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原子彈(1 / 2)

李青鬆確信,一旦自己大規模列裝了金星級戰艦之後,自己艦隊的戰鬥力必將暴漲。

到時候,大型的金星級戰艦和小型的水星級戰艦,兩種不同的戰艦相互配合,攻堅目標交給金星級戰艦來做,同時它還可以提供遠程火力支援,小型的目標可以交給水星級戰艦去做,負責騷擾、纏鬥,戰術也可以更加多元,更加靈活。

如果之前對抗藍圖克文明先遣艦隊之時,自己能有金星級戰艦,那麼那一場戰鬥必然不會打的如此冒險,如此被動,還需要靠各種陰謀才能打贏敵人。

“綜合考慮我現有的工業和技術水平,考慮克隆體數量、後勤補給能力、通信能力和作戰半徑,唔……現階段,我的艦隊水平保持在總計1000艘戰艦為好。

其中,800艘是水星級戰艦,50艘金星級戰艦,剩下150艘是後勤補給飛船。”

做出決定,李青鬆立刻投入到了實際製造之中。

龐大的飛船總裝廠此刻已經建造完畢,建造飛船的各個零部件工廠也已經投入了運行。

於是,在眾多克隆體的忙碌之下,新式戰艦生產工作開始了快速進行。

伴隨著新式飛船開始製造,之前李青鬆所擁有的全部戰艦——包括裝備了新型發動機的那些水星級戰艦,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因為在研發金星級戰艦的過程之中,李青鬆積累了足夠的技術,完全可以再對水星級戰艦來一次全麵的革新升級,造更先進、戰鬥力更強的水星級戰艦出來。

它們便沒有了用處。

但李青鬆並不打算將它們回爐重造,回收資源。

它們還有彆的用途。

此刻,李青鬆在思考另一個問題。

“既然交通、種植、畜牧、冶金、化工、電網、電廠等等工業類目都能有一個AI來負責底層工作,且實現了巨大的效率提升,那麼,戰鬥方麵是否也可以?

我是否可以將實時性要求較高的飛船操作同樣交給AI去執行?比如檢測到子彈集群來襲,飛船自動便可以啟動發動機躲避。

這樣一來,我因為與克隆體之間存在通訊延時,導致無法實時指揮位於遙遠距離的克隆體的問題,也將得到解決。”

星際戰場的範圍必定巨大。且,科技越先進,戰場越大。在未掌握超距通訊技術之前,李青鬆必須要考慮到對於遙遠戰艦的指揮問題。

思考了一番,李青鬆最終做出了決定。

“這條路子不知道能不能走通。畢竟星際戰鬥這種事情,與日常工業生產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

不過,何妨一試?就算驗證了不可行,也不過一點資源損失而已,毛毛雨了。”

慎重起見,李青鬆並未直接在新式飛船之中添加智能控製模塊,而是開始了對那些退役的舊式水星級戰艦的改裝工作。

大量的傳感器、控製器安裝到了這些老式戰艦之中。從此刻開始,它們每一次運行所產生的所有數據,都會被李青鬆收集起來。

新的超算基地正在建造之中,很快便可以投入運行。戰鬥AI也在編寫之中,很快便可以進入超算,開始接受訓練和投喂,展開自我迭代和優化。

到那時候,這些從老式水星級戰艦之中收集到的數據,就會成為培育戰鬥AI長大的糧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