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以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會稽東部為臨海郡,豫章東部為臨川郡。
文化
孫權在位後期,曾命項峻和太史令丁孚編撰吳書,孫亮即位後,認為丁孚、項峻二人沒有撰寫史書的能力而不采納之,改任韋昭為太史令,負責編撰《吳書》,薛瑩與周昭、梁廣、華核四人受命輔助。19
曆史評價
陳壽:“孫亮童孺而無賢輔,其替位不終,必然之勢也。”20
王嘉:“孫和、孫亮、劉備,並惑於淫寵之玩,忘於軍旅之略,猶比強大魏,克伐無功,可為嗟矣!”21
孫盛:“亮少聰慧。”
許嵩:“帝幼而聰悟有成人之鑒。”
房玄齡:“孫亮未有德政,孫峻驕暴方甚,此與桓帝同事也。”29
蕭常:“亮以童稚受製強臣,身且不保,其能有立哉。”
羅貫中:“亂賊誣伊尹,奸臣充霍光。可憐聰明主,不得蒞朝堂。”22
盧弼:“亮在位七年,即位時年僅十歲。孫權立此幼子當國,可謂老耋昏聵矣。亮為會稽王三年,廢為侯官侯,自殺,死時年十八。如不立為帝,或不至速死,可哀也。”
軼事典故
巧斷鼠屎
孫亮路過西邊的花園,想要吃生梅,於是就派黃門官到宮中的倉庫拿蜜來浸泡梅子,黃門官和管倉庫的藏吏有矛盾,故意將老鼠屎放入蜜中,誣陷藏吏不謹慎。
孫亮把藏吏召過來審問,藏吏跪在地上叩頭。孫亮問藏吏說:“黃門官向你要過蜜嗎?”藏吏回答:“黃門官早先索要過,可是在下實在不敢給。”黃門官不同意這個說法,宮中官員刁玄、張邠陳述:“黃門官和藏吏所說各不相同,請讓司法機關徹底查問。”孫亮說:“這很容易知道。”孫亮叫人破開老鼠屎,老鼠屎裡是乾燥的。孫亮笑著對刁玄、張邠說:“如果鼠屎之前在蜜裡,裡麵和外麵都應該是濕的。現在外麵濕,裡麵乾燥,一定是黃門官做的。”孫亮又問:“器皿都被遮蓋收藏好,本來就不應該有這個東西。你有什麼事情得罪了黃門官嗎?”官吏叩頭說:“他以前曾經向我要莞席,莞席有一定數量,不敢給他。”孫亮說:“一定就是這個原因了。”孫亮再次問黃門官,黃門官自認服罪,於是接受髡刑交給外署,左右的大臣沒有一個不驚訝害怕的。
百濯香
《拾遺記》中說:孫亮製作琉璃屏風,很薄且晶瑩剔透,在月下清夜展開。經常讓四個愛妃坐在屏風內,都是自古以來的絕色美女,分彆叫朝姝,麗居,洛珍,潔華。從外麵望去,好像沒有阻隔,隻是香氣不透於外。
四人身上的香氣,都是異國出產的,經過和休息的地方,香氣沾衣,常年留存,多次洗滌都不會褪去,所以叫“百濯香”,或者以人名命名,稱為朝姝香,麗居香,洛珍香,潔華香。孫亮每次與之遊覽,都與四人同席,以香名前後為順序,不能亂順序,住的地方稱為“思香媚寢”。
流光劍
據《古今刀劍錄26》記載: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孫亮鑄一劍,稱作流光,以篆書書寫。
孫登(公元209年28~公元241年),字子高。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太子,吳大帝孫權長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受曹魏吳王封號,以孫登為王太子。27
徐夫人是孫登養母,對其有恩,徐夫人因妒忌被流放吳郡,後孫登被立為太子時曾表示希望孫權立徐夫人為王後,不忘養育之恩。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孫權為孫登娉娶周瑜之女為太子妃。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29),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以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稱為“四友”。而謝景、範慎、刁玄、羊衜等皆為賓客,因此東宮號稱名士盈門、人才濟濟。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孫權出征新城,命孫登留守建康。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孫登病故,年僅三十三歲,諡號宣太子。
孫登禮賢下士,接待屬官時,並無尊卑禮節。對時政多有匡弼。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臨終時還上疏舉薦賢才,期望革除繁苛,撫循百姓。
受封太子
孫登是三國時期孫吳建立者孫權的長子。他的生母地位卑賤,由徐夫人撫養。1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封為吳王,並且拜孫登為東中郎將,封萬戶侯,孫權以孫登年僅12歲辭去爵位不受(一說為稱病)。同年,孫權立孫登為王太子,並為孫登選置師傅,選取優秀的士人作為他的賓友。孫權任命南郡太守諸葛瑾之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之子張休、丞相顧雍之孫顧譚、偏將軍陳武之子陳表等進宮,為孫登侍講詩書,並隨從騎馬射獵。1
程秉、張溫先後為太子太傅。
當時,孫權在名義上依靠曹魏,曹丕幾次派人索要孫登作為人質,都被孫權推辭掉了2
。
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孫權為孫登娉娶周瑜之女為王太子妃,命程秉從吳郡迎接周妃至武昌,教誨孫登,孫權對這次婚姻相當重視。後來,芮玄的女兒也曾被聘為妃3
。同年,太常顧雍迎接其母至武昌,孫登在與公卿大會結束後親自前往為其慶賀4
。
禮賢下士
孫權希望孫登熟讀《漢書》,以知曉漢代的曆史,他認為張昭對曆史的研究有師承名家的根基(張昭曾向白侯子安學習過《左氏春秋》),多次向他請托,後來下令其子張休先聽從張昭講授,再回宮轉授孫登。5
孫登接待他的屬官時,並沒有因為自己高貴而要求下屬奉行嚴格的尊卑禮節,而是以平民的姿態與他們相處,例如和諸葛恪、張休、顧譚等一同坐車,或者睡在一起。6
吳王國太傅張溫認為中庶子一職是太子的左右臂膀,有輔佐太子的職責,應該任用有傑出才能的人擔任,孫權聽後就任用陳表等四人為中庶子。後來又因為陳表擔任中庶子後,根據朝儀製度,必須時常穿戴官員的冠服入見太子,禮節過於繁縟。孫登於是讓他們去除冠服,如同日常頭戴裹巾入座即可。
鎮守武昌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孫登命侍中胡綜作賓客名目,以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稱為“四友”。而謝景、範慎、刁玄、羊衜等皆為賓客,因此東宮號稱名士盈門。8
同年,孫權遷都建業,留孫登、諸皇子及尚書九官。並征上大將軍陸遜至武昌,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教導諸皇子
,與尚書是儀一起輔佐孫登。孫登處理事務謹慎得體,凡事都先谘詢,然後方才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