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帽這個詞,立刻就得到了曆朝曆代諸位皇帝的一致認可。
【宋太祖趙匡胤:朕覺得不行,沒了太監,那戴綠帽的風險可就太大了。】
【元世祖忽必烈:那可不?若是朕戴了綠帽,可是要被記載在曆史書上,世世代代取笑千萬年的。】
一時之間,彈幕中都是一片反對的聲音。
秦始皇見狀,心中大為不喜。
“這些家夥,居然這麼不把朕的話放在眼裡?”
【秦始皇嬴政:你們就拉倒吧,縱觀曆朝曆代,哪裡有幾個皇帝的妃子會被普通守衛宮廷的男人戴綠帽的?】
【秦始皇嬴政:真正會給皇帝戴綠帽的,要麼是權臣,要麼就是嫪毐那種被主動帶入宮中的。】
【秦始皇嬴政:說白了,真要給你戴綠帽,有沒有太監你們都防不住!】
聽著秦始皇的反駁,曆朝曆代的皇帝們都陷入思考。
【隋文帝楊堅:其實朕覺得始皇帝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與其儘心竭力地防備著太監,倒不如直接從物理上消滅太監。】
【唐太宗李世民:太監被閹割,無根之下必然心理扭曲。若天下再無被閹割之人,那就算宮裡有近臣掌權,為了後世子孫著想,也不會做得太過分。】
【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此言,孤不讚同。你看那司馬懿不也有根嗎?他做的事情可比太監們要惡劣多了。】
【唐太宗李世民:司馬懿不一樣,那是華夏幾千年才出一個的超級壞種,這種人屬於特例。】
西晉世界之中,司馬懿氣得砰一聲砸了桌子。
“這些個混賬東西,怎麼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都往老夫的身上帶?”
“不就殺個曹爽全族麼,有完沒完了?”
司馬師和司馬昭站在一旁,麵麵相覷。
幾名司馬氏的心腹更是臉上火辣辣的,情不自禁的低下了頭。
丟臉,實在是太丟臉了。
在金幕出現之前,大家是真沒想到,司馬懿違背洛水之誓這件事情,竟然嚴重到了這個地步!
曆朝曆代的皇帝,隻要一提起反派,必然會帶上司馬懿。
這誰頂得住啊?
司馬懿冷笑一聲,發了一條彈幕。
【晉高祖司馬懿:你們差不多得了,朕也是和你們平起平坐的華夏皇帝,拿朕和宦官相提並論?】
【魏武帝曹操:司馬懿,你是華夏皇帝之中的敗類,滾啊!】
【昭烈帝劉備:司馬懿,和你這種無恥之徒在同一個時代,簡直就是孤畢生之恥!】
【吳大帝孫權:司馬懿,滾開,彆用你的彈幕汙染孤的眼睛。】
【宋太祖趙匡胤:司馬懿,你能不能彆發彈幕了,金幕作者在嗎?朕打賞一百萬兩,封掉司馬懿發彈幕的權限行不?】
司馬懿:“……”
好好好,你們都不給老夫發彈幕是吧?
司馬懿冷笑一聲,對著司馬師和司馬昭道:
“之前準備好的那件事情,馬上舉辦吧。”
司馬師和司馬昭吃了一驚,但馬上就變得興奮起來。
“父親,真要這麼做?”
司馬懿冷笑道:
“現在就做!”
很快,在魏國皇宮太廟麵前。
司馬懿跪在魏帝曹芳之前,聽著使者宣讀聖旨。
“……今曹氏之德已衰,丞相司馬懿德行著於天下,朕特將皇位禪讓於司馬懿,欽此!”
聽著使者的話,司馬懿故作惶恐。
“老臣何德何能,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在司馬懿身後,一群曹魏大臣麵麵相覷。
司馬師見狀,頓時冷笑一聲,將手中火槍舉起。
“怎麼,爾等是不願意勸進了?”
一支司馬氏的軍隊已經將此地團團包圍,聞言紛紛舉起火槍,指著這些曹魏大臣。
曹魏大臣們見狀,頓時麵如土色。
這司馬氏,一言不合就要殺人啊!
一名大臣顫顫巍巍地開口。
“晉王乃是天命所歸,何必自謙?”
“還請早登大寶,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曹魏群臣紛紛開口。
“還請晉王不必推辭,立刻登基吧!”
