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國誌卷六十二》:大駕東遷,太子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
[11]《三國誌·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時權太子登駐武昌,愛人好善,與騭書曰:“夫賢人君子,所以興隆大化,佐理時務者也。受性闇蔽,不達道數,雖實區區欲儘心於明德,歸分於君子,至於遠近士人,先後之宜,猶或緬焉,未之能詳。傳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斯其義也,豈非所望於君子哉!”騭於是條於時事業在荊州界者,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衛旌、李肅、周條、石乾十一人,甄彆行狀,因上疏獎勸曰:“臣聞人君不親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職。故舜命九賢,則無所用心,彈五弦之琴,詠南風之詩,不下堂廟而天下治也。齊桓用管仲,被發載車,齊國既治,又致匡合。近漢高祖攬三傑以興帝業,西楚失雄俊以喪成功。汲黯在朝,淮南寢謀;郅都守邊,匈奴竄跡。故賢人所在,折衝萬裡,信國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方今王化未被於漢北,河、洛之濱尚有僭逆之醜,誠攬英雄拔俊任賢之時心。原明太子重以輕意,則天下幸甚。”
《三國誌·吳書·諸葛恪傳》:引《諸葛恪彆傳》:(孫)權嘗問(諸葛)恪:\"卿何以自娛,而更肥澤?\"恪對曰:\"臣聞富潤屋,德潤身,臣非敢自娛,修己而已。\"又問:\"卿何如滕胤?\"恪答曰:\"登階躡履,臣不如胤;回籌轉策,胤不如臣。\"恪嘗獻權馬,先钅芻其耳。範慎時在坐,嘲恪曰:\"馬雖大畜,稟氣於天,今殘其耳,豈不傷仁?\"恪答曰:\"母之於女,恩愛至矣,穿耳附珠,何傷於仁?\"太子嘗嘲恪:\"諸葛元遜可食馬矢。\"恪曰:\"願太子食雞卵。\"權曰:\"人令卿食馬矢,卿使人食雞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權大笑。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後弟慮卒,權為之降損,登晝夜兼行,到賴鄉,自聞,即時召見。見權悲泣,因諫曰:“慮寢疾不起,此乃命也。方今朔土未一,四海喁喁,天戴陛下,而以下流之念,減損大官肴饌,過於禮製,臣竊憂惶。”權納其言,為之加膳。住十餘日,欲遣西還,深自陳乞,以久離定省,子道有闕,又陳陸遜忠勤,無所顧憂,權遂留焉。
[14]《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嘉禾三年,權征新城,使登居守,總知留事。時年穀不豐,頗有盜賊,乃表定科令,所以防禦,甚得止奸之要。
[15]《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裴鬆之注引《吳書》:弟和有寵於權,登親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讓之心。
《建康實錄》:皇太子登薨,帝聞驚惋,哀不自勝。詔曰:“國喪明嫡,百姓何福。“
[17]《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臨終,上疏曰:“臣以無狀,嬰抱篤疾,自省微劣,懼卒隕斃。臣不自惜,念當委離供養,埋胔後土,長不複奉望宮省,朝覲日月,生無益於國,死貽陛下重戚,以此為哽結耳。臣聞死生有命,長短自天,周晉、顏回有上智之才,而尚夭折,況臣愚陋,年過其壽,生為國嗣,沒享榮祚,於臣已多,亦何悲恨哉!方今大事未定,逋寇未討,萬國喁喁,係命陛下,危者望安,亂者仰治。願陛下棄忘臣身,割下流之恩,修黃老之術,篤養神光,加羞珍膳,廣開神明之慮,以定無窮之業,則率土幸賴,臣死無恨也。皇子和仁孝聰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係民望。諸葛恪才略博達,器任佐時。張休、顧譚、謝景,皆通敏有識斷,入宜委腹心,出可為爪牙。範慎、華融矯矯壯節,有國士之風。羊衟辯捷,有專對之材。刁玄優弘,誌履道真。裴欽博記,翰采足用。蔣修、虞翻,誌節分明。凡此諸臣,或宜廊廟,或任將帥,皆練時事,明習法令,守信固義,有不可奪之誌。此皆陛下日月所照,選置臣官,得與從事,備知情素,敢以陳聞。臣重惟當今方外多虞,師旅未休,當厲六軍,以圖進取。軍以人為眾,眾以財為寶,竊聞郡縣頗有荒殘,民物凋弊,奸亂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聞為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陸遜忠勤於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孫怡忠於為國,通達治體。可令陳上便宜,蠲除苛煩,愛養士馬,撫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內,遠者歸複,近者儘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臣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故子囊臨終,遺言戒時,君子以為忠,豈況臣登,其能已乎?願陛下留意聽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既絕而後書聞,權益以摧感,言則隕涕。是歲,赤烏四年也......諡登曰宣太子。
