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傳聞
《吳曆》載:孫策受傷後,醫生告訴他,說這傷可以治,但應好好養護,一百天不能有劇烈活動,也不能動怒。孫策拿過鏡子自照麵目,對左右人說:“臉成了這個樣子,還怎麼能建功立業呢!”奮起虎威,推幾怒吼,創口迸裂。當夜死去。[
《搜神記》載:孫策殺死了一個叫於吉的道士[],此後,每一獨坐,都感到於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惱火。這次調治箭傷剛有起色,引鏡自照,又見於吉立在鏡中,回頭看,不見於吉,如是再三。孫策摔破鏡子,奮力大吼,傷口崩裂而死。[
1]《江表傳》:堅為朱俊所表,為佐軍,留家著壽春。
[]《江表傳》:策年十餘歲,已交結知名,聲譽發聞。有周瑜者,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聞,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勸策徙居舒,策從之。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堅薨,還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
[]《江表傳》:策徑到壽春見袁術,涕泣而言曰:“亡父昔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使君會於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勳業不終。策感惟先人舊恩,欲自憑結,原明使君垂察其誠。”術甚貴異之,然未肯還其父兵。術謂策曰:“孤始用貴舅為丹楊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召募。”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人,而為涇縣大帥祖郎所襲,幾至危殆。於是複往見術,術以堅餘兵千餘人還策。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徐州牧陶謙深忌策。策舅吳景,時為丹楊太守,策乃載母徙曲阿,與呂範、孫河俱就景,因緣召募得數百人。
[]《三國誌·卷五十·吳書五》:景常隨堅征伐有功,拜騎都尉。袁術上景領丹楊太守,討故太守周昕,遂據其郡。孫策與孫河、呂範依景,合眾共討涇縣山賊祖郎,郎敗走。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興平元年,從袁術。術甚奇之,以堅部曲還策。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太傅馬日磾杖節安集關東,在壽春以禮辟策,表拜懷義校尉,術大將喬蕤、張勳皆傾心敬焉。術常歎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
[0]《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策騎士有罪,逃入術營,隱於內廄。策指使人就斬之,訖,詣術謝。術曰:“兵人好叛,當共疾之,何為謝也?”由是軍中益畏憚之。
1]《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楊陳紀。後術欲攻徐州,從廬江太守陸康求米三萬斛。康不與,術大怒。
[1]《後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術大怒,遣其將孫策攻康,圍城數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還赴,暮夜緣城而入。受敵二年,城陷。
[1]《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策昔曾詣康,康不見,使主簿接之。策嘗銜恨。術遣策攻康,謂曰:“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術複用其故吏劉勳為太守,策益失望。
[1]《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壽春,術已據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楊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賁退舍曆陽。
[1]《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繇遣樊能、於麋(陳)〔東〕(橫屯江津)〔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以距術。術自用故吏琅邪惠衢為揚州刺史,更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
[1]《江表傳》:策說術雲:“家有舊恩在東,原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原從者數百人。
[1]《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比至曆陽,眾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曆陽,策又徙母阜陵。
[1]《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儘心,樂為致死。
[0]《三國誌·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治從錢唐欲進到吳,吳郡太守許貢拒之於由拳,治與戰,大破之。貢南就山賊嚴白虎,治遂入郡,領太守事。策既走劉繇,東定會稽。
[]《三國誌·卷五十四·吳書九》: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虎等,乃至會稽。策曰:“虎等群盜,非有大誌,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屠東冶,乃攻破虎等。
《三國誌·卷十三·魏書十三》:孫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儘更置長吏,策自領會稽太守,複以吳景為丹楊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丹楊朱治為吳郡太守。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鬆、陳端等為謀主。
[]《江表傳》:策遣奉正都尉劉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詣許,拜獻方物。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時袁術僭號,策以書責而絕之。
[]《江表傳》: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又詔敕曰:“使持節平東將軍領徐州牧溫侯布上術所造惑眾妖妄,知術鴟梟之性,遂其無道,修治王宮,署置公卿,郊天祀地,殘民害物,為禍深酷。布前後上策乃心本朝,欲還討術,為國效節,乞加顯異。夫縣賞俟功,惟勤是與,故便寵授,承襲前邑,重以大郡,榮耀兼至,是策輸力竭命之秋也。其亟與布及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同時赴討。”策自以統領兵馬,但以騎都尉領郡為輕,欲得將軍號,(及)〔乃〕使人諷誧,誧便承製假策明漢將軍。
[]《江表傳》:是時,陳瑀屯海西,策奉詔治嚴,當與布、瑀參同形勢。行到錢塘,瑀陰圖襲策,遣都尉萬演等密渡江,使持印傳三十餘紐與賊丹楊、宣城、涇、陵陽、始安、黟、歙諸險縣大帥祖郎、焦已及吳郡烏程嚴白虎等,使為內應,伺策軍發,欲攻取諸郡。策覺之,遣呂範、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三國誌》: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慈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策即解縛,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雲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一即署門下督,還吳授兵,拜折衝中郎將。
《三國誌·卷五十四·吳書九》: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江表傳》:策被詔敕,與司空曹公、衛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並力討袁術、劉表。
《江表傳》:歆郡素少穀,遣吏將偕就海昏上繚,使諸宗帥共出三萬斛米以與偕。偕往曆月,才得數千斛。偕乃報勳,具說形狀,使勳來襲取之。勳得偕書,使潛軍到海昏邑下。宗帥知之,空壁逃匿,勳了無所得。
《三國誌·卷十四·劉曄傳》:時勳兵強於江、淮之間。孫策惡之,遣使卑辭厚幣。以書說勳曰:“上繚宗民,數欺下國,忿之有年矣。擊之,路不便,願因大國伐之。上繚甚實,得之可以富國,請出兵為外援。”勳信之,又得策珠寶、葛越,喜悅。外內儘賀,而曄獨否。勳問其故,對曰:“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軍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必出,禍今至矣。”勳不從。興兵伐上繚,策果襲其後。勳窮踧,遂奔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