“晉王若是再推脫,反而有違天命了。”
在眾人的催促下,司馬懿“再三推辭”,最後總算是“無可奈何”,“勉強答應”。
在眾人的注視下,魏帝曹芳摘下了頭頂的王冠,戴在了司馬懿的頭上。
隨後,曹芳後退兩步,噗通一聲對著司馬懿跪下。
“臣曹芳,見過大王!”
曹魏群臣紛紛跪地。
“臣等,見過大王!”
司馬懿看著麵前黑壓壓跪倒在地的曹魏,哦不,此時應該稱為晉國群臣,不由放聲大笑。
“諸位愛卿,都起身吧!”
是日,西晉世界之中,司馬懿逼迫曹芳禪讓,自立為“皇帝”。
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封司馬師為皇太子。
晉國,在這條時間線上提前誕生了!
司馬懿躊躇滿誌,笑著發出一條彈幕。
【晉高祖司馬懿:曹操、孫權、劉備,爾等儘管無能狂怒吧。朕已經滅了魏國,下一個就是蜀國和吳國,哈哈哈!】
司馬懿發出這條彈幕之後,麵帶笑容,想要看著曹操孫權和劉備的謾罵。
然而,曆朝曆代的皇帝們,對此似乎全無反應。
【明太祖朱元璋:其實朕覺得,廢掉太監製度確實也是可行的。後宮之中的嬪妃,隻要稍微防備一下,也不會和外人接觸的。】
【唐太宗李世民:對啊,其實很多大家族之中都沒有太監,人家不也一樣不擔心被戴綠帽?】
【魏武帝曹操:你們這麼一說,孤也覺得確實可行。@昭烈帝劉備,@吳大帝孫權,咱們一起廢除太監製度如何?】
【吳大帝孫權:那不行,我還想把司馬家的人全部弄成太監呢。】
【昭烈帝劉備:要不這樣吧,以後隻許讓司馬氏族人當太監,全天下其他人都不許成為太監,如何?】
【魏武帝曹操:妙啊!】
【吳大帝孫權:妥!】
司馬懿:“……”
【晉高祖司馬懿:你們這三個蠢材東西,老夫真是#¥@¥%¥……¥%#@】
【係統提示:用戶“晉高祖司馬懿”因多次辱罵其他用戶,屢教不改,禁言一個月。】
【請各位用戶文明發言,注意彈幕禮儀。】
【魏武帝曹操:哈哈哈哈!】
【吳大帝孫權:哈哈哈哈!】
【昭烈帝劉備:哈哈哈哈!】
金幕之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畫麵中,竇武、陳蕃等人“黨人”的屍體被丟棄在洛陽城的市集門口處,任憑暴曬和鳥雀啄食。
在這些屍體的旁邊,還掛著“黨人”們的罪狀,以及諸多對黨人的通緝令。
無數士人看著這一幕,極為氣憤。
袁紹帶著一群士人,站在附近的酒樓上,見狀不由歎息。
“這些閹豎,竟橫行霸道至此,連竇公,陳公最後一點點的體麵都不願意給嗎?”
陳蕃、竇武以及劉淑,號稱天下“三君”。
這“三君”的稱號,為“一世之所宗”,是公認的士人最頂流,天下所有士人心中的領袖。
如今三君之中兩人橫死,士人們心中的痛惜之情,可想而知。
突然有人開口道:
“袁兄,你們袁氏三世三公,乃是頂流的士人家族,為何卻不挺身而出,跟這些閹豎對抗?”
袁紹聽到這種質問,心中不由大怒,盯著說話之人。
說話的乃是一個年紀和袁紹相差無幾的年輕人,他儀表方正,麵帶正氣,從服飾來看應該是一名大漢的太學生。
袁紹怒道:
“劉景升,你這是什麼意思!”
麵對著袁紹的質問,劉表怡然不懼,道:
“難道我說的不對?竇公和陳公都為了抵抗閹豎的大業而死,你們袁氏三世富貴,又為大漢做了什麼?”
袁紹重重地哼了一聲,冷笑道:
“好,那我問你,你劉表乃是劉氏皇族,眼下閹豎橫行亂政,你又為劉氏做了什麼?”
“你若是有種,怎麼不去給竇公和陳公收屍?”
