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朱元璋大開殺戒,老康熙教子訓孫(2 / 2)

啪嗒、啪嗒,藍玉的汗水不停滴到了地麵上。

朱元璋麵無表情地開口:

“朕當然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不然你已經死了。”

藍玉聞言,頓時鬆了一口氣,隻感覺渾身似乎已經脫力,竟然連跪著都有些跪不穩了。

“陛下聖明!”

朱元璋哼了一聲,淡淡道:

“但此事,你難辭其咎!”

“若不是你這個狗屁大將軍的名頭,姚小五何至於一路奔波,直到朕的麵前才能伸張正義!”

“朕降你爵位三級,罰俸五年,你可有異議?”

藍玉忙道:

“陛下聖明,臣心悅誠服,絕對沒有任何異議!”

朱元璋重重地哼了一聲,抬高了聲調。

“那還不給朕滾出去!”

藍玉如蒙大赦,倉皇離開。

朱元璋目送藍玉離開,又一次看向群臣,緩緩開口:

“朕希望你們知道,這天下,如今是漢家天下。”

“有些人,給蒙元當奴才當久了,骨頭軟了,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前朝滅亡數十年,竟然還有餘毒未肅,簡直是朕和大明的恥辱,是所有漢人的恥辱!”

“今後若再有這種事情,朕照樣還是要殺爾等全家,聽明白了?”

群臣忙道:

“聽明白了。”

朱元璋眉頭一皺,抬高了聲調。

“聽明白了沒有!”

群臣異口同聲,高聲回應:

“臣等明白了!”

朱元璋揮了揮手,沒好氣地開口:

“那就都滾出去!”

等群臣離開之後,朱元璋抬起頭,看向大殿的門口。

殿外,月色正濃。

這位大明皇帝,視線突然有些恍惚。

多年前,那個少年站在街角,看著遠處的男子被毆打至死,看著那蒙古老爺的管家丟出幾個大錢,輕而易舉地在到來的衙役麵前將此事了結。

如今,少年坐在了龍椅上。

他曾在心中發誓,絕對不讓這種事情再於華夏大地中上演。

他,做到了!

朱元璋嘴角顫動了一下,微微上翹,露出了暢快的笑意。

……

大清世界。

康熙皇帝站在寢殿窗戶旁邊,注視著窗外的明月。

在老皇帝的麵前,太子胤禛和皇孫弘曆兩人,誠惶誠恐。

康熙緩緩開口: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當年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想必也曾經如朕一般,看著這輪明月。”

“但他們的王朝早已經消逝於曆史,隻有朕的大清,屹立於如今的華夏大地上。”

“爾等說說,這是為什麼?”

胤禛忙道:

“自然是因為皇阿瑪英明神武,大清順應天命。”

老皇帝哈哈一笑,白須顫動。

“天命?若是真有天命,那也應該是李自成,是朱由檢有這個天命,怎麼輪到的咱們愛新覺羅這些異族人來承載華夏的天命?”

“胤禛,你可知道,咱們建州女真人,原本是沒有姓的。”

胤禛忙道:

“兒臣當然知曉,愛新覺羅這個姓氏,其實也是先祖們受大明影響而起。”

老皇帝點了點頭,道:

“是啊,太祖皇帝當年隻不過是大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一名小小軍官,那時候的大明對我們愛新覺羅氏而言,就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龐然大物。”

“李成梁一句話,太祖皇帝的父兄就得慘死當場,連一點反抗的餘地都沒有!”

“可現在呢?李成梁的子孫們見到了朕,不但要三跪九叩,還要擔心說話哪一句惹怒了朕,讓朕直接誅他們九族!”

“你可知,朕為什麼不這麼做?”

胤禛想了想,小心翼翼地開口:

“自然是因為皇阿瑪寬仁。”

胤禛能感覺到,自己的父皇今夜情緒明顯有些不對。

康熙搖了搖頭,道:

“朕其實不喜歡寬仁。”

“朕是皇帝,是大清至高無上的主宰。”

“朕應該言出法隨,應該想殺誰就殺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康熙回過頭來,看著胤禛:

“你們九個混賬東西,為了太子的位置勾心鬥角,做了多少肮臟齷齪的事情,你以為朕不知道?”

“彆人也就算了,你胤禛表麵看起來良善溫和,背後為了陷害胤礽那個蠢小子出了多少力,你以為朕不知道?”

胤禛頭皮發麻,噗通一聲跪在地上。

“兒臣駑鈍,還請皇阿瑪治罪!”

弘曆愣了一下,也趕忙跟隨自家老爹跪在了地上,額頭緊緊觸碰地麵,不敢有絲毫抬起。

康熙沒有理會胤禛父子,而是自顧自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來,看著窗外的明月,輕聲開口。

“朕什麼都知道。”

“皇帝,九五至尊。嗬嗬,世人都以為這是一個最隨心所欲,最自由的位置。”

“但隻有坐到這上麵,才能知道,究竟有多少的無奈,多少的妥協,多少的……”

康熙說到這裡,突然閉口不言。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胤禛弘曆父子的額頭上開始沁出汗水。

很顯然,今天的康熙皇帝,真的和平日很不一樣!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康熙歎息一聲,繼續開口。

“異族,我等終究是異族。”

“高歡的盤點視頻,爾等都看了,對吧?”

