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七成戰力(1 / 2)

二維是平麵,三維是立體。

原本的晶體管,是通過光刻技術,“刻”在矽片上的。改成三維的話,就類似於將晶體管“搭建”在芯片上。

其技術難度很顯然要提升許多倍。

“我之前研發的多重曝光技術,貌似正好可以用在三維晶體管的光刻上,先試一下。”

無需經曆複雜的申報流程,無需溝通交流,無需資源搜集,前一秒李青鬆剛剛獲取到了這種可能性,這一秒,李青鬆便直接做出了決定。

於是眾多正在嘗試其餘解決方案的克隆體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全部加入到了對這一種可能性的嘗試之中。

進行這種嘗試所需要的相關資源更是立刻到位,連一點耽誤都沒有,整個流程效率快到了極致。

完成了前期設計之後,試驗型的多重曝光設備立刻開始在實驗室之中對一枚矽片進行蝕刻。然後便是一係列的檢測流程。

當最終結果呈現在李青鬆麵前的時候,李青鬆滿是欣喜的瞪大了眼睛。

“竟然真的可以!”

將晶體管從二維改為三維之後,短溝道效應果然消失了!晶體管的性能,和電流的穩定性再度提升!

“就是這個了!”

距離這個想法冒出來才僅僅過去不到半個月時間而已,李青鬆便在此刻實驗數據的基礎上,直接做出了足以改變整個產業方向的重大決定。

三維晶體管毫無疑問具備更高的性能,但它也意味著一個問題。

那便是,技術難度相比起之前大幅提升,相應的,要使用這種工藝,製造流程也將極大延長。

從矽片的提純,到最終的芯片封裝,整個流程加起來足足有1700多道工序!

假設這170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良品率都是99%——這看起來已經相當高了,但實際上,經過1700道工序之後,最終成品的良品率卻僅有億分之3.8而已,完全不具備可用性。

唯有將每一道工序的良品率提升到約99.99%,最終良品率才能提升到約80%的程度,才能算是具備實用性。

但每一道工序99.99%的良品率……何其之難。

但難也沒有辦法。李青鬆隻能遵循最嚴格的設計與建造需求,來造這一座全新的芯片工廠。

李青鬆最終將廠址選在了遠離任何基地與鐵路線的一處盆地之中,這樣便能確保最微小的震動都不會傳遞到這裡;

這座巨大工廠的廠房采取了最嚴格的防輻射措施,嚴防星際輻射乾擾到生產線;

每一名進入到生產車間的克隆體,都必須穿上最嚴密的防塵服,嚴防帶來任何灰塵,等等等等。

這座巨大工廠的建設,與後續設備的安裝、調試等,總計耗費了李青鬆一年時間。

看似一年時間並不久,但對於效率極高的李青鬆來說,已經是難得的漫長時間。

芯片工廠終於建成,終於可以批量生產製程為20納米的先進芯片了。

隻是自己剛剛掌握這項技術,現階段,芯片工廠的良率暫時上不去,目前僅有約3%而已。

它的總產能為一年能生產一千萬枚芯片。但這其中,僅有30萬枚芯片符合需求,剩下的970萬枚芯片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總體性能下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