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曜:“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權尤愛幸,常在左右,衣服禮秩雕玩珍異之賜,諸子莫得比焉。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穎等每朝見進賀,和常降意,歡以待之。講校經義,綜察是非,及訪諮朝臣,考績行能,以知優劣,各有條貫。”7
王嘉:“孫和、孫亮、劉備,並惑於淫寵之玩,忘於軍旅之略,猶比強大魏,克伐無功,可為嗟矣!”
《三國誌》:孫和字子孝,慮弟也。少以母王有寵見愛,年十四,為置宮衛,使中書令闞澤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赤烏五年,立為太子,時年十九。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而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皆從容侍從。
[2]《三國誌》:是時有司頗以條書問事,和以為奸妄之人,將因事錯意,以生禍心,不可長也,表宜絕之。又都督劉寶白庶子丁晏,晏亦白寶,和謂晏曰:“文武在事,當能幾人,因隙構薄,圖相危害,豈有福哉?”遂兩釋之,使之從厚。常言當世士人宜講修術學,校習射禦,以周世務,而但交遊博弈以妨事業,非進取之謂。後群寮侍宴,言及博弈,以為妨事費日而無益於用,勞精損思而終無所成,非所以進德修業,積累功緒者也。且誌士愛日惜力,君子慕其大者,高山景行,恥非其次。夫以天地長久,而人居其間,有白駒過隙之喻,年齒一暮,榮華不再。凡所患者,在於人情所不能絕,誠能絕無益之欲以奉德義之塗,棄不急之務以修功業之基,其於名行,豈不善哉?夫人情猶不能無嬉娛,嬉娛之好,亦在於飲宴琴書射禦之間,何必博弈,然後為歡。乃命侍坐者八人,各著論以矯之。於是中庶子韋曜退而論奏,和以示賓客。時蔡穎好弈,直事在署者頗斅焉,故以此諷之。
《三國誌》:是後王夫人與全公主有隙。權嘗寢疾,和祠祭於廟,和妃叔父張休居近廟,邀和過所居。全公主使人覘視,因言太子不在廟中,專就妃家計議;又言王夫人見上寢疾,有喜色。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魯王霸覬覦滋甚,陸遜、吾粲、顧譚等數陳適庶之義,理不可奪,全寄、楊竺為魯王霸支黨,譖愬日興。粲遂下獄誅,譚徙交州。權沈吟者曆年,後遂幽閉和。於是驃騎將軍朱據、尚書仆射屈晃率諸將吏泥頭自縛,連日詣闕請和。權登白爵觀見,甚惡之,敕據、晃等無事。權欲廢和立亮,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上書,稱引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晉國擾亂,又據、晃固諫不止。權大怒,族誅正、象,據、晃牽入殿,杖一百,竟徙和於故鄣,群司坐諫誅放者十數。眾鹹冤之。
[4]《吳書》:權寢疾,意頗感寤,欲徵和還立之,全公主及孫峻、孫弘等固爭之,乃止。
《三國誌》:太元二年正月,封和為南陽王,遣之長沙。四月,權薨,諸葛恪秉政。恪即和妃張之舅也。妃使黃門陳遷之建業上疏中宮,並致問於恪。臨去,恪謂遷曰:“為我達妃,期當使勝他人。”此言頗泄。又恪有徙都意,使治武昌宮,民間或言欲迎和。及恪被誅,孫峻因此奪和璽綬,徙新都,又遣使者賜死。和與妃張辭彆,張曰:“吉凶當相隨,終不獨生活也。”亦自殺,舉邦傷焉。
《三國誌》:孫休立,封和子皓為烏程侯,自新都之本國。休薨,皓即阼,其年追諡父和曰文皇帝,改葬明陵,置園邑二百家,令、丞奉守。後年正月,又分吳郡、丹楊九縣為吳興郡,治烏程,置太守,四時奉祠。有司奏言,宜立廟京邑。寶鼎二年七月,使守大匠薛珝營立寢堂,號曰清廟。十二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備官僚中軍步騎二千人,以靈輿法駕,東迎神於明陵。皓引見仁,親拜送於庭。靈輿當至,使丞相陸凱奉三牲祭於近郊,皓於金城外露宿。明日,望拜於東門之外。其翌日,拜廟薦祭,歔欷悲感。比七日三祭,倡技晝夜娛樂。有司奏言“祭不欲數,數則黷,宜以禮斷情”,然後止。
《三國誌》:寶鼎二年七月,使守大匠薛珝營立寢堂,號曰清廟。
孫霸(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250年),字子威,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吳大帝孫權第四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
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孫霸受封為魯王。頗有盛寵,與太子孫和不相上下,因而萌生奪嫡爭儲之心,結交大臣和全公主陷害太子,造成朝野動亂,史稱“南魯之爭”“二宮並闕”。7
