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飲酒七升,雖然不完全喝進嘴裡,也都要斟上並亮盞說乾。有位叫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孫皓對他特彆優待,擔心他不勝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賜給他茶來代替酒。
但孫皓是一個暴君,性嗜酒,又殘暴好殺。當他對韋曜(彆名韋昭)頗為欣賞時,可以酒席之間暗中作弊,偷偷地用茶換下韋曜的酒,使之得過“酒關”。
韋曜為人卻是耿直磊落,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裡玩些“偷梁換柱”、“暗渡陳倉”的把戲,但一旦事關國事,由一是一,二是二,實事求是。於是當他在奉命記錄關於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跡時,因不願意將孫和列入帝紀,觸怒了孫皓,被殺頭送了命。
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們廣為應用,並稱得上是一件大方之舉、文雅之事,這無論是孫皓還是韋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諷賈充
賈充對孫皓說:“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剝人麵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孫皓說:“有作為臣子卻弑殺他的國君以及奸險狡詐不忠的人,就對他用這種刑罰。”這是在諷刺賈充殺害高貴鄉公曹髦,賈充聽後,沉默不語,非常的慚愧,而孫皓則臉色不變。
78
此事另有一種說法:有一回晉武帝與王濟下棋,王濟問孫皓:“聽說你在吳國時剝人麵、刖人足,有這回事嗎?”孫皓回答說:“作為人臣而失禮於君主,他就應當受這種刑罰。”其實是譏諷在皇帝麵前坐姿不正的王濟80
。
戲晉武
司馬炎派人把孫皓以及投降的吳人帶來相見。孫皓上大殿向晉武帝叩頭。晉武帝對孫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81
三十年後司馬睿果然又在建業建立東晉。
司馬炎問孫皓說:“聽說南方的人喜歡做爾汝歌,你能作一首嗎?”孫皓正在喝酒,乘機舉著酒杯勸晉武帝喝酒說:”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晉武帝非常後悔讓他作詩。82
後來王歆之曾效仿此句,向劉邕道:“昔為汝作臣,今與汝比肩。既不勸汝酒,亦不顧汝年。”用來表達對後者輕視之意。
掉包疑雲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吳末帝因左夫人王氏之死過度悲傷幾個月都沒露麵,而王夫人的葬禮豪華非凡。百姓苦外戚何氏的驕橫久矣,故此民間傳聞孫皓早已死去,在位的實際上是外貌酷似孫皓的何都。這次的葬禮實際上就是為了落葬真正的孫皓,又說孫氏的後代章安侯孫奮或上虞侯孫奉其中一個會奪回皇位,二人後來都被誅殺。然而民間始終覺得可疑。
孫壾(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265年),吳景帝孫休第三子。公元264年,末帝孫皓即位封他為梁王。
簡介
孫壾,男,我國曆史三國時期人物,東吳宗室,是孫休第三子,封梁王。1
史料記載
孫壾(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265年),吳景帝孫休第三子。人之有名,以相紀彆,長為作字,憚其名耳。禮,名子欲令難犯易避,五十稱伯仲,古或一字。今人競作好名好字,又令相配,所行不副,此瞽字伯明者也,孤嘗哂之。或師友父兄所作,或自己為;師友尚可,父兄猶非,自為最不謙。長子公元262年立為太子,公元266年為孫皓所殺;次子公元266年為孫皓所殺;三子在孫皓登基後封梁王;孫皓登基後封陳王。此都不與世所用者同,故鈔舊文會合作之。夫書八體損益,因事而生,今造此名字,既不相配,又字但一,庶易棄避,其普告天下,使鹹聞知。公元264年,末帝孫皓即位封他為梁王。公元265年七月,孫皓逼殺景帝朱皇後。將孫休的四個兒子送到吳小城,殺死其中兩個年長者。
孫充,中國三國時代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的兒子,公元310年去世。
《三國誌》中記載孫皓封王的兒子34個,但隻有兩個留下名字(孫瑾、孫虔),還有七個僅僅留下王號,其餘25個既沒有記載名字,又沒有記載王號,所以無法確認孫充的兄弟排序和王號。東吳滅亡很多年以後,在西晉即將滅亡時,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吳興人錢?自號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劫持孫充並擁立其為吳王,又殺之。後為周玘所平定。
孫虔,中國三國時代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的次子,寶鼎四年(公元269年)春正月,孫皓立孫虔為淮陽王,鳳凰二年(公元273年)秋九月,改封為魯王。
人物生平
天紀四年(公元280年)三月,孫皓率太子孫瑾、魯王孫虔等21人投降晉朝,東吳政權滅亡。
人物生平