胤禛父子連連點頭,如小雞啄米。

康熙淡淡道:

“宇文泰的路是對的,朕從一開始就知道。”

“早在金幕出現之前,朕的皇考就告訴過朕,朕在北京城中看的那些大明藏書也告訴過朕這個道理。”

“但朕做不到,大清也做不到。”

“爾等可知道為什麼?”

胤禛腦海急速運轉著,想要得出一個讓康熙滿意的答案。

但他思來想去,依舊無法得出緣由。

突然,一旁傳來了弘曆的聲音。

“是因為……滿蒙一體?”

胤禛身體一震。

康熙露出意外的表情,深深地看了一眼弘曆。

“你說對了,弘曆。”

老皇帝歎了一口氣,道:

“滿蒙一體,是大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的核心所在。”

“但即便是這樣,大清也用了整整二十年,才徹底滅亡了大明所有的反抗勢力。”

“為何?就因為我們是異族,縱然會有很多沒骨氣的漢人投降我們,但也始終會有意誌堅定之人反對我們。”

“大明原本就是驅逐了蒙元之後浴火重生的王朝,它的反抗意誌原本就比任何王朝都要更加堅定!”

“想要消除這種反抗意誌,朕就隻能——寬仁。”

老皇帝說到這裡,眉頭突然一皺,雙目中燃起了怒火。

“但就算朕已經那麼寬仁了,吳三桂還是造反了!”

“吳三桂這個三姓家奴造反也就算了,南邊的半壁江山也全反了!”

“八年,朕整整用了半年的時間才平定了三藩之亂。”

“整整三十年的光陰,大清才算是初步穩住了統治,三十年!”

“為何?就因為我們是建州女真,是漢人心中的韃子,是異族,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康熙說到這裡,臉上露出了無法遏製的失望表情。

“但平定了吳三桂之後,朕還是隻能寬仁。”

“女真人,太少了。”

“當年,多爾袞帶著皇考,帶著盛京之中所有能打仗的男人傾巢而出,也不過才……二十萬人。”

“多爾袞和皇考就靠著這二十萬人,打敗了李自成,占領了北京,一步步南下,平定了整個大明所有疆土,才有了如今的大清!”

“可這大清之中的漢人有多少?有一萬萬人!”

“就算是拉上所有蒙古人,滿蒙加起來有多少?大清建立到現在,所有八旗加起來,也才不到兩百萬人。”

胤禛聽著康熙的話,遲疑片刻之後輕聲開口:

“父皇的意思是……”

康熙緩緩開口:

“想漢化,就要拋開蒙古人,融入漢人之中。”

“幾十萬女真人,融入一萬萬漢人裡,能掀起什麼波濤?”

“恐怕不用兩代,這世上就沒有什麼女真人了,隻有漢人。”

“選擇了漢化,喀爾喀蒙古怎麼想?和碩特蒙古怎麼想?”

“他們和漢人建立的大明爭鬥了幾百年,朕若是選擇漢化,他們就會立刻跟噶爾丹聯手,成為新的瓦剌和韃靼!”

“在北方,還有該死的俄羅斯人給他們當後盾!”

“大清南下,殺了那麼多的漢人才奪得天下,蒙古人得到了俄羅斯的幫助來攻打我們,能有多少漢人真心實意的站在大清這邊?”

“不,他們不會支持大清,他們隻會推舉出第二個朱元璋,隻會喊著驅除建奴,反清複明!”

“幾十萬女真人,怎麼去應對蒙古人和漢人的兩麵夾擊?”

“漢化對朕和大清來說,就是自取滅亡啊!”

胤禛身體顫抖,低聲道:

“兒臣明白,所以兒臣才……”

“你不明白。”康熙打斷了胤禛的話,臉上帶著失望的表情,“你根本不明白,胤禛。”

老皇帝目光在胤禛和弘曆的身上緩緩劃過,疲憊地開口。

“寬仁,是唯一的答案。”

“對喀爾喀蒙古寬仁,他們才會站在朕這邊,死心塌地的幫助朕抗擊俄羅斯人和噶爾丹。”

“對漢人寬仁,他們才會短暫的忘記仇恨,讓大清有足夠的空間生存下去。”

“你以為朕看不到

“他們九成都是漢人,朕必須對這些漢人寬仁,他們才能充當朕的爪牙,才能幫大清穩固對整個天下的統治!”

“朕寬仁了六十年,苦苦支撐了六十年,為的就是讓時間把這些仇恨慢慢消解,為的就是讓大清變得更強,為的就是等待一個機會。”

說到這裡,老皇帝失望地看著胤禛,搖了搖頭。

“朕本來以為你能抓住這個機會的,但你死得太早了,胤禛。”

“而你,弘曆……”

康熙皇帝的視線落在弘曆身上,失望的表情越發明顯。

“……你錯失了這個大清整整等待了一百年的機會,錯過了曆代先祖奮鬥一生,錯過了朕寬仁、忍耐了六十年的唯一機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