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世界之中,隋文帝看著金幕,表情沉凝。
“這個乾隆皇帝,隻得到了治國之道的皮毛,並未得到精髓啊。”
楊勇抿了抿嘴唇,道:
“兒臣覺得,其父親雍正或許是更好一些的皇帝。”
隋文帝點了點頭,淡然道:
“雍正的諸多政策,在視頻之中隻是一筆帶過,在沒有得知大清實情的情況下,朕也不好判斷是對是對。”
“但雍正皇帝的各項政策,出發點大多是為了解決國家的弊病。”
“這乾隆皇帝嘛,征服準噶爾尚且可以說是貫徹滿蒙一體國策,但四次對緬甸戰爭就完全隻是為了滿足他個人的好大喜功了。”
“這樣的皇帝,通常都有著極其強烈的掌控欲,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都是如此。”
“用文字獄這種方式來迫害和禁錮百姓,是這種喜歡一意孤行的偏激性格會做出來的事。”
“勇兒,你要引以為戒。”
楊勇正色道:
“父皇放心吧,兒臣絕對不可能像這個乾隆一般,兒臣可是漢人的皇帝!”
隋文帝露出了笑容,欣慰點頭:
“對,我們啊,絕對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大清世界,乾清宮大殿之中,氣氛又變得微妙起來。
弘曆已經離開,故而大部分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太子胤禛的身上。
胤禛臉色陣青陣白,無可奈何地朝著康熙皇帝跪下。
“父皇,是兒臣教導無方,讓弘曆變成了這種性格。”
康熙皺起眉頭,表情很不好看。
作為一個偏向仁慈的皇帝,再加上隔代親的加成,康熙對弘曆自然是頗為偏愛的。
但這一部視頻看到這裡,康熙皇帝確實心中也有很多不滿。
老皇帝哼了一聲,道:
“這個弘曆,怎麼想一出是一出的,哪裡有皇帝不讓臣民開口的道理!”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兩千年前周王朝時就已經驗證過的事實,他心裡就一點數沒有?”
“胤禛啊,朕真不知道你平時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胤禛羞愧地低頭,說不出話來。
康熙歎了一口氣,道:
“朕是經曆過吳三桂叛亂的,那個時候啊,大半個南方都跟隨吳三桂叛亂,那種景象朕從奏折之中讀來,也是觸目驚心啊。”
“朕問你,你可知道吳三桂沒有占據的南方之地是哪裡嗎?”
胤禛立刻做出了回答:
“是湖廣和浙江。”
康熙嗯了一聲,道:
“湖廣沒有叛亂,是朕派人招降了尚可喜和尚之信父子,真正沒有叛亂的,是浙江,也就是江南。”
“你可知江南為何沒有叛亂?”
沒有等胤禛說話,康熙就自顧自地開口了:
“因為多爾袞派人把江南的漢人都殺得差不多了,新一代的漢人尚未成長起來。”
胤禛有些頭皮發麻,不敢接話。
這畢竟是老祖宗們的黑曆史!
十四皇子胤禎就沒有這個顧忌,直接開口道:
“若是按照父皇這個說法,三藩之亂的時候大清把南方各省全部敢反抗的漢人都殺了,豈不是就都能和江南一樣安定了?”
康熙突然暴怒,惡狠狠地瞪了一眼胤禎。
“愚蠢!若是兵甲就能解決一切,那這個天下應該由最出色的武夫統治,而不是朕這樣的皇帝!”
胤禎撇了撇嘴,沒有說話。
在這位武功赫赫的十四皇子看來,天下確實可以由最出色的武夫統治。
但他並不敢和父皇頂嘴,隻能順從地低頭。
胤禛看了一眼胤禎,冷冷開口:
“老十四,在父皇麵前說話要注意分寸!”
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禎,兩個人是同一個母親生出來的親兄弟。
但就是這樣真正的親兄弟,反而相處得並不融洽。
之前的九子奪嫡中,十四皇子胤禎並沒有支持親哥胤禛,而是支持八皇子胤禩。
真正對四皇子胤禛死心塌地的,反而是同父異母的十三皇子胤祥。
故而,胤禛在和這個親弟弟說話時,也是一點都不客氣。
他已經察覺到了這個弟弟那顆蠢蠢欲動的心。
八皇子倒台,誰最有威望和能力來接手八皇子班底,繼續和胤禛競爭?
答案就是十四皇子胤禎!
胤禎麵無表情地開口:
“皇兄教誨得是,臣弟記住了。”
皇帝是君王,太子則是儲君,這兩位是大清僅有的兩位君主。
故而其他皇子在麵對胤禛這個儲君的訓話時,同樣也得稱臣!
胤禛還想要說些什麼,康熙咳嗽一聲,道:
“老四,繼續咱們之前的話題。”
胤禛忙道:
“父皇剛剛說到江南沒有反叛,原因是江南漢人沒有成長起來。”
康熙嗯了一聲,道:
“大清南下的時候,殺了那麼多人,山東和江南為最。”
“山東畢竟距離京師很近,有什麼風吹草動控製起來都很容易。”
“但江南就很遙遠了,足足兩千多裡的路程,還要渡過黃河與長江。”
“江南尚且如此,雲貴呢,湖廣呢?那是真正的天高皇帝遠之地啊。”
“朕平定三藩之亂,講的是剿撫並重,以撫為主,為的就是不讓江南的事情繼續重演。”
“不然,當整個南方大半子民身上都有一筆朝廷的血債,你真的覺得大清能長久穩固的統治這些地方嗎?”
胤禛聞言,陷入了沉思之中。
良久,胤禛開口道:
“這就是父皇推行寬仁之道的原因?”
康熙嗯了一聲,道:
“隻要這種怨恨還在,那朝廷這邊稍微一點點壓迫下去,南方就會變成元末那樣烽火遍地,難道你想要看到第二個朱元璋的出現嗎?”
胤禛神色劇變。
康熙長出一口氣,緩緩道:
“朕寬仁了六十年。六十年,整整三代人的時間啊。”
“過了三代人,真正心懷刻骨仇恨的那些人基本都死光了,什麼樣的仇恨也該慢慢消解了。”
“你給朕上了很多奏章,說了很多大清的弊病,你以為朕看不到,聽不到?”
“弊政,有,但那是小問題。民心,才是大清皇帝真正要考慮的大問題。”
“解決弊政,是要上手段,是要嚴刑峻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