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麵一轉,切換到了長安城,大唐皇宮。
“什麼?洛陽城失守了?”
李隆基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差點就當場癱在了龍椅上。
楊國忠更是麵無人色,身體不由自主地發抖。
李隆基用力一拍麵前桌案,對著楊國忠怒吼道:
“楊國忠,你當初不是和朕說,隻需要十天時間就能把安祿山的腦袋送到朕的麵前嗎?”
“現在倒好,連洛陽城都丟了,你還有何話說!”
楊國忠雙腿一軟,噗通一聲直接跪下。
“陛下,臣有罪,臣該死!”
便在此時,一名宦官急匆匆地走了進來。
“陛下,高仙芝求見!”
李隆基聽到這個消息,頓時猶如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身體騰一下就挺得筆直。
“快,把高愛卿給朕帶進來!”
很快,一位老將軍就大踏步地走了進來。
他須發斑白,神情凜然,不怒自威,一看便是從屍山血海之中走出來的沙場宿將。
“臣高仙芝,見過陛下!”
在大殿之中原本惶惶不安的群臣,一看到高仙芝的到來,臉上頓時也湧現起了希望。
【高仙芝,高句麗人。密雲郡公,右金吾衛大將軍。】
曾奉命鎮守西域,多次鎮壓當地針對大唐的各種叛亂,擊退了吐蕃無數次對西域的進攻。
數年前,由於突襲並屠戮了背叛大唐的石國,昭武九姓恐懼之下聯合大食國東方總督,率十萬兵馬進犯。
高仙芝領一萬唐軍,兩萬番兵仆從,於怛羅斯和大食聯軍激戰五日。
因兩萬番兵突然臨陣倒戈,高仙芝寡不敵眾,隻能敗逃。
此戰高仙芝遭遇慘敗,出征時的一萬唐軍,隻有千餘人得以生還。
大唐也由此永久丟掉了對中亞的掌控。
但大食聯軍方麵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傷亡是唐軍的三倍以上。
此戰過後,大食國見識到了大唐軍隊的實力,便遣使入大唐說和,放棄了繼續向西域擴張勢力的企圖。
高仙芝雖然敗北,但李隆基詳查事情經過後,僅免去高仙芝的安西四鎮節度使官職,將其召回長安。
不久前,得知安祿山發動叛亂,李隆基立刻派出高仙芝前往隴右都護府,調集大唐西軍精銳回關中平叛。
此刻見到高仙芝,李隆基迫不及待地開口。
“高愛卿,你帶回了多少兵馬?”
高仙芝拱手道:
“兩萬隴右騎兵!”
李隆基愣了一下,不由大失所望。
“就這麼點?”
大唐安西四鎮加上隴右,至少十萬精兵!
高仙芝忙道:
“陛下有所不知,時間倉促,隻有騎兵能隨臣率先抵達。”
“剩餘兵馬,從隴右至長安,至少需要一個月。”
“安西都護府之軍,最快也得三個月以上!”
“不過請陛下放心,臣聽說封常清已經前往洛陽阻敵,以洛陽城高堅固,想來堅守三個月不成問題。”
高仙芝說完這句話,在場所有大唐君臣的臉色都變得無比怪異。
李隆基揉了揉太陽穴,有氣無力地開口。
“洛陽已經被封常清丟了。”
“什麼?”高仙芝露出震驚表情,“怎麼可能?”
封常清,就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部下。
封常清的能力,高仙芝心知肚明。
高仙芝震驚之下,不由說了一句話。
“莫非是有奸人從中作梗?”
他話音剛落,在場諸多大唐臣子,目光齊刷刷地就落在了楊國忠的身上。
楊國忠頓時大為不爽,瞪了高仙芝一眼。
“老高,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講!”
“我可沒有對前線做什麼事情,都是封常清作戰不力,才導致的洛陽失守!”
高仙芝看了一眼楊國忠,表情也有些尷尬。
“末將說的並不是楊相公,相公誤會了。”
楊國忠哼了一聲,把頭高高昂起,沒有理會高仙芝。
李隆基心煩意亂,喝道:
“都這種時候了,還說這些乾什麼!”
“高仙芝,你立刻率兵前往潼關,務必要布置好防禦,絕對不能讓安祿山那逆賊侵入關中!”
高仙芝趕忙領命。
楊國忠眼珠子一轉,開口道:
“陛下,臣推薦邊令誠監軍,以防前線有人故意隱瞞軍情,阻礙陛下視聽!”
李隆基煩躁地擺了擺手。
“去去去,快給朕去!”
