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吳3(1 / 2)

公元250年(赤烏十三年),魏將王昶、王基攻打南郡、西陵,吳將戴烈、陸凱相拒。

公元252年(建興元年)東興之戰,魏將諸葛誕、胡遵、王昶等攻東興、南郡、武昌,諸葛恪大破魏軍。

公元253年(建興二年),諸葛恪伐魏,因為疾疫而大敗,退軍。

公元255年(五鳳二年),魏將毋丘儉、文欽率軍西入,不久叛魏降吳,吳將留讚被魏將蔣班擊敗。

公元257年(太平二年),魏將諸葛誕叛魏降吳,吳使文欽、唐谘、朱異等救援,諸葛誕殺文欽,不久城破被殺。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吳將丁奉攻壽春。魏滅蜀之戰時,丁封等率軍支援。

蜀漢

公元215年(漢建安二十年),呂蒙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湘水之盟後歸還零陵郡。

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取荊州,關羽覆亡。

公元222年(黃武元年)夷陵之戰,劉備伐吳。陸遜率軍應戰,於夷陵一帶大敗蜀軍。

西晉

公元268年(寶鼎三年),孫皓命丁奉、諸葛靚攻合肥。丁奉設計離間晉將石苞,石苞從前線被調回。

十月,吳將施績、萬彧分彆攻江夏、襄陽;晉荊州刺史胡烈擊敗萬彧。吳將顧容等攻鬱林,晉將毛炅大破之。

公元269年(建衡元年),吳將丁奉進攻西晉穀陽,一無所獲。吳將李勖部進攻交趾,道路不利而還。

公元270年(建衡二年),吳將丁奉進攻渦口,被晉將牽弘擊退。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吳將虞汜、陶璜、薛珝成功攻克交趾,擒殺西晉所設置長官,平定交州叛亂。

公元272年(鳳凰元年)西陵之戰,吳西陵督步闡叛吳降晉,陸抗率左奕、吾彥等前往討伐,收複西陵。

公元273年(鳳凰二年),吳將薛瑩、魯淑率軍十萬,分彆攻擊弋陽、新息,被晉將王渾擊退。

公元274年(鳳凰三年),吳將孫遵、李承攻擊江夏,被晉江夏太守嵇喜擊退。晉將陳騫率軍攻打枳裡,擒獲吳將莊祜。

公元277年(天紀元年),吳將孫慎進入江夏、汝南,掠奪一千多戶人口以後離開。

公元280年(太康五年),晉將杜預、王睿進攻東吳,東吳滅亡。

科技

地理

在地理方麵,孫吳的學者嚴畯曾寫過《潮水論》。這是現所知最早的一篇潮汐學專著,是我國氣象學與海洋學的開端。三國末期孫吳將領沈瑩著述的《臨海水土誌》,記載了台灣原住民山夷與大陸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淵源關係;並從地理方位、氣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產習俗等方麵,記述了台灣島的自然環境及高山族的社會生活發展情況。這一著作對當時的台灣人民的生活有詳細的描寫,是世界上記述台灣最早的文字。

天文

在天文曆法方麵,孫吳科學家對天體的探討十分活躍,孫吳的天文學家王蕃以渾天論名於當世,提高了測定黃赤交角的精確性;陳卓把源自戰國時代的天文學家石申、甘德、巫鹹等三家學派所著星圖命名的恒星,加以綜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全天星官係統。他以二十八宿為基礎,再將石、甘、巫鹹三派天文學家所定的星官,並同在一起,去重複,存不同,繪成全天星圖,構建了一個全天星官係統。陳卓的全天星官係統一直沿用到近代。他的這一標準一直是後世天文學者製作星圖和渾象的重要依據,並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數學上,漢末三國時期天文、曆法的發展,也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在孫吳湧現了一批傑出的數學家,取得了數學發展史上的標誌性成果。其中以趙爽的《周髀算經注》最為著名。趙爽是第一個對《周髀算經》進行認真而全麵研究的學者。他的研究分為:解釋文字,推演數學理論,補圖等三個方麵,突出的貢獻主要有兩點:一是以“弦圖”證明勾股定理。二是對“出入相補原理”的運用。他在“勾股圓方圖”書中采用“弦圖”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這一方法比外國同類方法早約一千年;在研究二次方程得出的結論,與“韋達方程”類似,但比韋達早了一千三百多年。孫吳學者闞澤對圓周率也很有研究,祖衝之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就是借鑒了他的成果。

佛教

建業是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孫吳的佛教中心。從實際考古材料看,三國時出現了有年代證據的鎏金銅像和陶瓷佛像。佛教造像特彆集中在陶瓷穀倉罐和銅鏡圖紋上,而且都分布在吳境之地。

