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餘技術沒有突破的前提下,有時候多增加芯片,反而會降低超算的算力。
李青鬆抽調了數千名克隆體,進行了大量的優化,才最終設計出了這一套超算係統。
此刻,這座超算中心已經建造完成,就等芯片到來了。
沒等幾天時間,專門設計的超算芯片終於製造完成。
將它們運輸到超算中心,李青鬆操縱著克隆體們快速開始了安裝工作。
這總數約13萬枚芯片被李青鬆分成了65536個節點,每個節點布設兩枚芯片,相互之間使用專門研發的光纖連接,內存則達到了64TB。
為它供電的,是李青鬆專門建造的一座裝機容量在1.5萬千瓦時的發電站。
這玩意兒的耗電量就是這麼恐怖。一個小時而已,就要耗費1.5萬度電,一年就要耗費1.3億度電。
耗電量恐怖,發熱量當然也極為恐怖。
李青鬆為此專門設計了一套水冷係統,在超算中心周邊鋪設了大量的管道,總長度達到了上千公裡,覆蓋範圍達到了十幾平方公裡。
完成安裝之後,伴隨著李青鬆的一道指令,它終於轟鳴著開始了運轉。
刹那間,無數次計算開始在每一枚芯片之中發生。伴隨著最基本電路單元的變化,熱量開始生成。
一枚芯片生成的熱量很小。但十幾萬枚芯片加起來,其發熱量就極為恐怖了。
於是,冷卻管道之中,冰涼的冷卻水瞬間開始被加熱,同時開始向外流動。
洛神星的大地常年處於零下250多度的低溫,此刻,通過鋪設在其中的管道,來自超算中心的熱量便被散布到了洛神星的大地之中。
被冷卻之後,這些水便再度回流到了超算中心裡,再一次攜帶上熱量向外流動。
如此反複循環,超算中心便能始終在適宜的溫度之下運行。
此刻,伴隨著超算中心開始產出熱量,李青鬆布置在附近的傳感器敏銳的探測到,這一片洛神星的大地開始了緩慢的升溫,甚至有一些熔點較低
的氣體開始了融化,開始了向星際空間之中的擴散。
如果用紅外望遠鏡觀察的話,甚至能明顯看到這一片大地的顏色更深一些,明顯區彆於周邊區域。
如果洛神星上也有生態圈的話,李青鬆甚至可以說,就這一座超算而已,便能改變這一片大地的生態。
測試完畢,確認一切符合預期,李青鬆立刻將上千名程序員克隆體編寫的學習算法上傳到了超算之中。
之後,來自每一座工廠、每一座電廠、每一座科研基地、種植基地甚至於畜牧基地,以及每一輛卡車、火車、拖拉機、挖掘機、飛船、衛星,等等等等,幾乎每一處芯片生成的數據都開始向這台超算彙聚。
這龐大的數據,便是這一套學習算法的“糧食”。
在這些高質量數據的喂養之下,這一套學習算法不斷自我迭代自我優化,迅速的成熟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