【高仙芝得到命令之後,很快率軍趕到潼關,和封常清會合。】
【此時李隆基的旨意也到了,將封常清廢為庶人,以戴罪之身在軍中效力。】
畫麵中,高仙芝神情凝重地看著封常清。
“老封,你告訴我,究竟是怎麼回事!”
封常清表情苦澀,一聲長歎。
“高大人,這中原的兵,爛完了呀!”
“還有那楊國忠……”
聽著封常清一五一十地講述完在洛陽招兵,以及楊國忠命令各地郡守主動出擊以卵擊石的騷操作之後,高仙芝也有些傻眼。
“這楊相公,他怎麼敢下這種命令的?”
封常清氣憤難平,道:
“他都能把劍南十萬大軍送沒了,還有什麼是他不敢做的?”
大唐三大邊軍集團,分彆是高仙芝之前率領的西軍,安祿山統領的東北軍,以及楊國忠自領的劍南軍。
劍南軍的作戰方向,是南詔和吐蕃東部。
楊國忠為了誇功,才以中書令之身兼任劍南節度使沒多久,就接連發動了對南詔的兩次征討。
這兩次征討的結果是大唐劍南節度使麾下的十萬精銳損失殆儘,南詔不但沒有滅亡,反而還奪占了大唐西南數個州郡。
最可怕的是,原本南詔是臣服於大唐的,可在楊國忠這一番騷操作之後,南詔反而跟吐蕃結成了牢固的盟友,讓大唐西南邊疆的防務壓力變得無比巨大。
高仙芝看著眼前的地圖,愁眉緊鎖。
西南邊軍已經被楊國忠玩廢了,東北邊軍在安祿山的率領下造反了,西部邊軍的主力還在西域和隴西,鞭長莫及。
關中和中原能征召到的軍隊數量倒是不少,但戰鬥力嘛……
想想之前的洛陽之戰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眼下高仙芝手中最可靠的,隻有兩萬剛剛隨他抵達潼關的騎兵。
偏偏潼關這個地方,地勢極其的狹窄,兩側都有崇山峻嶺,是騎兵的“死地”。
這一戰,還怎麼打?
高仙芝定了定神,緩聲道:
“為今之計,隻能先死守潼關,等西邊的援軍抵達,再尋求機會和安祿山那逆賊決戰了。”
封常清點頭道:
“大將軍高見。潼關乃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有您麾下的兩萬精銳鎮守在此,就算是安祿山將二十萬叛軍儘數開到此地,也不可能攻克的。”
高仙芝嗯了一聲,道:
“陛下已經命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從太原、雲中等方向東出太行,直取安祿山的範陽老巢。”
“此刻安祿山全力南下,範陽必定空虛。隻要郭子儀和李光弼能打幾個勝仗,潼關這邊的叛軍必然顧此失彼。”
“到那時,安西都護府和隴西援兵正好趕到,便是全殲叛軍的絕佳良機!”
兩位大唐名將對視一眼,雙目中都閃爍著耀眼神采。
安祿山?哼,不過是一個成天和契丹人玩躲貓貓的廢物罷了。
我們在西域和大食、吐蕃精銳苦戰的時候,你安祿山還在楊貴妃的麵前喊著娘,轉圈圈跳著胡旋舞呢!
若是這都打不過你,那我們在西域這麼多年,豈不是白混了?
【高仙芝和封常清所商定的戰略,從整體的角度而言,確實是無比正確的。】
【安祿山雖然兵多將廣,一鼓作氣席卷了河北以及中原,但天下民心依舊在大唐朝廷。】
【李隆基所啟用的郭子儀和李光弼,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
【這四位將軍之中無論哪一個,拿出來正麵交鋒,都應該能輕鬆擊敗安祿山。】
【然而,就在這種關鍵的時刻,大唐的領導者們,卻做出了接二連三無比愚蠢的決定,導致局勢開始朝著不可預料的地方發展而去。】
看到這裡,唐初世界之中,李淵頓時緊張起來。
“不可預料,這是什麼意思?”
群臣麵麵相覷。
裴寂張了張嘴,還是忍不住開口道:
“應該是……打輸了吧?”
這句話說出來,李淵頓時急了。
“輸?這怎麼可能輸?”
李淵雖然不是那種出名的統帥,但好歹大唐起家的第一仗,從晉陽直入關中,那是李淵親自指揮的。
最基本的戰爭常識,李淵也是有的。
李建成見李淵發怒,立刻開口附和道:
“父皇所言極是。想當年戰國時期,六國聯軍百萬兵馬,尚且被大秦阻擋於函穀關之外。”
“如今潼關之險,更勝於當年的函穀關。”
“不管怎麼看,大唐朝廷這邊都不可能會輸啊!”