謝景時為豫章太守,不勝哀情,棄官奔赴,拜表自劾。權曰:“君與太子從事,異於他吏。”使中使慰勞,聽複本職,發遣還郡。
[19]《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裴鬆之注引《吳書》:初葬句容,置園邑,奉守如法,後三年改葬蔣陵。
《三國誌·卷五十九·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第十四》:登或射獵,當由徑道,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至所頓息,又擇空間之地,其不欲煩民如此。嘗乘馬出,有彈丸過,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彈佩丸,鹹以為是,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
[25]《三國誌·卷五十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第十》:表在官三年,廣開降納,得兵萬餘人。事捷當出,會鄱陽民吳遽等為亂,攻沒城郭,屬縣搖動,表便越界赴討,遽以破敗,遂降。陸遜拜表偏將軍,進封都鄉侯,北屯章坑。年三十四卒。家財儘於養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為起屋宅。
[29]《三國誌》: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後,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將吏皆進爵加賞。
《三國誌》:黃武四年,權為太子登娉周瑜女,秉守太常,迎妃於吳,權親幸秉船,深見優禮。既還,秉從容進說登曰:\"婚姻人倫之始,王教之基,是以聖王重之,所以率先眾庶,風化天下,故詩美關雎,以為稱首。願太子尊禮教於閨房,存周南之所詠,則道化隆於上,頌聲作於下矣。\"登笑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誠所賴於傅君也。\"
[31]《三國誌》:孫登字子高,權長子也。
[32]《三國誌》:諡登曰宣太子。
孫慮(213年-232年),字子智1
,吳大帝孫權次子,生母不詳,三國時期東吳宗室。
孫慮自幼聰慧,多才多藝,深得孫權器重喜愛。黃武七年(228年),封建昌侯。後任鎮軍大將軍,駐守半州(今江西九江西)。孫慮在半州任職時,遵奉法度,恭侍師友,超過眾人對他的期望。嘉禾元年(232年),孫慮去世,時年二十歲。
人物生平
夙昭岐嶷
孫慮從小機敏聰慧,多才多藝,得到孫權的器重和喜愛。
黃武七年(228年)三月,年僅十六歲的孫慮被孫權封為建昌侯
2
,封地在今江西省永修縣一帶。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遷都建業,留下孫登孫慮等皇子及其他宗室公子在武昌,征召陸遜至武昌管理宮室事宜,把皇子委托給他。當時孫慮喜好鬥鴨,在正廳門口作鬥鴨欄。陸遜嚴厲地說:“君侯應當勤讀經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孫慮聽從建議,當即就拆毀了鬥鴨欄4
。
黃龍二年(230年),丞相顧雍等上奏說孫慮天性聰慧明體達用,才識日日增新,比照近代漢朝之例,應該進封為王爵,但孫權沒有同意。5
拜為將軍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尚書仆射上疏說:“帝王興業,無不褒揚推崇骨肉至親,以此增添諸後妃的光彩,所以魯國、衛國在周朝所受恩寵超過所有諸侯,漢高祖劉邦以五子為王,封地列於漢朝本土,就是以此作為中央朝廷的屏障,鎮守護衛整個國家。建昌侯孫慮秉性聰敏,有文武全才,根據古代典章製度,應當正其名號。陛下謙讓,不肯按照舊製辦事,群臣大小,都取用於各自的封邑。如今奸寇猖獗橫行,戰鼓未息,文臣武將,隻有親屬及賢士。我私下與丞相顧雍等商議,都認為孫慮應當為鎮軍大將軍,授任擔負一方麵的職責,以光耀國家事業。”
孫權於是同意,任命十八歲的孫慮為鎮軍大將軍,授予假節,單獨開置府署,治所設在半州(今江西九江西)。
又下詔道:“機運混亂,凶邪肆虐,要靠刑罰規範順序,武器顯揚威風。以皇子慮的美好氣質,年幼時顯露出的軍事謀略的才智,必能輔佐國家成就大業,現在授予你統帥的地位,顯示特彆的尊榮,信賴而托付你軍隊的力量,委派你治理一方的重任。對外渴望能夠威振敵虜,對內欲求震懾撫平遠近,慰恤將士,這確實是孫慮你建功立事、竭命之時。孫慮你呢,內修文德,外經武訓。‘器物已滿盈但不溢出,有才能而不自炫。’請尊敬慎重地看待父親我的苦心,不要辜負你今日所承受的地位。”
孫慮以尊貴的皇子身份,加之年紀又輕,遠近的人都擔心他不能留心轄區政事。等到他任職掌政,遵奉法度,恭侍師友,超過眾人對他的期望。
嘉禾元年(232年)正月,孫慮去世8
,時年二十歲。孫慮因沒有兒子,所以封邑廢除。9
孫權悲痛哭泣,為之減少膳食。
相關遺址
鬥鴨欄
據《一統誌》記載,孫慮曾作鬥鴨欄於臨湘縣(今湖南省臨湘縣西北陸城)東北十五裡的鴨欄磯鎮,唐代在此置驛,明萬曆年間裁撤,是一有悠久曆史的古驛。先有鬥鴨欄,後有鴨欄磯。鴨欄磯和鴨欄驛由此得名。鴨欄驛附近有白馬磯,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此會友,寫下了《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禦》一詩。詩中有“側疊萬古石,橫為白馬磯”和“臨驛卷緹幕,升堂接繡衣”的句子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