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資源危機(1 / 2)

一座全新的核裂變電站已經被李青鬆操縱著克隆體們建造完成。

但與其餘核裂變電站不同的是,此刻這一座核裂變電站並不分成許多個結構,譬如反應室、冷卻室、交換室、電機室之類。

它是一個整體。

構成一座核裂變電站的所有部件,被李青鬆集成到了一起,成為了一個整體性的結構。

巨大的廠房之中,這樣一座核電站便在平穩運行之中。

它的高度達到了16米左右,長度有40餘米,寬度25米,總體積達到了1.4萬餘立方米,總質量高達4000餘噸。

它表麵並不平整,而是密密麻麻的管道,和眾多略顯雜亂的凸起與凹陷,整體看起來像是某一台車輛的發動機的放大版。

彆看它如此巨大,但相比起其餘自己所建造的那些核電站,將那些核電站的所有部件加起來,其總質量恐怕會是這一座核電站的十倍不止。

它更是具備一個其餘核電站無法比擬的優點。

它是可以移動的!

隻要有足夠的運力,就能直接把它吊裝起來,不管放到哪裡,它都能進行核裂變作業,源源不斷的將核能依據需求轉換為電能或者熱能!

看著麵前這座極為龐大,但相比起“同行”們又極為渺小的發電站,李青鬆知道,自己已經攻克了核裂變電站小型化的第一道難關。

此刻的它,已經具備了被塞到一艘飛船中去,承擔起為這艘飛船供應能源和電力的能力。

當然,那艘飛船要極為巨大才行,質量至少要在兩萬噸以上。

但如果是質量在兩萬噸以上的飛船的話,此刻這座核裂變電站的功率卻又有點低了。

它的最高功率僅能達到一萬千瓦而已,相比起如此巨大的飛船,還是少了點。

“唔……要達到實用性的話,它的質量和體積還需要再縮小一半以上,同時,功率要再提升一倍才行。

這樣一來,它的體積便能降低到7000立方米左右,質量有2000噸左右,功率兩萬千瓦……就可以真正應用了。”

但……

回顧了一下這台核裂變電站的研發與製造過程,李青鬆輕輕歎了口氣:“難啊。”

為了做到將一整座核電站塞到如此之小的鐵殼子裡,同時確保它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足足數萬名克隆體在過去這幾年裡,殫精竭慮,日夜不休。

為了展開各種實驗,尋求更優秀的材料和結構,達到更高的的加工精度,甚至有上百名克隆體因為工程或者實驗意外而死去。

大量的資源和大量的心血之下,它才能建造成功。想要一下子再將它縮小一半,同時功率提升一倍,其困難程度連李青鬆都感覺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能想到的,能優化的地方都已經優化了,還能怎麼改?

深空號飛船之中當然有船載小型核裂變電站的樣本,但是……

逆向工程這種事情,確實有用,但最終能有多大用處,卻說不好。

就比如地球時代的一輛汽車,從理論上來講,是否將其拆卸成一個個零件,然後一比一仿製,再組裝起來,就能在不掌握汽車原理的前提之下,學會製造汽車?

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這忽略了兩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一,材料。二,公差。

逆向工程無法破解材料配方。造不出符合要求的材料,怎麼保證性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