裴寂聳了聳肩膀,道:
“太子殿下不必動怒,臣也隻不過是順著視頻作者的這個說法,提出最有可能的猜想罷了。”
李淵得不到確定的答案,心中焦急,轉頭看向李世民。
“世民啊,你快來說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事到如今,李淵也隻能依靠李世民這個真正的天才統帥頭腦來進行推斷了。
李世民笑了笑,道:
“父皇,您這是關心則亂啊。”
“其實答案,剛剛視頻裡不是已經很明顯了嗎?”
李淵驚訝道:
“答案在哪?”
李世民嗬嗬一笑,道: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戰略,從兒臣個人的角度來說,確實沒有任何問題。”
“安祿山來勢洶洶,但毫無大義根基,不可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隻要能暫時阻擋一番他的兵鋒,再派出得力將領襲擾安祿山千裡之外的老家,安祿山是必敗無疑的。”
“既然戰略是正確的,將領的選擇也是正確的,那麼唯一可能導致變數的,就隻有作為皇帝的李隆基了。”
李淵聞言,身體不由一震。
“你的意思是說,李隆基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李世民點了點頭。
“也隻有這個可能了,父皇。”
李淵疑惑道:
“不應該啊,李隆基的表現那麼出色,那麼多次的政變他都是勝利者,還幫助大唐重新開疆拓土!”
李世民歎了一口氣。
“父皇難道忘了,人一旦老了,就會變得糊塗嗎?”
“強如秦始皇、漢武帝,年老之後尚且被人詬病做出了許多昏聵之舉。”
“李隆基,又怎麼可能例外呢?”
李淵聽完,怔然半晌,開口道:
“所以,是你這個曾孫,把大唐原本穩住就能取勝的局麵給葬送了?”
李世民:“……”
父皇,我在幫你分析局勢呢,你突然往我心窩子戳一刀算怎麼回事?
在李世民的上首,李建成幸災樂禍地笑了起來。
東漢世界之中,劉秀也來了興致。
“這高仙芝,頗有名將之風采啊。”
劉秀也是領兵打過仗的人,整個戰略好不好,行不行,他看得出來。
宋弘沉吟片刻,道:
“安祿山畢竟是個胡人,不可能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久戰是對安祿山最不利的選項,也是大唐朝廷方麵最好的選擇。”
打仗的戰略是很重要的。
當年劉邦自知打不過項羽,就帶著主力部隊在鴻溝和項羽對峙。
任憑項羽怎麼挑釁喝罵,甚至拿劉邦老爹劉太公的性命威脅,劉邦就是死不出戰。
與此同時,劉邦又派出韓信滅掉了趙國和齊國,切斷了項羽的側翼。
再派出使者聯絡彭越和英布,大家結成盟友。
最終項羽孤立無援,糧草耗儘,不得不撤退東返。
此時劉邦才聯合天下所有盟友趁勢追擊,隻用了一戰就將所向無敵的項羽給滅掉了。
這就是戰略的重要性!
整個戰略,其實是由張良提出來的。
故而劉邦盛讚張良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耿弇麵無表情地開口。
“關中,畢竟是天下腹地。若是大唐都城依舊在洛陽的話,恐怕是真要滅亡了。”
鄧禹嗬嗬一笑,道:
“那也未必。大唐都城在長安,故而大唐西軍忠誠,東軍不忠。”
“若是大唐都城在洛陽,恐怕就要反過來,西軍不忠,東軍忠誠了。”
劉秀聞言一愣,但很快就回過神來。
長安離西軍近,控製西軍更容易,控製東軍就難。
反過來,洛陽控製東軍容易,控製西軍難。
劉秀微微點頭,看著金幕道:
“其實定都長安是對的,有西域河西的西軍,以及巴蜀之中的南軍,力量對東軍擁有絕對優勢。”
“隻是這楊國忠把南軍給弄殘了,不然南軍和西軍精銳齊聚關中,安祿山根本毫無勝算!”
“這就是一個奸臣對國家的破壞力啊。”
“李林甫雖壞,但至少不會乾涉具體的戰爭。”
“楊國忠草包一個,卻偏偏好大喜功愛打仗,何其愚蠢也!”
三國世界之中,成都蜀王宮。
劉備咦了一聲,饒有興致地開口。
“這條路線,應該就是當年袁紹夢想中的進軍路線了吧?”
蜀漢群臣齊齊點頭。
關羽摸著長髯,淡淡道:
“袁本初此人,誌大才疏,麾下的將領也是一個賽一個的草包。”
“想要進軍洛陽和長安,那就是做夢!”
