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1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2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王鳴盛: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征,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
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近現代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製,又當彆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許南英:1大江東去走征帆,憑吊吳峰日色銜。金粉江山初得主,英雄兄妹迥非凡。劉曹並世能分據,瑜亮同時不信讒。遺廟尚存王氣儘,秋風蕭瑟響鬆杉。2紫髯碧眼亦威嚴,破虜生兒自不凡。兄壽不長天意在,母懷徵異月華銜。薄情竟絕金刀婿,奇計能燒鐵鎖帆。王氣至今猶未歇,石頭城外石巉巉。
蔡東藩:1黃祖本無才智,而孫堅死於祖手;孫策又不能親複父仇,命為之,勢為之也。堅阻於命,策限於勢;至權承父兄之業,用瑜蒙諸將,一出再出,方舉黃祖而梟夷之,春秋之義大複仇,如孫仲謀者,其固不愧為令子乎?曹操謂生子至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兒,與豚犬等,原非虛言。2孫權承父兄遺業,任才尚計,史謂其有勾踐遺風,乃內寵相尋,晚年益憒,廢長立幼,亂本已成。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誌則可,無勾踐之誌則終為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
柏楊:孫權是中國曆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仿佛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仿佛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1孫權是個很能乾的人。2當今惜無孫仲謀。
張作耀:孫權暮年多有失誤。一是廢立失度,並寵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最終釀成“二宮之變”,動搖了國之根基;二是立幼子為儲,為權臣亂政提供了曆史平台;三是誅殺大臣,罪流無辜;四是迷信異兆,崇信鬼神。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110]),字伯符,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
孫堅參與平定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等軍事活動時,年少的孫策攜母遷居舒縣,與當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人以及士大夫階層,深得江淮地區的人心,頗有聲譽。孫堅死後[120],孫策為繼承父親的誌向[120]而暫時屈事袁術[125],帶兵攻取廬江郡。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征得袁術許可後[119],東渡長江,協助堂兄孫賁和舅舅吳景打敗揚州刺史劉繇及其部將樊能、於糜、張英[126]。建安元年(196年[118]),孫策擊敗會稽太守王朗和吳郡太守嚴白虎[127]。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後,孫策公開與袁術決裂[],得到朝廷的認可,授騎都尉、會稽太守,襲封烏程侯。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以朝廷的名義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冊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和荊州牧劉表部將黃祖[。[
建安五年(200年),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地區[130]。同年四月四日(5月5日[110]),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際[115],為其所誅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所傷[114],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六歲[116],臨終前遺令其弟孫權繼位[117]。孫權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111]。
人物生平
年少成名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孫策之父孫堅被朱儁推薦為佐軍司馬攻打黃巾軍,孫策與家人留在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居住。[1]孫策十幾歲時就在壽春結交名士,名聲漸漸傳播開了,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人周瑜仰慕孫策之名[123],專程到壽春拜訪。孫策和周瑜兩人同歲[123],且均少年有誌,傑出通達。因而於壽春一見如故,便推誠相待。
中平六年(189年),孫堅前去討伐董卓。周瑜便勸孫策攜母親弟弟移居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孫策應允。[2]在舒縣,孫策結交了很多社會上流人物,江、淮一帶的名士都來投奔他。