劉表聞言不由放聲大笑。
“有何不敢?袁本初,爾且在這裡看著,我區區就來!”
說完,劉表大步走向樓梯。
剛下到一樓,就聽一人叫道:
“景升兄且慢!”
劉表回頭,看著剛剛說話之人。
此人身材略矮,臉龐粗獷,看著不甚討喜。
不過有些眼熟,應該是剛剛跟隨在袁紹身旁的某人。
劉表疑惑道:
“閣下是?”
來人笑著對劉表拱手道:
“在下曹操,字孟德。”
“見景升兄高義,故而願隨景升兄一起,去給竇公、陳公入土為安。”
劉表點了點頭,正打算說些什麼,突然皺眉道:
“閣下莫非是宦官曹騰之孫,司隸校尉曹嵩之子?”
曹操愣了一下,苦笑道:
“景升兄,我其實……”
劉表斷然道:
“既然閣下乃是閹人之人,那你我道不同不相為謀,還請就此止步吧!”
說完,劉表拂袖而去。
曹操臉色漲紅,看著劉表離開,片刻之後喃喃自語。
“我曹操,也是愛國士人啊!”
劉表剛剛走出酒樓,卻已經看到有兩人搶先,抱起了陳蕃、竇武的屍體。
守衛在這屍體旁邊的宦官心腹們頓時厲聲喝斥。
“還不放下!爾等是想要被禁錮終生嗎?”
抱著陳蕃之人聞言一聲冷笑,將頭頂的官帽取下,直接丟在地上。
“去告訴那些人,我乃陳留人朱震,今日便棄了這銍縣縣令官職不要,隻為讓陳公入土為安!”
抱著竇武之人放聲大笑。
“朱兄高義,好教朱兄得知,在下乃是大將軍門下府掾胡騰,今日也不要這勞什子官帽,送大將軍入土為安!”
宦官心腹聞言不由大怒,厲聲道:
“來人,把這兩個亂臣賊子拿下!”
劉表忍無可忍,一聲厲喝。
“閹豎黨羽,安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猖狂!”
劉表大步向前,拔出腰間長劍,護在朱震、胡騰麵前,怒氣衝衝地開口。
“今日,我便豁出去,也要讓爾等這些閹豎黨羽知道厲害!”
就在此時,一名一直旁觀的士子也忍無可忍,站了出來。
“閹豎,若不讓竇公,陳公下葬,今日便是爾等授首之時!”
更多的士子站了出來,怒目而視。
“閹豎,當真要違逆天下民心不成?”
“閹豎,真當我等讀書人好欺負邪?”
“大家和他們拚了!”
士子們暴怒之下,紛紛拔劍和看守竇武屍體等人宦官黨羽、士兵們對峙。
一名宦官黨羽臉色大變。
“快,去通知宮裡諸位大人,這些家夥想要造反!”
就在此時,長街之上,馬蹄勁響。
馬上騎士高聲大喝。
“我乃護匈奴將軍張奐,爾等還不退開,讓竇公、陳公得以下葬!”
宦官黨羽們認出張奐,知道這位乃是誅殺竇武的有功之臣,遲疑片刻之後,讓開道路。
張奐鬆了一口氣,對著朱震、胡騰道:
“兩位請快離開吧。”
朱震、胡騰冷笑一聲,也不感謝張奐,在士人們的簇擁下徑直離開。
張奐默然半晌,對劉表道:
“賢侄,你怎麼還不走?”
原來兩人是認識的。
劉表昂然而立,用不屑的眼神看著張奐。
“張奐!爾助紂為虐,追隨閹黨殺害竇公,胡公,乃天下士人之恥!”
“今日,我劉景升在此和你割袍斷義,從此再無任何交集!”
說完,劉表長劍一揮,將袍袖割下一片,丟到張奐麵前,隨後揚長而去。
張奐臉色鐵青,良久之後一聲苦笑。
“老夫,何其愚也!”
不遠處,曹操靜靜地看著這一幕,發出一聲感慨。
“劉景升,真英雄也!”
頓了頓,曹操又哼了一聲,臉色陰沉。
“他看不起我,說是英雄,也不過如此!”
