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技術積累與驗證後,李青鬆立刻著手開始建造新的芯片工廠出來。
相比起前幾座芯片工廠,這一座工廠的麵積更大,整個產業園,算上各種配套設施,占地麵積達到了足足10平方公裡。
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座工廠的設計產能更高,達到了年產各規格、型號的45納米製程芯片約2000萬枚的緣故,更是因為,相比起之前的800納米芯片,此刻45納米芯片的工藝更加複雜,流程更多,對於環境的要求也更高。
從最開始的二氧化矽的提純,到最後的芯片封裝出廠,全部工序加起來足足有1000多道!
專門為這座工廠供貨或者供能、提供輔助的各種類型工廠加起來足足有好幾百座。
這樣一個龐大的生產基地,放在以往時候便連李青鬆都要大費周章,耗費數年時間才能建成。
但現在,伴隨著最大意識連接數暴漲到500萬以上,僅僅半年時間而已,這座芯片基地便已經全部建成,並完成了所有的設備安裝與調試工作。
其餘的所有輔助工廠也都建成,於是它立刻便投入到了生產之中。
與此同時,其餘那些之前建造的,工藝較為落後的芯片工廠也沒有停產,而是仍舊在維持著滿負荷的生產。
原因很簡單,45納米製程的芯片是最先進的,好當然是好,但不是什麼地方都需要用它。
就像是一台挖掘機的油路控製芯片,就算拿毫米級製程的芯片都足以滿足要求,拿45納米的芯片去做什麼?
浪費也沒有這麼浪費的。
實際上,李青鬆的整個基地集群裡,用量最大的反而是那些製程較低,工藝較為落後的芯片。
如此,各種不同製程的芯片同時生產,工廠同時運行,李青鬆的總體芯片產能伴隨著這座最新工廠的投產,順利突破了5億大關,達到了年產芯片5.2億枚的水平。
當第一批45納米芯片還未生產出來之時,李青鬆便開始了另一個重點項目的建設。
超級計算機!
超級計算機使用大量芯片並行運算,可以獲取到遠超普通計算機的性能,是工業發展、科學研究等幾乎所有領域都不可或缺的關鍵設施。
李青鬆即將要發展的AI技術也離不開它。
超級計算機李青鬆之前也有,使用了約2萬枚800納米製程芯片,浮點運算能力達到了每秒鐘約千億次左右。
這個運算能力放在之前夠用,現在就不行了。
這一次,李青鬆打算建造一座使用約13萬枚芯片,浮點運算能力達到每秒鐘40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
並不是李青鬆不想造的更大。而是,超級計算機這種設施,其算力提升並不是粗暴的芯片堆疊這麼簡單。
相比於提升芯片數量,更重要的是它的並行運算能力,也即如何設置一套算法,使用對應的硬件,有效的將計算任務分配給每一枚芯片。
讓它們協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還有內存帶寬與容量、存儲係統的讀寫速度、數據傳輸和延遲等等方麵,都製約著超算的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