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漢武帝怒詰董仲舒,劉秀親眼目睹王莽祥瑞(1 / 2)

看到這裡,漢初世界之中,劉邦的表情非常難看。

“第二個了,這已經是第二個被王莽害死的皇帝了。”

在場的大漢群臣心情也是相當的複雜。

蕭何搖了搖頭,道:

“奸臣之危害,竟至於此。”

“陛下,臣以為大漢有必要采取一些製度,免得將來有奸臣成長起來,危害到皇帝!”

聽到蕭何的話,在場的漢初君臣都是一怔。

在當今這條世界線上,大漢最有可能成為權臣的人,就是蕭何本人!

從蕭何嘴裡說出這句話,多多少少是讓人覺得古怪。

蕭何環視眾人一圈,表情嚴肅地開口。

“如今的大漢,陛下英明,自然無需擔憂。”

“但將來,不是每一個大漢皇帝都能如陛下這般英明的,劉欣、劉衎就是證明。”

“我作為大漢臣子,理當為陛下分憂。”

劉邦聞言,臉上表情緩和不少。

不愧是老蕭,就是貼心,就是知道進退。

有了蕭何的支持,增強皇權就非常簡單了。

蕭何,跟其他文武百官是不一樣的。

劉邦麾下最有名的三位大臣,合稱“漢初三傑”,也就是蕭何韓信張良。

這三人之中,韓信和張亮的名次可能會有爭議,但蕭何一定是第一名,無可爭議!

劉邦被項羽封在漢中,心灰意冷覺得人生無望,是蕭何勸說他,去了之後再打回來!

韓信投奔劉邦不被重用,連夜跑路,也是蕭何一路策馬狂追,把韓信追回來並推薦給劉邦作為主帥。

劉邦和項羽爭霸時,屢戰屢敗,是蕭何源源不斷地從關中提供新的兵源、武器、物資,幫助劉邦撐到了大反攻的到來。

雙方大戰時,項羽後方接連失火,被彭越、英布各種背叛騷擾,但劉邦的後方卻穩如泰山,也是蕭何的功勞。

劉邦欽定的功臣榜,蕭何同樣是第一。

蕭何還享有滿殿群臣之中唯一的特殊待遇——劍履上殿!

西漢建立後,蕭何出任相國至今,穩穩當當。

大漢的《九章律》,是蕭何根據秦法所定製的。

大漢的“垂拱而治”政治製度,是蕭何的建議下劉邦決定采用的。

大漢都城長安,是蕭何主持興建的。

當劉邦這個皇帝得到蕭何這位丞相的支持,在大漢境內,就沒有任何辦不成的事!

曹參聞言,眉頭大皺,開口道:

“權臣架空皇帝確實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但若是皇權過大,那臣子們也就無法在皇帝昏庸的時候有效反製,豈不是也一樣容易讓國家滅亡?”

“臣以為,如今大漢的君臣製度就已經非常相得,陛下垂拱而治,我等臣子儘力侍奉。”

“輕易更改,並非好事!”

曹參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臣子支持。

陳平正色道:

“臣能體會陛下對奸臣的憂慮,但昏君的危害比之奸臣反而要更大許多。”

“臣子之間是可以相互製衡的,可皇帝若是權力過大,誰能製衡呢?”

劉邦聞言,臉上也露出了躊躇的表情。

曹參陳平等人說的,其實也沒錯。

君權和相權,原本就是一個動態博弈的機製。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從皇帝的角度和臣子們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實屬正常。

但劉邦已經下定決心,開口道:

“無妨。若是將來的大漢皇帝不中用敗了家,那葬送的也是朕劉家的社稷,爾等無需擔憂!”

劉邦這句話直接堵死了群臣。

隻有蕭何表情依舊鎮定,對著劉邦道:

“不知陛下想要采用什麼樣的製度呢?”

“是打算設立軍機處嗎?”

“若是打算設立軍機處的話,臣可以現在就著手,過幾天應該就能有一個初步方案送到陛

劉邦正想點頭,突然又頓住。

軍機處是怎麼辦公的,劉邦通過金幕乾隆篇當然是看得清清楚楚。

軍機大臣在皇帝麵前簡要說出奏章內容,由皇帝批示之後軍機處立刻發往各部門各地進行處理。

這樣一來,滿清皇帝處理政務的壓力,就比大明朱元璋時期要小很多。

但問題是……

大漢的情況不一樣!

由於劉邦用的是黃老學派,講的是垂拱而治。

故而,大部分的政務都是由蕭何這個丞相會同曹參、陳平等一乾重臣就處理完畢了。

隻有特彆重要的國家大事,才會呈遞到劉邦這邊,由劉邦作出決定。

這樣一來,劉邦每天處理政務的時間其實是很短的,不忙的時候一個時辰就完事,忙的時候也就兩三個時辰。

要是把軍機處搞出來,丞相名存實亡,這些政務可就要由軍機大臣一條條擺在劉邦麵前,讓劉邦處理了。

那劉邦一天一個時辰是想都彆想,起碼也得三個時辰起步吧?

