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台探測器采取了李青鬆現有的最先進的隱形技術:它不僅儘可能的小,還塗成了黑色,表麵更是塗了一層隱身材料,以求儘可能的避免被雷達波掃描到。
同時,李青鬆為它預設的軌道也是不靠近敵神星的,而是會在距離它約100萬公裡處以高速掠過。
於是,一艘戰鬥飛船加速到一定速度,且軌道合適之後,便將它“扔”了出去。
此後,它便會一直沿著當前軌道飛行下去。
在這過程之中,它會時刻和李青鬆建造的深空通訊網絡保持聯係,時刻獲取自己的相對位置信息,修正軌道,進行變軌之類。
此刻,它的速度已經達到了約12公裡每秒。
它將會遵循一條弧度微小的拋物線軌道,耗費約40天時間,航行約4200萬公裡距離,最終到達與敵神星的最近點,並在這個過程之中對敵神星展開觀測。
這並不是李青鬆發射的唯一一顆探測器。
在它後麵,還有一百多顆探測器陸陸續續發射了出去。如果有需要,李青鬆隨時可以發射更多。
在等待探測器到達目的地的這段時間裡,李青鬆也沒有閒著,而是仍舊全力以赴的進行著戰備工作,全力以赴的儲備物資、生產克隆體、生產飛船等。
時間悄然流逝。
伴隨著距離的拉近,這顆探測器漸漸獲得了比太空望遠鏡更清晰的觀測視野。
於是這顆微弱的光點便逐漸具備了圓盤狀的結構,隱約能看到上麵起伏的溝壑與暗紅色的地表。
這大致是一顆和洛神星差不多的星球,具備差不多的形成時間和元素結構,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都是大約45億年前,被早期內太陽係的大行星引力交戰“甩”了出來,擁有了如此遠離太陽的軌道。
但現在不是進行科研的時候。
這些數據李青鬆隻是暫時記錄下來,完全沒有分出精力進行分析。
他始終在儘力搜索著存在於敵神星上的智慧生命的痕跡。
在距離拉近到約1000萬公裡,航程還剩下10天的時候,李青鬆終於有了第一個發現。
在洛神星周邊,探測器觀測到了一個亮點。
那個亮點大約是長條狀的,正在圍繞著敵神星旋轉。
它似乎是一艘飛船。
簡單的依據比例換算了一下,李青鬆得到了一個極為驚人的數據。
這艘飛船的長度達到了至少五公裡!
五公裡長的飛船!
彆說五公裡的飛船了,就連太空實驗室,自己全力以赴也才造了個1000多米長的出來。
能造出五公裡長度飛船的文明,該具備多麼先進的科技實力?
這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巔峰時代的人類文明!
李青鬆一顆心開始慢慢下沉。
這樣一個敵人,絕對不是自己能對抗的。
隻是……當初他們為什麼隻是將怪鳥引到自己這裡,而不是自己動手?
這麼長時間了,他們怎麼也沒有直接打過來?
這其中必定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