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鬆小心翼翼的將它放置到飛船之中,一直運輸到了距離洛神星幾十萬公裡遠的地方才停下。
太空之中雖然沒有衝擊波,核彈威力有限。但核彈這玩意兒一旦引爆,卻會爆發極為強烈的電磁脈衝,一個弄不好,自己洛神星上的工廠和基地得癱瘓一半,李青鬆不得不慎重一些。
在這距離幾十萬公裡遠的地方,李青鬆布置下了大量的探測設備,在做好了高溫、輻射與電磁脈衝的情況之下,全力以赴的觀察著那顆核彈所在的方向。
一切準備完畢,李青鬆果斷下達了起爆指令。
下一刻,浩瀚無垠,漆黑深邃的太空之中便爆發出了一個極為明亮的光點,就算在洛神星上都能用肉眼看到。
距離較近的克隆體看起來,更像是那裡憑空出現了一顆太陽。
隱藏在物質深處的能量,在這一次不受控製的核反應之中被解放了出來,於是幾乎無窮無儘的熱量和能量便向著四周猛然爆發。
但這爆炸來得快,去得也快。
僅僅幾秒鐘時間而已,那裡便再度恢複成一片漆黑,完全看不到任何東西了。
就這幾秒鐘的時間而已,李青鬆便收集到了高達幾TB的數據。
將其傳送回來後,看著這些數據,李青鬆心中滿是感慨。
“這麼多年了,我總算是第一次利用其餘類型的能源了……”
一次引爆是不夠的。基於此刻這些數據,李青鬆再度對後續的原子彈結構進行了調整,並總結出了許多以前人類世界之中存在,但自己並未掌握的,有關核物理的知識。
在原子彈一次又一次的爆炸之中,它的體積越來越小,質量越來越低,但爆炸的威力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增加之中。
在引發鏈式反應的過程之中,如何確保更多的鈾235參與到裂變之中,而不是還未參與便被炸開,這也是一門學問,一門需要對核物理具備深刻了解才能掌握的學問。
李青鬆引爆的第一顆原子彈,換算成TNT炸藥當量計算的話,大約隻有8000噸TNT。
但此刻,李青鬆引爆的第十顆原子彈,當量便迅速攀升到了10萬噸TNT。
到了這一步,李青鬆便不再進行原子彈當量提升的研究,轉而開始研究如何令它小型化。
如果自己能做到令一顆核彈僅有幾百KG,甚至100KG的質量,哪怕它的當量會降低到僅有一千噸TNT,都是可以裝在星際導彈戰鬥部之中具備實戰意義的。
不過這件事情暫時不著急,可以慢慢研究。真正重要的是另一件事情。
此刻通過幾十次核試驗,十次核爆,李青鬆已經掌握了相當的核物理知識。
那麼……核裂變電站可以上馬了。
深空號飛船之中沒有有關核電站的知識。畢竟當初人類文明沒指望讓李青鬆在洛神星上造出核電站來。
但沒關係,此刻掌握了全科學知識,又掌握了足夠核物理知識的李青鬆可以自己設計一套出來。
“核電站的基本原理仍舊是燒開水,通過蒸汽推動發電機運轉,這一點其實和火電站沒有差彆。
唯一的差彆就是燒水的材料從甲烷和氧氣,變成了鈾235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