這工作量直接增加兩倍……

劉邦想到這裡,頭皮突然有些發麻。

他也不可能讓軍機大臣自行處置小事,再將大事上報。

因為那樣的話,和現在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彆,隻是把丞相的名號換成軍機大臣而已。

劉邦遲疑片刻,開口打了一個哈哈。

“軍機處這種東西,還是有點過分了。”

“老蕭啊,你是朕最信任的人,朕需要你來幫朕分擔政務,怎麼能搞什麼軍機處呢?”

“這樣吧,這件事情咱們先放到一邊,等過段時間找個合適的地方好好聊聊,不急不急。”

蕭何沒有什麼表情地聽完了劉邦的話,點頭道:

“臣明白了,那就按照陛下的旨意來辦。”

曹參和陳平對視一眼,都鬆了一口氣。

作為臣子,他們對大漢當然是忠誠的。

但這並不代表曹參陳平希望看到自己的權力被縮減。

所以他們才會站出來反對劉邦想要集權於皇帝的想法。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的反對並沒有起到作用。

真正起到作用的,居然是蕭何的讚同!

曹參抿了抿嘴唇,心中嘀咕一聲。

“這個老蕭,是真陰險啊。”

陳平心中則是另外一個想法。

“老蕭平日裡總喜歡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跟我們爭吵,想來也是為了讓陛下覺得他跟老曹還有我不和吧……”

“今天這件事情過去,陛下心中這種想法應該還能強化不少。”

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臣子們鐵板一塊都不是什麼好事!

很快,大殿之中眾人就紛紛抬頭看向金幕。

無他,因為大漢的下一位皇帝,出現了。

金幕畫麵之中,王莽小心翼翼地牽著一名兩歲的幼童,來到了皇位麵前。

王莽非常客氣地帶著微笑,對著幼童正色道:

“陛下,請坐吧。”

幼童頭戴一頂特製的小小皇冠,身上穿著同樣特製的小小龍袍,看上去頗為可愛。

【西漢新皇帝,劉嬰(時年兩歲)。】

小劉嬰左顧右盼,見到麵前這麼多大人,頗為害怕,突然大聲哭喊起來。

“娘,我要娘!”

頓時,大殿中一陣雞飛狗跳。

好不容易將劉嬰安撫下來,讓他坐在皇位上。

王莽便帶著群臣,朝著劉嬰下拜行禮。

“臣等見過大漢皇帝陛下!”

群臣這山呼海嘯般的聲音,在宮殿中回蕩著,頓時又將小劉嬰嚇了一跳,哇哇大哭。

“娘,娘在哪裡!”

“我要娘親!”

說完,劉嬰直接站起來,小腿倒騰著,朝著殿門口跑去。

王莽大驚,趕忙上前將小劉嬰抱起來,溫聲道:

“陛下稍安勿躁,馬上就……”

王莽突然感覺不對,一低頭,發現一股熱流正在從龍袍下流出,緩緩流到王莽的領口裡,還帶著兒童特有的腥臊之氣。

“尿了,陛下尿了,快傳乳娘!”

【為了方便自己掌控朝政,王莽以占卜卦象最吉利為名,從五十三名皇族男子之中選定年紀最小,隻有兩歲的漢宣帝玄孫劉嬰為漢朝新皇帝。】

一番雞飛狗跳,小劉嬰終於在聞訊而來的乳娘懷裡昏昏沉沉地入睡了。

乳娘也不敢走,又不敢將小劉嬰,隻能抱著小劉嬰,就這麼尷尬地站在皇位旁邊。

泉陵侯劉慶站了出來,畢恭畢敬地開口。

“太皇太後,當年周成王年少時,稱孺子,由周公攝政。”

“如今陛下年齡幼小,也當稱為孺子,由安漢公攝政,行天子事。”

在聽完這番話之後,珠簾背後的太皇太後王政君陷入沉默,並未開口回答。

王莽見狀,心中不由有些急躁,朝著自己的一乾心腹們使了一個眼色。

王邑、甄邯等人立刻站了出來,高聲開口道:

“安漢公行天子事,乃天下民心所向,還請太皇太後恩準!”

大殿之中此時已經全都是王莽黨羽,也紛紛站出來,開口道:

“請太皇太後恩準!”

少部分還算中立的大臣,也隻能低著頭,不敢表達任何反對的意見。

王政君默然片刻之後,緩緩開口。

“準奏。”

【劉嬰被立為皇帝後,王莽利用自己的名望,發動天下人上書太皇太後王政君,並在朝會時以文武百官施加壓力。】

【王政君不得已之下,隻能承認王莽攝政的身份。】

【從這一天起,大漢的臣民們便習慣性將劉嬰稱為“孺子皇帝”,將王莽稱為“假皇帝”。】

很快,王莽坐席就從原先下首最靠近皇位的地方,搬到了皇位的旁邊,和皇帝一起麵對群臣。

看著麵前畢恭畢敬的群臣,王莽的臉上也不由一陣潮紅。

他輕輕咳嗽一聲,虛虛抬了一下手。

“諸位卿家,請起吧。”

看著群臣起身,王莽的嘴角不由自主,越翹越高。

西漢世界之中,漢武帝砰的一聲,直接拍了桌子。

“董仲舒,你給朕出來!”

董仲舒滿腦子汗,戰戰兢兢地走了出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