初平三年[99](192年[102]),孫堅奉袁術命攻打劉表,被荊州牧劉表的部下黃祖所殺。孫策當時十七歲,與其弟孫權都跟隨在袁術左右[86]。孫堅於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下葬後,孫策遷到江都居住(今屬江蘇省揚州市)。[4]
投奔袁術
初平四年(193年),守孝結束後,到壽春找袁術,欲討回之前其父孫堅的舊部,哭著對袁術說:“亡父過去從長沙討伐董卓,與使君在南陽會合,結成同盟,如今不幸遇難,未能建立勳業,我懷著父親的舊恩,想親自依附結納,希望使君能審察我的一片誠心!”袁術聽其言語,察其舉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過人之處。但要馬上將孫堅舊部還給他讓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便說:“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為丹楊太守、你的堂兄孫賁為都尉。丹陽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們,召集兵勇。”[5]因為徐州牧陶謙非常忌憚孫策,而現在孫策的舅父吳景任丹楊太守,於是孫策就帶著母親遷居曲阿,與呂範、孫河一起投靠吳景,並依賴吳景召募到了數百人。
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受到涇縣(今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山賊祖郎的襲擊,九死一生,逃到袁術那裡,袁術這才將孫堅舊部數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還給孫策統領。[5][8]其後,孫策與吳景、孫河、呂範一起擊敗祖郎,將其趕走。[7]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關東,在壽春以禮征召孫策,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懷義校尉。袁術麾下的大將橋蕤、張勳等都傾心敬重孫策。就連袁術也常歎息說:“如果我袁術有孫郎這樣的兒子,死也可瞑目無憾了。”[9]孫策部下有一騎兵,犯罪後為逃避責罰,逃進了袁術的軍營,藏到馬棚裡麵。孫策派人追捕,直衝袁術營中,將罪犯搜出,就地斬首。事情結束後,孫策又前往袁術處賠禮請罪。袁術說:“兵士叛變,理當懲處,有什麼可請罪的呢?”從此軍中更加敬畏孫策。
不過,袁術為人反複無常,往往言而無信,他曾許諾讓孫策任九江太守,過後卻改用自己的親信丹陽人陳紀擔任此職,孫策對此很失望。後來,袁術準備攻打徐州,向廬江(治舒縣,即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陸康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給,袁術大怒。[11]孫策以前在舒縣時曾去拜訪過陸康,陸康看不起孫策,隻讓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來相見,為此,孫策也對陸康懷恨在心。袁術就派孫策去攻打陸康,並且允諾說:“之前我錯用陳紀,經常後悔自己用錯人了。如果這次你能抓獲陸康,廬江郡就真正屬於你所有了。”孫策奉命出擊,交戰兩年,拿下了廬江郡。[12]可是,袁術卻任用他的老部下劉勳當了廬江太守,這讓孫策對袁術更為失望。[
創業江東
興平元年(194年),漢獻帝派劉繇擔任揚州刺史,揚州過去的治所是壽春,而壽春已被袁術占領,劉繇便在孫策的舅父吳景和堂兄孫賁的協助下南渡長江,在曲阿設立了治所。這次孫策攻打廬江,劉繇憂心忡忡,因為他知道,吳景、孫賁是袁術任命的,他們又是孫策的自己人,擔心他們與袁術、孫策聯手吞並自己,於是就用武力逼趕他們,吳景和孫賁隻好退往曆陽(今安徽省和縣)。[14]
劉繇派部下樊能、於麋駐紮在橫江津,讓張英駐紮在當利口,來與袁術對抗。袁術則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為揚州刺史,以吳景為督軍中郎將,和孫賁一起率兵進擊張英,卻一連幾年都未能攻克。[15]
吳郡都尉朱治是孫堅的老部下,過去曾任孫堅的校尉,太傅馬日磾在壽春的時候,任命朱治為副官,後又被任為吳郡都尉。他發現袁術政德不立,就勸說孫策趁機收取江東。於是孫策就去見袁術。孫策對袁術說:“我家舊日對江東人多有恩義,我願帶兵去幫助舅父征伐橫江。橫江攻克之後,我還可在當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萬人。那時,我再率領他們助您平定天下,謀成大業。”袁術知道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為,劉繇占據曲阿,王朗占據會稽,孫策未必能有什麼作為,就答應了他的請求[16],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折衝校尉,代理殄寇將軍,隻給他配備一千多的士卒及相應的軍需品,戰馬幾十匹,賓客中願意跟隨者幾百人。
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奔孫策,等到了吳景的駐地曆陽時,孫策的兵眾已發展到五、六千人。孫策的母親已先從曲阿遷來曆陽,孫策又將母親遷往阜陵居住。[18]然後渡江轉戰,所向勢若破竹,無人敢與他交鋒,而且軍令很嚴整,百姓們都依附他。孫策這個人相貌英俊,言談幽默,性格豁達開朗樂於接受意見,又善於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對待他,沒有不儘心儘力的,都願意效死於他。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從曆陽渡江,打敗了劉繇。劉繇放棄丹徒西逃。於是孫策令朱治從錢塘進攻吳郡,吳郡太守許貢在由拳抵抗朱治,朱治大敗許貢,許貢逃走依附山賊嚴白虎,朱治於是代理吳郡太守的職責。[20]
袁術在壽春得知孫策擊走劉繇後,上表奏請孫策為殄寇將軍,把周尚召回壽春,並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