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放開手腳(1 / 2)

既然未來的礦產采集作業要規模化、正規化,那仍舊像是現在這樣,一個采礦點僅有大貓小貓兩三隻,連個正經的宿舍都沒有,那肯定是不行的。

這600名克隆體便開著拖拉機,載著大批材料和工具,殺氣騰騰的衝到了三個采礦點。

先是搭建了臨時宿舍,造了臨時廚房,然後從主基地運來的特種水泥便已經到位。

沒多長時間,一座麵積有300平米以上,可以居住200人的,包含有水處理設施、電力廚房設施、宿舍區的建築便已經完成。

從這個時候開始,參加建設工作的克隆體們終於不用再住在臨時宿舍裡了。

在這個正規宿舍之中,他們可以十分舒適方便的休息、吃飯、喝水。

再之後,大量的機械紛紛組裝了起來。

破碎機、熱切割工具、礦車、挖鬥、起重機、吊裝機、鐵軌連接處等等,便全部建好。

在這處氧礦采集點之中,李青鬆留下了180名克隆體。其中10名負責後勤,170名克隆體全部成為了礦工。

與之前的粗放式開采不同。此刻的這些礦工同樣實行了正規化、流程化的開采作業模式。

會有專門的礦工使用熱切割機器,將大塊的固態氧開采出來,再由專門的運輸人員將它們吊起放到拖車裡,拖到初級篩選車間,在這裡去除較大塊的雜質,然後是初級加工車間,再將它們加工成合適的大小,最終由吊裝機,將打包好了的它們吊裝到火車之上運走。

這一整套正規化的流程下來,氧礦開采效率比起之前立刻提升了十倍不止,產能大大增加。

另外兩座分基地,鐵礦基地、托林礦基地同樣如此。

等鐵路終於造好,三座分基地也同時投入到了使用。

與此同時建造完畢的,還有位於主基地能源工業區的新式發電廠。

這座發電廠使用更為先進的發電技術,發一度電所需要的燃料比起之前降低了5%以上,且運行更為穩定。

為了這座電廠,李青鬆結合之前製造發電機的經驗和技術,專門研發了六台裝機容量在兩千千瓦的大型發電機。

如此一來,滿功率運轉的話,這座發電廠一小時便可以發電1.2萬度,一天就是28.8萬度電!

區區1.2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放在地球上可謂毫不起眼,甚至屬於要被淘汰的落後產能。

畢竟現階段地球上的發電廠,單台發電機的容量就普遍高達100萬千瓦以上。

也即一台發電機一小時就是100萬度電,比這六台發電機一整天的發電量還超出好幾倍。

但此刻對於李青鬆來說,這座發電廠已經讓他十分滿意了。

除了鋼鐵廠的用電需求之外,它甚至可以支撐起李青鬆此刻所擁有的總計四個基地的所有用電需求!

無論是種植基地裡的照明燈,還是畜牧基地裡的水泵,又或者鐵路上的電力列車,還是分基地裡的廚房用電,全部都可以由這座發電廠供應。

這六台發電機其中的三台專門供應鋼鐵廠所需,兩台專門供應其餘工廠以及日常所需,最後一台則被李青鬆作為機動電力,依據情況隨時調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