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乾隆賣官,大清官場的糜爛程度讓曆朝皇帝震驚(2 / 2)

鄧禹緩緩點頭,道:

“作為地方官,本該為天子牧民,竟然卻中飽私囊,公器私用,實在可恨!”

耿弇重重地哼了一聲。

“有這種官員,老百姓怎麼可能對朝廷有好感?”

光武帝劉秀坐在皇位上,表情倒是頗為平靜。

對於臣子們的抨擊,劉秀非常理解。

捐官這種道路,是士族最為厭惡的方式。

為何?

像東漢士族,隻需要通過考察舉薦的方式,就能順利入朝為官。

故而士族更加看重的,是文化水平,是武藝,是個人修養和道德名望。

但捐官完全不需要這些,隻需要錢!

如今東漢商業正在飛速發展,各地已經開始湧現出一批從普通老百姓出身的富商。

當然,大部分富裕的產業還是被士族把持,但這依舊還是讓士族們產生了濃重的危機感。

如果東漢也開放捐官,那士族們豈不是要和那些渾身上下充滿了銅臭的家夥當了同僚?

這是心高氣傲的士族們絕對無法接受的。

士農工商,士人第一等,商人第四等。

第四等的商人憑什麼能和士族們一起同朝為官!

故而,東漢朝堂上的這些大臣們才會如此激動,如此的不可接受。

劉秀笑嗬嗬地開口了。

“所以朕說過的,科舉才是正道嘛。”

“諸位卿家覺得呢?”

聽著劉秀的話,群臣都是一愣,表情變幻不定。

片刻後,宋弘乾咳一聲,正色道:

“陛下所言極是,將來的大漢應該是以科舉製度為主,察舉製度作為輔助來進行選官。”

鄧禹回過神來,點頭道:

“對對對,絕對不能開捐官這種口子,那是對整個大漢和所有士族的羞辱!”

群臣齊聲稱是。

劉秀嗬嗬一笑,道:

“朕也覺得是這個道理。”

沒了太監亂政,再消除掉捐官這個毛病,大漢的將來肯定是更好的!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捐官製度,古而有之。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有過“內栗千石,升爵一級”的納捐方式。】

【大清的捐官製度,有說是順治朝開始的,也有說是康熙朝開始的。】

【順治朝時,清軍剛剛入關,連年征戰急需大筆軍費支撐,同時也能通過捐官的方式籠絡一批當地士紳的心。】

【康熙朝開啟捐官,則是因為吳三桂發動了叛亂,國庫之中對軍費的需求迅速增長。】

【到了雍正朝,也同樣因為對準噶爾的戰爭開啟過捐官。】

【捐官的弊病非常明顯,用錢買官的這批人能力低下,大多又帶著想要通過官職收回買官本錢的心思,對治下百姓而言會產生極為沉重的負擔。】

【此外,對辛辛苦苦通過科舉獲得官員身份的讀書人來說,用錢就能獲得官職,無疑嚴重地踐踏了他們的尊嚴,讓他們對納捐的官員乃至朝廷產生極大的不滿。】

【為了防止這一點,順治、康熙、雍正三朝都是在朝廷收到足夠多的錢糧之後就停止了納捐,並規定捐來的官員不得入禮部、吏部等重要部門,也不能授予和教育有關的官職。】

【如此種種限製之下,納捐在大清之前的王朝中並沒有形成太大的問題,但到了乾隆朝之後,一切就都變了。】

幽靜的江南園林中,乾隆皇帝神清氣爽地從寵妃的房間中走出,來到了不遠處的書房。

領班軍機大臣傅恒早就已經在此地等候,桌案上也擺滿了奏折。

作為一個權力欲望極其強烈的皇帝,乾隆皇帝雖然出巡,但也同樣會處理奏折。

拿起一封來自戶部的奏折之後,乾隆皇帝聽著傅恒的簡報,突然皺眉:

“今年預計虧空五十萬兩?這個戶部怎麼搞的!”

聽著乾隆皇帝蘊含怒意的話,傅恒不敢怠慢,開口道:

“回陛下的話,戶部那邊的解釋是,您這一次下江南預計耗費的銀兩是兩百五十萬兩,比之前要多出五十萬兩,故而就有了這筆虧空。”

“不過陛下放心,國庫之中存銀還有一千六百多萬兩,區區五十萬兩並不是什麼問題。”

乾隆重重地哼了一聲,道:

“那怎麼行?朕可是立誌要超越曆代先帝的,若是朕在位期間竟然出現了虧空,這是朕輝煌人生的一大汙點!”

“傅恒,你有沒有什麼辦法?”

傅恒聞言頗為無奈。

這可是白花花的銀兩,難道是想要就能從天下掉下來的?

傅恒試探性地開口:

“陛下,要不然就加賦?”

乾隆皇帝斷然拒絕:

“那怎麼行?皇祖說的永不加賦,朕怎麼能違背皇祖的意願,不像話!”

傅恒又提出了幾個意見,都被一一否決。

絞儘腦汁的傅恒看著臉色越來越難看的乾隆,心中警鈴大作。

若是再不能想出讓陛下滿意的辦法,今天這一頓臭罵是肯定逃不過去了,領班軍機大臣的職位怕是也要懸了。

傅恒深吸一口氣,咬牙開口道:

“陛下,不如就納捐吧?”