【張奐因鎮壓竇武有功,被宦官們表彰封侯,但他深以為恥,堅辭不受。】
【後張奐又多次上表為竇武、陳蕃鳴冤,但一切都已經於事無補。】
【劉表經此一事名聲大振,被天下士人封為“八及”之一,為“能導人追宗者”。】
【但也正因此事,劉表被宦官們下令緝拿,隻能逃離洛陽。】
【此時宦官們正滿天下追索黨人,故而逃亡者極重,其中又以“八駿”之中的張儉,遭遇最為驚人。】
畫麵一轉,熒幕之中出現了一座縣城。
【外黃城】。
外黃令毛欽帶著一隊衙役,衝入一座宅子之中。
“李篤,本官已經查清,就是你把張儉藏匿在此,還不速速交出來,以免死罪!”
宅子大堂之中,一名頭戴儒家士人冠,正在看書的中年男子緩緩抬起頭來。
【李篤】。
李篤平靜地對著毛欽開口。
“毛大人,張儉乃是天下名士,素來仗義疏財,隻為救助百姓,匡扶朝廷。”
“你今日捉拿他,難道就不怕天下人指責你嗎?”
毛欽啞口無言,片刻之後才道:
“本官也是奉朝廷之命而為,如之奈何?”
李篤笑了笑,道:
“沒錯,眼下張儉先生確實就在我府中,但毛大人若是捉拿了,恐怕將來大人在外黃縣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隻不過為了區區縣令之職,大人就要和全天下的士人作對嗎?”
毛欽默然半晌,轉過身去,開口道:
“本官在此等候一柱香時間,再搜拿你家,捉拿犯人張儉!”
李篤會意,站起來朝著毛欽行禮。
“多謝大人。”
李篤急速來到後院之中,對著一名喬裝打扮的士人沉聲道:
“張儉先生,毛欽已經被我說服,你速速離開外黃,當可無憂。”
張儉聞言,不由遲疑。
“我若一走了之,豈不是連累了李兄?罷了,還請李兄帶我去前麵,讓那毛欽鎖拿便是。”
李篤急了,一把抓住張儉的手臂,怒道:
“張兄何必如此迂腐,你乃八駿之一,天下士人所望。”
“你若死了,便是大漢士人的損失,將來還有誰能登高一呼,和閹豎作對?”
“務要憐惜性命,等他日東山再起,再為我等平反便是!”
張儉聞言,不由熱淚盈眶,朝著李篤躬身行禮。
“李兄,張儉苟活此身,將來必定不負李兄和天下士人重托!”
送走張儉之後,李篤重新回到大堂中。
此時,大堂裡燃燒的一柱香隻剩下最後一點。
李篤整理了一下衣衫,對著毛欽笑道:
“毛大人,有勞了。”
毛欽看著李篤,默然片刻,搖了搖頭。
“罷了,這縣令,不當也罷。”
“且慢!”李篤叫住了毛欽。
毛欽正疑惑間,隻聽李篤笑道:
“我李篤,收留朝廷欽犯,乃是死罪。”
“毛大人高義,我如何能連累大人?”
“還請大人拿著我毛欽的首級,回去向上司交差吧。”
毛欽臉色一變,心中大感不妙,正打算衝上前去,卻已經完了。
李篤拔出腰間長劍,含笑自刎而亡。
毛欽抱著李篤的屍體,一聲長歎。
“這世道,怎麼就變成了這種模樣?”
“難道我等苦心治學,受的聖人教誨,忠君愛民,全都是錯的嗎?”
畫麵一轉,張儉一人一馬,疾馳飛奔。
身後傳來叫聲。
“彆讓張儉跑了!”
張儉慌不擇路,一路隻管朝著小路村鎮而逃。
夜色已深,偶然經過一處莊子,見路旁有一大戶人家,張儉一咬牙,前往大門處砰砰敲門。
“我乃山陽郡高平縣人張儉,如今身為欽犯,正被閹黨黨羽追捕。”
“若閣下願意收留,感激不儘!”
等待片刻之後,見門不開,張儉心中黯然,轉身上馬準備離去。
就在此時,吱呀一聲響,大門突然敞開,燈火通明。
一名老者在子嗣的攙扶下含笑而出,喊住張儉。
“張公何往?老朽李博,恭請張公入府歇息。”
張儉又驚又喜,遲疑道:
“我乃欽犯,若被閹豎黨羽得知,恐怕會害了貴家。”
老者哈哈大笑。
“李氏,雖不能著名於天下,也是本縣之中有名的士人之族。”
“若八駿經過,李氏竟不能容,豈不是讓人看了笑話?”
