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第二代(1 / 2)

在這第一座核裂變電站建成之後,李青鬆讓它運行了一段時間,在這過程之中收集到了大量的數據。

並且,李青鬆時刻在投入著數千人份的腦力,仔細觀察著它運行的每一個過程,思考著該如何才能優化,提升它的性能。

於是,幾個月時間而已,李青鬆便思考出了上千條優化細節,並在實驗室之中進行了驗證。

在這之後,李青鬆立刻開始了第二座核電站的建造。

在人類世界之中,每一座核電站的建設都需要通過嚴格的審批和調研,每一座核電站的建設都是大事。

環評,安全性,經濟性,區域性影響,整體性布局,等等等等,哪一個因素不需要幾十上百個專家團隊進行經年累月的調查與研究,生成幾萬幾十萬份調查文件,最終才能通過決議?

但在李青鬆這裡,除了建設核電站本身之外,沒有其餘任何阻礙,也沒有其餘任何需要顧忌的地方,說建就建,且速度極快。

於是第二座核電站立刻上馬。

相比起第一代核電站,這第二代,也是第二座核電站實現了大量的細節優化,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

第一代核電站使用水作為冷卻劑和中子慢化劑,通過水將熱量帶出來,加熱另一部分水變成蒸汽推動發電機運轉。

但在這一座核電站之中,流程卻從三個被縮短成了兩個。

李青鬆不再嘗試通過水作為冷卻劑將熱量帶出來,而是直接在堆芯之中,通過鈾燃料棒的裂變來將水加熱,散熱的同時,直接將其燒成蒸汽推動發電機運轉。

僅僅一個步驟的省略而已,效率卻能直接提升20%以上。

另一個優化提升方麵則是材料學進步所帶來的材料性能提升。

材料學身為至關重要的基礎學科,這些年來,李青鬆從來沒有放鬆過對它的研究。

不管自己麾下有多少克隆體,李青鬆始終能保證至少有5%左右的克隆體在從事材料學研究。

如今自己的最大意識鏈接數是510萬左右,對應的,材料研究基地之中便有大約25萬名克隆體在工作。

各種各樣的材料,鋼鐵,水泥,塑料,耐熱的,耐寒的,等等等等,無所不包。

更高性能的材料,讓李青鬆可以進行更大速率的裂變,進行更快速的能量轉移,同時提升了穩定性和安全性。

其餘的一些調整,則分布在整體結構、電力穩定、安全冗餘等方麵。

林林總總下來,整體來看,第二代核裂變電站相比起第一代,不僅效率提升了30%以上,還更加的智能化,更加安全。

第一代核電站每運行一天時間就要倒虧60萬度電,這第二代核電站,每運行一天倒虧的電力則減少到了25萬度左右,虧損大大減少。

李青鬆隱約記得,人類世界的核裂變電站似乎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還是第七代來著,相比起來,自己才發展到第二代,後續征途仍舊漫漫。

“不過也沒關係,一步一步來就是。”

李青鬆這樣想著,快速將第二座核電站建成,同時再度重複第一代核電站之時的事情,再一次開始了觀察與思考,還有實驗室驗證。

核裂變發電技術在快速穩步進展,李青鬆的另一部分精力,則拿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