麵對關羽的話,眾人都表示讚同。
二爺殺袁紹的部將多,二爺說的當然有道理。
張飛哼了一聲,道:
“要俺說啊,這安祿山就是辦事不爽利!”
“當初在長安的時候,直接殺了那李隆基,提著首級一路打出長安回到範陽,這皇帝不就手到擒來了?”
劉備聞言,抬腳就是一踹。
“夯貨,少說話,多聽!”
罵完張飛,劉備轉頭看向諸葛亮。
“軍師,你覺得如何?”
諸葛亮輕搖羽扇,過了片刻才道:
“高仙芝之策若是能行,那安祿山幾乎沒有翻盤的希望。”
趙雲有些疑惑。
“軍師,現在占優勢的不是安祿山嗎?”
諸葛亮嗬嗬一笑。
“安祿山是番人異族,不可能得到民心。”
“沒有民心,他的二十萬大軍就會缺少補給和兵源。”
“更何況,有那郭子儀與李光弼行圍魏救趙之策,一旦老家範陽被包圍的消息傳到潼關前線,叛軍將士們哪裡還有士氣繼續作戰下去?”
“如今唯一可慮的,無非便是李隆基和楊國忠。”
“此二人才是大唐真正的首腦,一旦做出什麼昏庸的命令,那戰局自然便會滑向不可預料的境地了。”
劉備聞言,也是半信半疑。
“從之前的盤點視頻來看,這李隆基也是一個難得的明君了。”
“這般關鍵時刻,他應該不會做出什麼昏庸決定吧?”
劉備話音剛剛落下,金幕之中的畫麵就切換到了禦書房之中。
楊國忠站在李隆基的麵前,沉聲道:
“陛下,臣覺得高仙芝很有問題啊!”
李隆基聞言不由皺眉。
“有問題?高仙芝不是已經將安祿山阻擋在了潼關嗎?”
楊國忠忙道:
“陛下有所不知,臣從那監軍邊令誠的稟報之中得知,安祿山的大軍此刻還駐紮在洛陽城裡呢。”
“潼關之外,其實就是一支由安慶緒等人率領的偏師罷了。”
“以高仙芝如今手中的數萬兵馬,隻要出戰,擊潰安慶緒是綽綽有餘的。”
“他偏偏不出戰,或許是想要擁兵自重!”
李隆基聽到這句話之後,不由臉色大變。
“他敢!”
楊國忠忙道:
“他哪裡有什麼不敢的?”
“安祿山節製東北多年,難道高仙芝不也是節製西域多年?”
“之前因為怛羅斯之戰,高仙芝被召回長安,心中難免對陛下有所怨恨。”
“如今得掌兵權,對麵又有安祿山這麼一個例子在前,說不定那高仙芝就是打算等鏟除軍隊之中忠於陛下的將領後,就要效仿安祿山作亂了!”
李隆基怒氣勃發,一拍桌子。
“好個高仙芝,他也想要心懷不軌是吧?”
“派人去問問邊令誠,究竟是怎麼回事!”
【封常清雖然被廢為庶人,但高仙芝依舊將其啟用,這給楊國忠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楊國忠害怕高仙芝取勝之後,封常清得到李隆基的平反。】
【屆時,楊國忠在開戰之初各種讓大唐損兵折將的騷操作就會大白於天下。】
【故而,楊國忠極力在李隆基麵前誣陷高仙芝和封常清兩人。】
又過兩日,一封來自潼關監軍邊令誠的信,抵達長安。
李隆基看著信上的內容,表情變得無比凝重。
“嗬嗬,這個高仙芝,果然在大批提拔他的舊部!”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終於下定決心。
“傳旨給邊令誠吧!”
畫麵一轉,已經是潼關大營之中。
封常清站在潼關的關牆上,注視著東邊。
叛軍的營地遙遙在望。
“安祿山,爾等著。再過一段時日,我必奪回洛陽,將爾等大唐叛賊誅殺殆儘!”
就在此時,一個陰冷的聲音傳來。
“封常清,爾恐怕沒有這個機會了。”
封常清吃驚轉頭,正好看到監軍邊令誠站在那裡,身邊還有一群士兵。
“來人,將封常清拿下!”
一群人衝上來,把封常清給按住。
邊令誠拿出一份旨意,高聲宣讀。
“封常清丟失洛陽,又在潼關畏戰不前,罪無可赦,即刻處死!”
封常清聞言,先是臉色一變,隨後又很快鎮定了下來。
他苦笑一聲,道:
“自丟失洛陽之日起,封某便想到了今日。”
“封某有罪之身,今日受到聖意製裁,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