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45納米(2 / 2)

為了研發一種新型的推進器材料,李青鬆經常會展開大規模的推進試驗,耗費了不知道多少甲烷和氧氣。

更不要說有時候對某項關鍵技術展開攻關的時候,李青鬆更是會不計成本,直接抽調數百上千座工廠參與,抽調幾萬幾十萬名克隆體加入進來,消耗的資源更是驚人。

“科技研發進展不能停,也不能慢。未來甚至還要再次加速。

這樣的話,開發敵神星就是必然。

隻是要大規模開發敵神星,還需要幾項前置技術。

一,更高效率的推進技術。二,更先進的智能AI和芯片技術。三,初級的電磁彈射技術。

那接下來,就優先攻關這三項技術!”

李青鬆下定了決心。於是,伴隨著這三項技術的攻關開始,洛神星上的資源消耗速度不僅沒有減慢,反而再度提升了一些。

在李青鬆建造的芯片工廠之中,采用已經研究成熟的近紫外光刻技術,克隆體們經過一係列的流程,最終將晶圓放置到了光刻機之中,進行曝光作業。

它所使用的光源的波長約為400納米。使用這項技術,李青鬆可以大規模批量製造製程在800納米的芯片。

雖然相比起人類時代,800納米的芯片仍舊太過落後,但它總歸是實打實的納米級芯片,相比起之前可謂有了巨大的提升。

這種製程的芯片在李青鬆的技術發展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不僅提升了所有工廠的自動化水平,甚至還組建出了超級計算機,在科學計算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現在,800納米芯片已經無法滿足李青鬆的需求了。

要開發敵神星,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AI技術和更強大的算力。

為此,李青鬆在原有的芯片技術研究基地之外,新建造了一個更大、技術也更先進的基地,全麵展開了對下一代光刻機和芯片技術的研究。

長達兩年時間的研究之後,新一代光刻機終於製造成型,在李青鬆略有些激動的心情之中,開始了新一代芯片的試製工作。

高度純淨的矽片被送入到了光刻機之中,

完成光刻膠的塗覆之後,采取更高頻率的深紫外光源的光刻機,使用波長約為200納米的紫外線對其進行曝光。

按照之前便完成的芯片設計方案,無數微小的電路出現在了這小小的一枚芯片之上。

再經過後續的摻雜、清洗、蝕刻、封裝等工藝,最終,一枚小小的芯片呈現在了李青鬆麵前。

這枚芯片,與之前舊工藝製造出來的芯片,大小一模一樣。

但李青鬆知道,這枚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數量達到了10億個。而之前采取800納米工藝製造的芯片,其晶體管數量僅有約320萬個而已。

足足提升了300多倍!

雖然晶體管數量的提升並不能直接等同於性能的提升,但粗略估計的話,其性能提升至少也在百倍以上!

不僅如此,它的可靠性、能耗、發熱等方麵也出現了巨大的提升。

看著這枚小小的芯片,李青鬆心中滿是歡喜。

“45納米製程的芯片雖然也不是太先進,但至少,總歸是摸到了AI技術的門檻,可以在它的基礎上開發AI技術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