“張公自管進來便是。”
張儉驚喜不已,入了李家,得一夕安眠。
清晨時分,李博的兒子突然進來,將張儉搖醒。
“張公,閹賊黨羽已至,請速隨我從後門離開!”
張儉大吃一驚,趕忙起身跟隨李博之子來到後門處。
李博之子牽來一匹馬,道:
“張公,你那馬匹已然無力,此乃我家最好的馬,我們在馬鞍上放了一些盤纏,你儘管離去,我等為你拖延時間!”
張儉心中感動,拱手道:
“多謝!”
張儉剛剛從後門離開,前門就被大隊人馬撞開。
一名宦官趾高氣昂地走進大堂,盯著高居主位的老者李博。
“姓李的,聽說張儉就在你家中,還不速速交出來!”
李博微微一笑,蒼老的臉龐上滿是淡然。
“老夫確實收留了張公,但張公已經離開了。”
宦官大怒,喝道:
“李老頭,你是活得不耐煩了?收容欽犯可是死罪,你全家都得死!”
李博笑聲越發響亮,他正座於席,整理了一下衣衫,嘲諷地看著宦官。
“閹豎,動手吧!”
一道劍光劃過,李博蒼老的身體噗通一聲倒在地上。
到死,這名老者臉上都沒有任何恐懼的表情,依舊還是那鄙夷的笑容。
宦官心煩意亂,怒喝道:
“把這一家子男人全殺了,女子婦孺全部充為奴隸,再傳令郡縣以儆效尤,看哪一個人還敢收留張儉!”
看到這裡,曆朝曆代的皇帝們,不由為之動容。
東漢世界之中,劉秀一聲感慨。
“這李博,真義士也!”
宋弘表情同樣也是頗為激動,道:
“此,便是士人風骨也!”
耿弇緩緩點頭,道:
“風骨確實是有了,但若是老夫在的話,必定要先誅殺了這該死的閹豎,再慨然赴死。”
鄧禹聞言,失笑道:
“老耿,你是一個會武藝的,這李博卻恐怕並非如此了。”
耿弇哼了一聲,道:
“君子六藝,禮樂禦書數射,李博若是當真通曉六藝,殺這區區閹豎有何難?”
劉秀看了一眼耿弇,含笑不語。
眾人所處這個朝代,乃是西漢亂世,若是不會武藝,確實難以出頭。
但視頻之中的東漢,都經曆了八九代皇帝的和平,又怎麼能奢求士人們依舊習武如故呢?
貞觀世界之中,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緩緩點頭。
“朕也曾經聽聞大漢士人風骨,如今一見,果然所言不虛啊。”
李績感慨道:
“隻可惜當今文人,多為手無縛雞之力者,卻不可能再如漢朝先輩一般了。”
長孫無忌臉色微變,反駁道:
“李大人這話就不對了,若是論到君子六藝,我也是不憚和李大人比試一番的!”
大唐雄風,豈非虛言!
李世民哈哈大笑,對著三個兒子道:
“爾等都看到了?”
“朕常說,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天下,有千千萬萬個李博。若是將來爾等倒行逆施,李博之輩便會效仿當年陳勝吳廣,爾等慎之、慎之!”
李承乾等三人凜然遵命。
大宋世界之中,重新回到了大殿之中,召來群臣一起觀看金幕的趙匡胤口中也是嘖嘖作聲。
“大漢士人,果然名不虛傳。”
趙普點了點頭,道:
“都說曆朝以弱而亡,唯漢以強亡。”
“大漢之強,便是強在李博這些士人的風骨上了。”
趙匡胤感慨道:
“我大宋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怎麼在靖康之變裡就看不到呢?”
說話間,多少有些不爽。
聽到趙匡胤這番話之後,在場的士大夫們臉上表情都是一變。
趙普忙道:
“陛下,靖康之變不也有一個李綱嗎?”
“李綱便是大宋士大夫的脊梁啊。”
趙匡胤一聽,倒也覺得頗有道理,笑道:
“也對,總算是國朝沒有白白養士!”
趙匡胤心情又好了起來。
你大漢有士人,朕的大宋同樣也有!
大宋,不比你的大漢差了!
說話間,曹彬走入大殿之中,對著趙匡胤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