孫瑾,中國三國時代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的長子,寶鼎四年(公元269年)春正月,孫皓立孫瑾為皇太子。天紀四年(公元280年)三月孫皓降晉朝,東吳政權滅亡。晉武帝賜孫皓號為歸命侯。
孫璠(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318年),是三國時代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的兒子。
人物生平
東吳滅亡很多年以後,東晉剛剛建立時,晉元帝太興元年(公元318年)十一月孫璠反晉,被誅殺。1
曆史記載
《三國誌》中記載孫皓封王的兒子34個,但隻有兩個留下名字(孫瑾、孫虔),還有七個僅僅留下王號,其餘25個既沒有記載名字,又沒有記載王號,所以無法確認孫璠的兄弟排序和王號。
《吳錄》:策表曰:“臣討黃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羨縣。劉表遣將助祖,並來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領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將周瑜、領桂陽太守行征虜中郎將呂範、領零陵太守行蕩寇中郎將程普、行奉業校尉孫權、行先登校尉韓當、行武鋒校尉黃蓋等同時俱進。身跨馬櫟陳,手擊急鼓,以齊戰勢。吏士奮激,踴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越渡重塹,迅疾若飛。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並發,流矢雨集,日加辰時,祖乃潰爛。鋒刃所截,猋火所焚,前無生寇,惟祖迸走。獲其妻息男女七人,斬虎、(狼)韓曦已下二萬餘級,其赴水溺者一萬餘口,船六千餘艘,財物山積。雖表未禽,祖宿狡猾,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鴟張,以祖氣息,而祖家屬部曲,掃地無餘,表孤特之虜,成鬼行屍。誠皆聖朝神武遠振,臣討有罪,得效微勤。”
《吳曆》: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是時哀紹方強,而策並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章取賁女,皆禮辟策弟權、翊,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
]虞喜《誌林》:“喜推考桓王之薨,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即200年5月5日。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
《江表傳》:策性好獵,將步騎數出。策驅馳逐鹿,所乘馬精駿,從騎絕不能及。初,吳郡太守許貢上表於漢帝曰:“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貢表,以示策。策請貢相見,以責讓貢。貢辭無表,策即令武士絞殺之。貢奴客潛民間,欲為貢報讎。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答雲:“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儘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宋書·禮誌三》載:“於建鄴立兄長沙桓王策廟於朱爵橋南。
]《江表傳》:策渡江攻繇牛渚營,儘得邸閣糧穀、戰具,是歲興平二年也。
[]《江表傳》: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依繇為盟主,禮據秣陵城,融屯縣南。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戰,斬首五百餘級,融即閉門不敢動。
]《江表傳》:因渡江攻禮,禮突走,而樊能、於麋等複合眾襲奪牛渚屯。策聞之,還攻破能等,獲男女萬餘人。複下攻融,為流矢所中,傷股,不能乘馬,因自輿還牛渚營。
[]《三國誌·吳書五·吳景傳》:又擊笮融、薛禮於秣陵。時策被創牛渚,降賊複反,景攻討,儘禽之。
《資治通鑒》:(興平二年)初,丹楊朱治嘗為孫堅校尉,見袁術政德不立,勸孫策歸取江東。時吳景攻樊能、張英等,歲餘不克,策說術曰:\"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乃許之。表策為折衝校尉,將兵千餘人、騎數十匹。行收兵,比至曆陽,眾五六千。時周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將兵迎之,仍助以資糧。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進攻橫江、當利,皆拔之,樊能、張英敗走。
]《三國誌·吳書·吳主傳第二》:(太元)二年春正月,立故太子和為南陽王,居長沙;子奮為齊王,居武昌;子休為琅邪王,居虎林。二月,大赦,改元為神鳳。皇後潘氏薨。諸將吏數詣王表請福,表亡去。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三國史卷五十二吳書七》裴鬆之注引《吳曆》: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