,從交州劃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4個郡,另設“廣州”。交廣二州的行政區劃設置為後來曆代所沿用。
孫皓時期,三國鼎立局麵瓦解,處於吳晉南北實力極不均衡的對峙局麵,在外有西晉王朝勢力頻頻介入,及內部叛亂勢力與敵對政權遙相呼應的情形下,此時期的政區建置體現為統縣政區的劃小,其中廣、交二州在軍事行動中,孫吳投入大量的軍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區開發,辟置了大量新縣及規劃新郡。
區劃
首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據《晉陽秋》記載,孫吳在公元280年(天紀四年),設4州,43個郡,313個縣。而據陳健梅的統計,孫吳在公元280年滅亡時共領有4州、45郡、2都尉、1典農校尉、2屬國及328縣。
人口
漢代長江以南的大城市隻有吳、山陰等少數幾個,這時增加了建業和武昌兩座大城。吳、會稽、山陰、江陵和夏口等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由於東吳大力招撫北方南來的人民,以及強製原來住在皖、贛、浙、閩山區的山越人民出山務農和當兵,再加上60年來沒有經過大的戰爭破壞,人口增殖很快,耕地開辟較多。到吳亡時,孫吳在籍人口有人,其中戶數五十三萬、官吏三萬二千、士兵二十三萬、後宮五千餘人、民口二百三十萬。學者考慮未納入戶口統計的屯戶、軍戶、吏戶、隱戶以及被世家門閥蔭庇的部曲、佃客等人群,認為有550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