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深空之中,那巨大的貨箱漸漸失去了蹤跡。
而此刻,建造在敵神星一處緩坡上的30公裡長鐵軌的起點,又一個貨箱做好了彈射準備。
與此同時,在這處彈射基地的港口之中,來自整顆敵神星數萬座工廠的產品正在乘坐著列車洶湧而來。
它們在港口完成了轉移,又被分門彆類的裝到了一個個標準貨箱之中。這一個個標準貨箱又排著隊來到了彈射鐵軌的起點,固定在了彈射車上,準備著開始彈射。
於是,一個個貨箱被彈射到了太空之中,又在交通AI的自動控製之下完成了後續加速,被扔到了飛向洛神星的航道上。
平均每半個小時,便會有一個標準貨箱被彈射出來。
以一個貨箱平均質量1500噸計算,就這一個彈射器而已,每年就能彈射約2500萬噸的貨物。
而這樣的彈射器,李青鬆在敵神星各個不同的工業集群旁邊,基於有利運輸的原則,總計建造了20個!
平均每年就能彈射5億噸貨物!
這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敵神星和洛神星之間的交通需求了。
“這種方法雖然好,隻是耗電量也真是大啊……”
看著已經開始運轉的一號彈射器,李青鬆心中默默的感歎著。
將一個標準重量的標準貨箱從零加速到每秒鐘800米,總計需要4.8*10^11焦耳能量。
換算成電量的話,就是13.3萬度。
但電能很顯然不可能百分之百轉換為動能,其中也是存在損耗的。就比如這一個彈射器,轉換效率僅有50%左右。
於是,彈射一個貨箱,便需要約26萬度電。
一天彈射48個貨箱,就是1248萬度電!再加上其餘的損耗,就這一個彈射基地而已,每天的耗電量就高達1300萬度。
這需要一個裝機容量約為55萬千瓦的發電廠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工作,全力以赴的運轉,才能滿足這一座彈射基地的需求。
但其實用電量大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最主要的問題是,這麼多電並不是平穩釋放的,而是集中在短時間內釋放。
彈射一個貨箱需要約80秒的時間。這80秒的時間裡,26萬度電會全部釋放出去。
每個彈射周期為30分鐘,1800秒。這1800秒除去這80秒的1720秒時間裡,電力消耗又會陷入穀底。
如此巨大的電力波動,才是建造這座彈射基地最大的技術挑戰。
但對於李青鬆來說,解決這個問題隻是略微複雜一點,並不算太困難。
原因很簡單,他有20座彈射基地!
如此一來,隻需要將不同的彈射基地的彈射時間錯開,便能達成每一個時間段總有一個貨箱處在彈射階段的效果,如此,電力消耗便平穩了下來。
就算偶爾有一些不平穩的時候也沒關係。
李青鬆整體的工業盤子足夠大,足足數萬座工廠,每年要消耗多少電力?整體電量消耗足夠多了,電網必然要足夠強大。
電網既然強大了,這一點波動和負荷對於電網的衝擊便可以降到最低點,完全可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