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離彆(2 / 2)

還要到八十年代的時候,才會出現七層以上的高層樓房和綜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區出現。如北京的前三門居住區。

1976年唐山地震後,城市建築的抗震性能提到相當好的高度。居民樓的抗震性和質量有了鮮明的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都是依靠單位來分配,住房供給極為緊張。分房得按照規定排隊,夠條件的也得等上相當長的時間。

現在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麵積約8平方米,大多數農民住平房,磚瓦房的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

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

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裡。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張曉燕想著這些住宅問題就走到了火車站,這裡賣票的不是像前世那樣坐在房間裡售票還有空調吹。

現在賣票的人員也很辛苦,露天搭個帳篷就售票。夏天的時候滿頭大汗,冬天的時候拉緊衣服。

張曉燕上了火車,發現人還是一如既往的多。可能是快小年了,大家都趕著回去,還好自己買到了一張臥鋪票。

這次沒有王兵給自己買票了,就隻能和大家一樣住臥鋪。密密麻麻的人,到處是臭腳丫的臭味和狐臭。

張曉燕聞著這些味道都沒有心情吃東西了,還好火車上也沒有發生什麼事,她用被子捂著腦袋隔絕這些吵雜的聲音和臭味。

聞著被子沒有臭味,張曉燕心裡慶幸自己是第一個睡這個床的,不然等彆人下車了自己買臥鋪票的話還是就著這個被子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