“納捐?”乾隆皇帝摸了摸鼻子,有些疑惑:

“朕不是一直在開著納捐嗎?”

傅恒正色道:

“臣的意思是,納捐還可以再開放一點。”

“這樣的話,國庫就能有更多進項了。”

【乾隆皇帝為了讓國庫不產生年度虧空,剛剛登基不久就已經開放了納捐。】

【每年納捐所得白銀,少則數十萬兩,多時一兩百萬兩,保證了乾隆前期國庫每年收入的增長。】

【但到了乾隆中期,伴隨著平定準噶爾戰爭,四次清緬戰爭的陸續開打,再加上巡遊江南需要的花費,國庫支出接連增長,收入卻並沒有增加。】

【非常要麵子的乾隆無法忍受國庫虧空的名聲,於是他決定繼續擴大財源,進一步增加納捐的範圍,並對此做出了詳細規定。】

金幕畫麵之中,一名官員正在高聲誦讀著最新規定的納捐製度。

“大清納捐,分為暫行納捐與現行納捐。”

“暫行事例中,文職京宮自郎中(正五品)以下,外官自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以下均可納資入仕。”

“現行常例中,除原有的捐職銜、出身外,並許現任官捐升遷、加級記錄平民捐封典!”

“一並公布納捐價格如下!”

【以當年的俸祿來算,買一個知縣的官職需要四千六百二十兩,而一個知縣每年的俸祿僅僅七十五兩。】

【通過簡單數學計算便可得出,一個知縣就算不吃不喝沒有任何支出把所有俸祿都存下來,也得整整六十一年半才能回本。】

【在這樣的情況下,貪腐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若納捐的官員僅僅是一小部分人,或許風氣還有扭轉的可能性。然而僅僅在乾隆年間,通過納捐出身的官員就已經超過了全部官員數量的三成。】

【如此巨大的數量,讓乾隆朝貪腐成風,一句極為有名的諺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

畫麵一轉,乾隆皇帝坐在禦書房中,聽著傅恒的彙報。

“陛下,戶部那邊剛剛已經送來了去年的全年賬目報表彙總。”

“根據這份彙總,去年大清國庫盈餘一百五十萬兩!”

乾隆聞言,樂得嗬嗬大笑。

“好好好,這國庫又盈餘了。”

“傅恒啊,你說朕在位的時候國庫年年盈餘,將來的後代們會怎麼評價朕?”

傅恒聞言立刻開口道:

“自然是稱讚陛下聖明,治下有方,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庫收入連年增長,乃是真正的盛世啊!”

乾隆皇帝放聲大笑,摸著胡須沾沾自喜地開口:

“朕想想,叫乾隆盛世?嗯,不太好,朕是個孝順的,得把父皇帶上,應該叫雍乾盛世!”

頓了頓,乾隆又揮了揮手,笑嗬嗬地開口:

“不不不,朕可是皇祖養大的,應該叫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在康熙、雍正兩朝,老百姓的生活尚可維持。】

【然而到了乾隆朝,在文字獄、大興戰爭、納捐導致官員征收各種苛捐雜稅的情況下,老百姓變得極其窮困,十成之中有七八成家徒四壁。】

【但乾隆朝的國庫收入、盈餘反而連年增長,每年清朝國庫的收入都在五千萬兩到六千萬兩,乾隆初年的國庫存銀為三千四百五十三萬兩,到乾隆末年超過了七千萬兩。】

【故而,乾隆自稱的盛世也是曆史上最奇葩的盛世,是底層百姓最為窮苦,官員們中飽私囊,國庫連年增長的“盛世”。】

【是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改善老百姓生活,反而讓老百姓在生死線上拚命掙紮的盛世。】

看到這裡,曆朝曆代的皇帝都無語了。

【漢高祖劉邦:好家夥,搞了半天,這個所謂的盛世就是通過賣官,把底下的錢都收到國庫了,營造盛世的假象?】

【秦始皇嬴政:不過說實話,這個每年幾千萬兩的國庫收入還是很驚人的。】

【漢高祖劉邦:老贏,你這話我就不愛聽了。這幾千萬兩的收入是他發展經濟拿來的嗎?不,分明是他把老百姓所有的錢都搜刮來的!】

【光武帝劉秀:高祖皇帝說得對,若是朕能像乾隆這樣無所不用其極的搜刮百姓,國庫同樣也能每年入賬幾千萬兩。】

【隋文帝楊堅:太可怕了,所謂的盛世竟然是通過賣官,通過對老百姓敲骨吸髓,榨乾老百姓所有銀兩的方式來實現的。】

【宋太祖趙匡胤:我滴乖乖,朕要是像這個乾隆一樣搞的話,大宋的國庫怕不是每年收入一億兩了?】

【明太祖朱元璋:現在知道什麼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了吧?真正的華夏皇帝,哪個會用這樣的方式來盤剝華夏老百姓的?】

【秦始皇嬴政:小朱說得對,異族皇帝確實是真不把華夏老百姓當人啊。】

【漢武帝劉徹:朕現在也算是明白了,為何這個乾隆皇帝會被入選敗家子皇帝的行列,單單是將賣官作為常例這件事情,就是遺禍無窮啊!】

大清世界之中,康熙皇帝坐在龍椅上,臉色變得無比鐵青。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