東漢末年,北方社會動蕩不安,戰事頻仍,而江南區域則相對安定。因此,為避戰亂,大批佛教信徒和僧人也隨著北方移民移居江南。三國時期,高僧支謙、康僧會先後來到孫吳,受到吳大帝孫權的推重。孫權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建初寺亦稱佛陀裡,為中國曆史上江東地區的第一座佛寺,對孫吳乃至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吳末帝孫皓時,曾設定法令要求廢止不合禮製的祭祀,並打算毀掉佛寺。最終康僧會勸說孫皓改變意圖,孫皓大力弘揚佛教,修繕寺廟,並要求宗室信奉佛教。在孫皓推動下,孫吳佛教得以進一步發展。

支謙,字恭明,月氏人。漢靈帝時來華。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稱。漢獻帝末年,逃避兵火來到江南,從事譯經工作。支謙得到孫權的支持,並被任命為博士,輔佐太子,足以說明孫吳對佛教的重視。支謙翻譯了大量經卷,如《大明度無極經》《維摩經》《大般泥洹經》《瑞應本起經》《微密持經》等約30部,其譯“辭旨文雅,曲得聖義”,得以“遍行於世”。其譯經對後來諸多道經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康僧會,康居人,世居天竺。赤烏十年(247十年)到達建業,傳播佛教,並攜來佛畫,吳畫家曹不興曾加以模寫。先後譯有《六度集經》等。宋代編成的“二十四孝”中“郯子乳鹿奉母”故事就是從《六度集經》中《睒道士本生》和西晉聖堅所譯的《佛說睒子經》裡的內容等演化過來的。康僧會提出了“儒佛同一”觀,並以佛教的“仁道”附會孟子的“仁政”,把“仁”視為佛的最高境界。康僧會重禪法,對江南禪學的形成影響深遠。

道教

漢末以來,先後傳入江東的有屬於太平道支派的於君道,屬於五鬥米道支派的李家道等。據葛洪描述,“又諸妖道百餘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反映了當時道教支派林立的雜亂狀況。

孫策曾因惑眾而殺死方士於吉,而孫權則信仰道術,與諸多方術人交往甚密。主要人物為吳範、劉惇、趙達、姚光、介象等人。而被後世尊為道教天師的葛玄也與孫權有過交往。吳範,字文則,會稽上虞人,研究曆數,知曉氣候;劉惇,字子仁,平原人,知曉天文、懂得占卜,有“神明”之稱;趙達,河南人,研究九宮算數用於預測,深得奧妙。以上三人均善於推測、計算,凡是遇到各種征兆,三人都能準確推算變化,並參與軍政活動,在當時受到人們的讚譽。

書法

孫吳的書法文化繁榮,書家層出不窮。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皇象。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孫吳書法家。工書,尤善章草、八分書,著有《論草書》,代表作有《急就章》、《文武將隊帖》、《天發神讖碑》等。

孫吳的皇帝中,孫權、孫休、孫皓等均在書法史中保有一席之地。孫權與孫皓在唐代張懷瓘的《書估》中被列入第三等,與謝安、王導同列,明代楊慎《法貼神品目》載有吳大帝黃武二年刻字,在杭州粟山;孫權擅長善行書、草書。孫休也擅長書法;孫皓擅長行書、隸書、小篆和飛白,其書法被庾肩吾評價為“體裁綿密“。

孫吳擅長書法者還有張昭、賀邵、蘇建、朱育、諸葛融、沈友、張弘等。

孫吳的著名碑刻主要有《天發神讖碑》、《葛府君碑》、《禪國山碑》、《穀朗碑》,被稱為“吳碑四種”。

繪畫

孫吳的著名畫家有曹不興、趙夫人等。

曹不興是文獻記載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畫家。他擅長寫生與繪佛畫,被譽為“佛畫之祖”,著名作品有《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

趙夫人,是孫吳方士趙達之妹,善於書法繪畫,成就頗高。根據《拾遺記》記載,趙夫人曾將自己所畫的地形圖交給了孫權,而且還在方帛上繡上五嶽列國地形圖。趙夫人的繪畫實開後世山水畫之首,在當時影響也很大,被人們譽為“機絕”“針絕”“絲絕”,並稱“吳之三絕”。

建築

長江以南許多著名建築始建於孫吳時期,最早多用於軍事及宗教用途。

“江南三大名樓”中的黃鶴樓及嶽陽樓係孫吳時期所造。黃鶴樓始建於223年(黃武二年)。根據唐代《元和郡縣圖誌》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三國時期黃鶴樓隻是夏口城一角了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的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性建築。

嶽陽樓則始建於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魯肅的“閱軍樓”,東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

