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一座又一座滿是精密設備的實驗室在洛神星的大地之上建成,一座又一座工廠迎來了新一階段的升級改造。
戰爭結束之後第二年,李青鬆取得了第一個成果。
大口徑高分辨率成套光學望遠鏡技術!
看著麵前麵積高達60平方米,厚度卻僅有不足一毫米,且保持著極為圓滑的微微彎曲角度的鏡片,李青鬆心中滿是激動。
更先進的光學望遠鏡不僅有助於自己展開科學研究,將發生在宇宙深處的,諸如星係大尺度結構、星係演化、恒星演化、星雲、超新星爆炸等劇烈的物理過程看的更清楚,更進一步增強自己對於宇宙的了解進而提升基礎物理水平,在戰爭與探測方麵也有巨大的作用。
它們完全可以小型化後裝在戰艦上,便能搜索到周邊更微小、更黯淡遙遠的目標。
甚至於,它現在便有一個李青鬆極為看重的用途。
對地球展開觀測!
有了這台望遠鏡之後,李青鬆終於能看清楚更多有關地球的細節了。
浩瀚深邃的太空之中,一個龐大的鏡筒已經製造完成。
它內部滿是精度極高的各種元器件,極為複雜。
就算一個最不起眼的,用於調整一個微小輔助鏡片的電動機,都是李青鬆在實驗室之中,嘗試了數百次才造出來的。
為了確保這台望遠鏡不受乾擾,李青鬆甚至沒有將它布設在洛神星附近,而是直接將它放到了距離洛神星十萬公裡遠的地方。
唯有這樣,才能儘可能屏蔽來自洛神星、來自自己飛船和各座工廠所輻射出的紅外線的影響。
它們攜帶的熱量會導致主鏡片發生微弱的膨脹變形,其量級大約在幾十納米的程度。
但僅僅這麼一丁
點變化,都是李青鬆不可忍受的。
為了確保精度,便隻好將它放置在遠離洛神星的地方了。
當其餘方麵的技術暫時無法提升的時候,為了確保性能,李青鬆便隻能在環境方麵更苛求一些。
完成了這台望遠鏡的製造和布置,李青鬆沒有耽擱,立刻將其調整一番,讓它對準了太陽係深處的那顆小小星球。
地球。
望遠鏡之中,地球仍舊沒有脫離點狀結構,用肉眼仍舊看不到任何細節。
但沒有關係,在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許多微弱的信息已經被望遠鏡收集了起來。
譬如地球大氣層的光譜數據。
通過這些數據,李青鬆可以以較高的精度來分析地球大氣層的元素構成。
觀測持續了五個小時時間,最終生成了十幾GB的數據。
分析完畢之後,一個讓李青鬆有些震驚的結果呈現在了他麵前。
他沒有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中找到任何工業標誌物的存在。
就像是地球上從來沒有過工業活動,從來沒有過人類存在一樣。
“這怎麼可能?這……
如果人類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那……我是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