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圖謀危害太子,坐罪賜死。
人物生平
孫霸是太子孫和的弟弟。
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八月,孫霸受封為魯王,以尚書仆射是儀兼任魯王傅。孫權對孫霸的寵愛優厚特異,對他和太子孫和沒有厚此薄彼1
。
最初,孫和孫霸雖各為太子和魯王,卻沒有禮儀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宮室中飲食起居。後來群臣議論認為太子藩王應該上下有彆。於是為二人各設宮殿和幕僚,孫霸自此開始怨恨孫和。
孫霸積極結交知名人士,曾親自光臨官署與官員親近。得到全琮次子全寄、吳景之孫吳安、孫輔之孫孫奇、諸葛恪之子諸葛綽、才子楊竺等年輕人的爭相依附。魯王和太子隨從互相憎恨詆毀,最終蔓延到朝堂之上。重臣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都支持他。
赤烏七年(公元244年),孫權聽說孫霸孫和兩子不和的消息,禁止他們與官員往來,讓他們專心向學。
但孫霸仍然不斷暗中多多結交大臣黨羽。後來孫和因為王夫人被全公主所誣而致太子地位有危機。孫霸一黨更加覬覦太子之位,尤以全寄楊竺為首的魯王賓客大多邪僻不正,欲借此謀取奪位,中傷孫和和太子一派,望令孫權廢孫和而立孫霸,太子一係裡與魯王黨爭鋒相對的往往身死。
赤烏十三年(250年)八月,孫霸因圖謀害死孫和而被賜死,其黨羽全寄等被誅殺2
。
曆史評價
是儀: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世,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3
陳壽:“以庶乾嫡,奮不遵軌度,固取危亡之道也。”
柏楊:(顧譚)明明是救孫霸先生不死,孫霸先生反懷恨在心。很多事就是這樣,當事人隻因一念之私——某一個關節上不能突破,遂把拖自己下水的奸人,當成愛我忠我的不二之臣,而把拋給他救生圈的人,當成仇敵。豈止孫霸先生一人而已,豈隻奪權鬥爭而已,史跡斑斑,一幕又一幕,一次複一次,不斷重複演出。人類隻要有一點點私欲塞住靈性管道,就無法吸取曆史教訓。”
羊衜:鹹謂二宮智達英茂,自正名建號,於今三年,德行內著,美稱外昭4
。
《吳主五子傳》:督軍使者羊上疏曰:“臣聞古之有天下者,皆先顯彆適庶,封建子弟,所以尊重祖宗,為國籓表也。二宮拜授,海內稱宜,斯乃大吳興隆之基。頃聞二宮並絕賓客,遠近悚然,大小失望。竊從下風,聽采眾論,鹹謂二宮智達英茂,自正名建號,於今三年,德行內著,美稱外昭,西北二隅,久所服聞。謂陛下當副順遐邇所以歸德,勤命二宮賓延四遠,使異國聞聲,思為臣妾。今既未垂意於此,而發明詔,省奪備衛,抑絕賓客,使四方禮敬,不複得通,雖實陛下敦尚古義,欲令二宮專誌於學,不複顧慮觀聽小宜,期於溫故博物而已,然非臣下傾企喁喁之至原也。或謂二宮不遵典式,此臣所以寢息不寧。就如所嫌,猶宜補察,密加斟酌,不使遠近得容異言。臣懼積疑成謗,久將宣流,而西北二隅,去國不遠,異同之語,易以聞達。聞達之日,聲論當興,將謂二宮有不順之愆,不審陛下何以解之?若無以解異國,則亦無以釋境內。境內守疑,異國興謗,非所以育巍巍,鎮社稷也。原陛下早發優詔,使二宮周旋禮命如初,則天清地晏,萬國幸甚矣。”
[5]《三國誌·吳誌·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年四十九卒。後權為子霸納基女,賜第一區。四時寵賜,與全、張比。基二弟,鑠、尚,皆騎都尉。
[6]流竺屍於江,兄穆以數諫戒竺,得免大辟,猶徙南州。霸賜死後,《三國誌吳主五子傳》
孫奮(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270年),字子揚(唐代《建康實錄》誤記為子陽),吳大帝孫權第五子,母仲姬1
,其妻袁氏為袁術孫女(袁耀之女)。三國時期吳國宗室、皇子,初封齊王,因擅殺封國屬官而被廢為庶人,後改封章安侯。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孫奮和他的後代全部被孫皓誅死。
人物生平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奮受封齊王,遷居武昌。9
同年,其父吳大帝孫權去世,太子孫亮繼位,史稱吳廢帝。孫亮繼位後,太傅諸葛恪掌權。諸葛恪不想讓諸王處在長江沿岸的戰略要地,就將孫奮轉遷到豫章郡。孫奮十分氣憤,不服從命令,而且多次越軌法度行事。2
諸葛恪上箋書勸諫孫奮說:“帝王之尊貴,與上天相等位,因此帝王即以天下為家,以父兄為臣,四海之內,都是臣仆。仇人有善行,不能不舉用,親人有惡行,不能不處治,以此承受天命諧理萬物,先為國家著想,後替自己打算,此為聖人製定法度,百世不變的道理。從前漢朝初興,多將子弟封為藩王,及至他們勢力過於強大,動輒作出不軌行為,上則危亡社稷,下則骨肉相殘,後世以此為戒,認為是最大的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