南京的著名六朝遺跡石頭城全長約3000米,211年(漢建安十六年),孫權遷徙治所到秣陵(今江蘇南京),第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文史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在孫吳湧現了一大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虞翻、陸績、張紘、薛綜、胡綜、華核、韋昭。虞翻長於經學,尤其以研究《易》的成就最高。陸績博學多聞,是孫吳著名學者。張紘是孫吳名臣,其文才受到“建安七子”之一陳琳的盛讚。薛綜是江東名儒,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胡綜擅長辭賦,孫權接手江東後的很多誥文、策封任命文書和致鄰國的書函都是出自胡綜之手。華核則是孫吳末年政論家。趙姬,是孫吳宮廷女官,作劉向《列女傳》數十萬字注解,與戰國晉國的綦毋邃,東漢時期的班昭,馬融並稱。

公元258年(永安元年),孫休詔立五經博士,創立國立學校,韋昭擔任首任祭酒。韋昭長於史學,著有《吳書》55卷等。韋昭的《吳書》成為晉代陳壽寫作《三國誌·吳書》的主要史料依據之一,此外他還長於訓詁學,著有《漢書音義》、《國語注》、《官職訓》、《三吳郡國誌》等。

曹魏

孫吳在正式建國之前,曾接受曹丕的“吳王”封爵,在名義上依附於曹魏。孫吳先後派往曹魏的使臣眾多,史籍有明確記載的就有有馮熙、趙谘、沈珩等。在223年後特彆是建國後,吳魏關係雖宣告破裂,但仍然在一定限度內保持著外交。在商務上仍保持有往來,大帝曾許可以珠寶交換馬匹的交易。

蜀漢

208年(漢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向劉備請命出使江東,與孫權達成共識,共同抗曹。劉備勢力與孫權勢力自第一次聯盟從此形成,隨後孫劉聯軍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隨後孫權與劉備開始建立起同盟的關係。但不久後,因為荊州的歸屬問題,孫劉聯盟一度惡化。孫權先是奪取劉備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駐紮荊州的劉備大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孫權再次出兵襲擊荊州,擒殺關羽。荊州歸吳,孫劉聯盟破裂。

夷陵之戰後不久,孫權為了抗魏,主動使太中大夫鄭泉交好劉備,吳蜀關係得到緩和。蜀漢也遣鄧芝出使孫吳,吳蜀恢複同盟。此後吳蜀關係一直很穩定,互有使臣來往。

229年(黃龍元年),孫權稱帝,蜀漢衛尉陳震前往武昌祝賀孫權登基。陳震此次出使孫吳,說明蜀漢承認了並尊二帝的局麵,後又共同提出共分天下的觀點。陳震出使吳國,標誌著吳蜀同盟已根深蒂固,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吳國派往蜀漢的使者有張溫、嚴畯等,諸葛瑾等人為吳蜀同盟作出很大的努力。兩國的友好關係持續了有四十多年,直到蜀漢滅亡。蜀漢先後派往吳國鞏固聯盟關係的使者有鄧芝、陰化、丁厷、費禕、陳震、宗預、董厥等人。

西晉

西晉代魏後,266年、吳國曾派弘璆、紀陟出使西晉。但不久之後,吳國認為西晉新平蜀漢無暇自顧,於是與西晉斷絕關係,此後兩國以戰事為主。

遼東

漢末三國時期,遼東一帶曾為公孫氏所割據。孫氏亦崛起於江左,其後建立孫吳政權。

遼東與吳國橫隔著一個強大的敵對政權——曹魏,孫權曾頻繁越過魏,渡海與公孫氏政權交往,同時又帶動了與其近鄰高句麗的交往。

東南亞

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

家世

孫吳開國皇帝孫權父係是媯姓陳氏的後代,孫武孫臏的後人,祖上有確切的世係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當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後來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閥父之子滿,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周王並對滿賜以媯姓,稱為陳胡公,當了陳國的第一代君主。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授,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因內亂不得立,而奔往齊國。因田陳同音,陳完後又稱田完,田完在齊國積極活動,至四世孫田桓子(田無宇)已官為“上大夫”。其子田書於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孫書(田書)是著名戰略家孫武的祖父,周元王時,孫武的長孫孫明又被封為富春侯,成為孫氏宗族的起源。

有關孫權的母係,據《江陰吳統宗源流考》,其母吳夫人(孫堅之妻)是春秋時期吳國第一位國王壽夢第四子季劄的直係後代。即姬姓壽氏的後代。

封爵

儲君:

孫登:太子-241年

孫和:太子-242年、250年廢庶人,同年複封南陽王

孫亮:太子-250年、256年廢會稽王、260年降侯官侯

孫:太子-262年、264年改封豫章王

孫瑾:太子-264年

郡王(王爵,不世襲):

孫霸:魯王-245年

孫奮:齊王-252年、253年廢庶人、258年複封章安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