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45納米(1 / 2)

因為是實驗性質的,這一批新一代的克隆體並未培育太多,僅有1000名而已。

再度切換身體,試驗了每一名克隆體的質量,找到了質量最高的那個之後,李青鬆的最大意識數再度出現了小幅度提升,達到了500萬零2264個。

李青鬆心中滿是歡喜。

“這一次隻是實驗,後續還會有更為精細的優化提升。預計等技術真正完全成熟之後,我的最大意識連接數還能再漲一些,估計能到510萬左右。

現階段來說,夠用了!”

這一刻,那些提前便生產出來,吃乾飯吃了少則一個月,長則三四年的克隆體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眾多新基地、新工廠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在洛神星之上出現,極地、赤道、峽穀、山川、平原,無論位於洛神星何地,隻要有價值,就一定會有克隆體出現。

最大意識連接數500萬,算上休息、生病、日常損耗等,常用克隆體數量便達到了1000萬。

1000萬名克隆體,已經足以對洛神星展開整顆星球層麵的全麵開發了。

在更為充沛的資源和人力供應之下,李青鬆展開了更大規模的技術研發工作。

現代工業體係、現代科學體係所涉及到的任何一個方麵,無論理論層麵還是應用層麵,李青鬆一個都不肯放過,全部安排了或多或少的克隆體前去研究。

並且,任何一個方麵,任何一個分支的研究,都在李青鬆這種特殊能力之下,被融入到了整體之中。

或許隻是數學體係之中,有關拓撲的一個極為分支的研究進展,便為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化學領域之中,有關絕緣體的一項研究帶來了突破;

又或者材料學之中的一個微小突破,結果卻帶來了光物理學之中的巨大進展。

行業壁障?知識壁壘?不存在的。

於是李青鬆的整體科技進展再度出現了突飛猛進的態勢。

如此持續了數年之後,李青鬆漸漸察覺到了一個問題。

洛神星上的資源似乎不太夠用了。

已經有數千座初期的礦場因為資源枯竭而被廢棄。新建造的礦場為了開采資源,更是不得不向地下發展,有時候甚至要向下打幾千米深的井,才能勉強開采到一點資源。

就連洛神星的地表也不再是之前那種暗紅色,而是變成了淺紅色。

因為有太多的托林已經被李青鬆刮地皮一般刮走了。

但就算如此,資源供應仍舊開始有些緊張起來。

它畢竟隻是一顆矮行星,表麵積僅有地球的幾十分之一,質量更是僅有地球的600分之一而已。

李青鬆對於資源的使用一向還是比較節省的。

畢竟這些克隆體們又沒有什麼娛樂需求,能吃飽就行。

但,就算隻是科學研究,所需要消耗的能源與資源,也足夠龐大。

常常是為了驗證一種工藝的可靠性和效率,李青鬆便會興建一座大型工廠,耗費數以十億度的電,和大量的水、化工原料等讓它運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