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青鬆的控製之下,預備克隆體之中立刻便有約500萬個被李青鬆連接起來,充實到了各個學科的基礎研究力量之中。
此刻,李青鬆麾下總計擁有克隆體約1500萬個。
以自己此刻最大意識連接數約1000萬來計算,算上克隆體們需要休息的時間,1500萬名克隆體用起來還是比較緊張的。
但現階段敵神星與洛神星資源即將枯竭,李青鬆不打算再增加克隆體數量了。
數量再多,一是克隆體的培育與維生都要耗費大量資源,二是也暫時沒有用處。
現階段,李青鬆已經停止了所有的不那麼緊急的科研項目,譬如可控核聚變的預研、之前已經打下寄出的離子推進器的研究、量子芯片預研之類,甚至連悟空AI的訓練與實戰演習都暫時停下了,將全部科研力量與資源消耗都投入到了提升基礎科學體係的研究任務之上。
一切以早日實現核裂變反應堆小型化,以及掌握二次加壓推進技術為主。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科研設施已經全部滿員,李青鬆又不打算建造新的科研設施了,再多出來的克隆體自然就暫時沒了用處。
於是,洛神星與敵神星上,克隆體們在度過了一段漫長的休息期——平均每天能休息16個小時左右,之後,再度變成了此刻的平均每天僅能休息9個小時,剩下15個小時全部在工作或者思考之中度過的日子。
有了這些克隆體體力和腦力的加入,基礎科學體係的進步得到了幾乎可以感覺得到的飛速提升。
於是,五年之後,李青鬆心心念念,始終期盼著的兩大關鍵學科,材料學和機械加工學終於迎來了突破。
自己終於能製造具備更高性能,可以以更小的體積和質量便達成要求的材料了!
也終於能將加工精度提升到滿足建造需求的零部件了!
於是,僅僅耗費三個月時間而已,最新的一台模塊化核裂變反應堆終於呈現在了李青鬆麵前。
此刻的這一台模塊化反應堆,其長度與寬度僅有28米,高度則有9米,外形則大致和第一台模塊化反應堆類似,都是如同發動機的樣子。
它的總體積僅有6000餘立方米,總質量僅有1600噸左右!
無論體積還是質量,均縮小到了不足一半的地步!
但它的功率,卻提升到了2.5萬千瓦,比上一代提升了1.5倍!
它已經完全具備了成為船載發動機的資格。
當然,隻限於大型貨船。
一艘金星級戰艦總質量不過才幾百噸而已,還沒它大,也沒它重。
相比起深空號飛船之中的那個船載反應堆,它的性能毫無疑問是極為落後的。
但這是自己親手造出來的!自己明了它的一切技術細節,擁有完全的技術儲備!
未來,自己便可以繼續迭代優化它,讓它越來越小,功率卻越來越高,一直到足以裝到戰艦裡麵去的程度,自己的戰鬥力必將實現又一次巨大飛躍。
不過那是以後的事情。
現在,掌握了船載反應堆的製造技術,下一步最關鍵的,便是研究並掌握二次加壓推進技術,然後,逃離愈發貧瘠的洛神星和敵神星,遷徙到資源極大豐富,幾乎無限充沛的內太陽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