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王莽的話之後,很快就有一名大儒站了出來,對著劉秀拱手道:
“陛下,老夫以為,井田乃周代聖人之法,陛下欲重建聖人之世,恢複井田製度理所當然。”
“然周道已衰,民不從之。秦隨民意,滅蘆井而置阡陌,遂一統天下,至今海內未見其弊。”
“陛下欲違民心,追複千載絕跡,雖堯舜夏起,無百年之漸變不能行也。“
“臣以為,當今天下初定不過數載,萬民新附,井田雖古聖賢之道,誠未可施也。”
這一番話說出來,在場的上千人頓時一陣嘩然。
井田製,那可是儒家創建者孔夫子心中的“聖王之道”。
在場的無一不是儒家門徒,聽到這種反對孔子聖王之道的言論,自然震驚不已。
朱佑倒吸一口涼氣,開口道:
“這是中郎區博啊,他好大的膽子,竟然敢當著陛下和這麼多人的麵說出這種話!”
果然下一刻,區博就被眾人的口水給淹沒了。
“簡直是奇談怪論,竟然敢違逆夫子的話語!”
“我等儒家門徒,光複聖王之道有何不可!”
“連夫子都敢質疑,爾還當什麼儒家弟子!”
區博聽著眾人的指責,表情不變,大聲開口反駁。
“我等儒家子弟,雖要遵守夫子教訓,但也要為天下士人百姓謀福祉!”
“井田製度確實不可行,那就暫緩實行又如何?”
也有不少人覺得區博所言有理,兩派吵吵嚷嚷,鬨成一團。
劉秀三人站在角落,耳邊都是吵嚷聲,三人置若未聞,低聲討論。
鄧禹感慨道:
“劉兄真覺得陛下會廢除井田製?”
劉秀點了點頭,一聲輕笑。
“若不廢除,天下必然會大亂了。”
朱佑皺眉道:
“廢除了天下就能安定了?”
劉秀沉吟片刻,道:
“那也未必,大漢兩百年,弊端確實叢生。”
“陛下想要改革,但幾項改革都無疾而終,恐怕已經引來了許多人的不滿。”
改革,就是對既有規則的改動。
無論是什麼樣的規則,能順利實行下來,肯定都已經培養出了一大批的既得利益者。
改革肯定是要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損害他們的利益。
就算王莽選擇了停止改革,但這些既得利益者心中還會對王莽像之前那麼忠誠嗎?
誰能保證王莽停止改革不是一個緩兵之計,等將來情況合適了還會繼續推進?
當王莽正式宣布一項改革起,那些既得利益者就已經和王莽離心離德了。
這就是人性。
就在三人低聲討論的時候,這一場大論戰,雙方之間的勝負也漸漸分明。
支持廢除井田製,恢複原先秦漢田地製度的人占據了大多數。
這其實也很正常。
能站在王莽這個皇帝麵前的,要麼是大臣,要麼是大儒,要麼是太學生。
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是大新王朝有權有勢的家族。
在這個時代,有權有勢,就代表著家族之中一定有大量的田地!
井田製是所有土地按戶口均分的製度,一名男子往往隻能分到一百畝左右的田地。
這對有權有勢的家族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真正支持恢複井田製度的,一部分是孔夫子的狂熱追隨者,屬於儒家的原教旨主義者。
另外一部分,則是出身於真正的貧寒百姓家庭,一步步靠著自己才華奮鬥走上來的。
但這兩種人加起來,數量還是太少,成為不了主流!
西漢和大新王朝可沒有什麼科舉,而是察舉製(舉孝廉)提拔官員為主。
察舉製,天然就是有利於大家族的製度。
王莽點了點頭,淡淡開口。
“諸位都安靜一下。”
眾人頓時安靜下來,等待著王莽的結論。
王莽歎息一聲,開口道:
“朕並不是想要損害大新境內士族的利益,而是想著恢複聖人古製。”
“如今看來,井田製確實不合時宜。”
“朕等會就下詔書,廢了井田製,依舊采用前漢土地製度。”
聽到這裡,明堂之中頓時就爆發出了巨大的歡呼聲。
“陛下聖明!”
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鄧禹和朱佑同時轉頭看著劉秀,表情中帶著震驚。
“真的被你說中了,劉兄。”
“陛下真的廢除井田製了。”
“劉兄,你究竟是怎麼想的,能提前猜中?”
若是在區博開口之後劉秀才猜中,兩人也不會這麼驚訝。
井田製不得民心,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但劉秀僅僅聽到了今天的議題是井田製,就一下子猜出王莽要廢除井田製。
這就很了不得。
王莽可是大新王朝的開國皇帝陛下!
能猜中皇帝的心思,對於任何一個臣子而言,都是最最關鍵的一項才能。
劉秀看著兩名好友,輕聲一笑。
“兩位兄台,你們家族出身雖好,但和我相比卻少了一樣東西。你們可知道那是什麼?”
鄧禹朱佑齊齊搖頭,催促道:
“劉兄,你彆賣關子了,快說吧!”
劉秀微微一笑,環視四周,見確實無人在意自己這邊三個人,才輕聲開口道:
“你們離真正的黔首百姓,還是距離太遠了一些。”
“我身處蔡陽縣,經常下地耕作,黔首百姓的心思我太了解了。”
“井田製,已經到了必須要廢除的時候了。”
劉秀在蔡陽縣最喜歡的就是種田,甚至被劉演嘲笑為和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兄弟劉喜一樣,一輩子隻能當個農民。
但種田,也確實讓劉秀接觸到了更多的底層百姓,了解底層百姓的想法。
井田製雖名存實亡,但隻要名義上還存在一天,老百姓心中對大新王朝朝廷的憤怒就多一分。
大新王朝如今邊患四起,內部動蕩。
再繼續維持這個有名無實的井田製,有害無益。
王莽隻要不傻,就一定會廢除掉,以儘可能地安撫民心。
就在此時,王莽站了起來。
王邑會意,立刻高聲道:
“今日到此為止,恭送陛下回宮!”
眾人紛紛彎腰行禮,道:
“恭送陛下回宮!”
看到這裡,漢初世界之中,劉邦嘿嘿一笑。
“這個劉秀小子,確實是有些意思。年紀輕輕就能預判出王莽的想法,難怪能成為大漢的光武帝。”
蕭何點頭讚同道:
“光武二字拆開,光是光複大漢,武則是指武功卓著。”
“從這二字來看,劉秀應該是在天下大亂之後,以武力重新一統,使得天下重歸漢室。”
曹參聞言,目光微微一凝,道:
“從視頻來看,新朝若是爆發動亂,恐怕是不遜色於秦末的大動亂。”
“劉秀隻不過是蔡陽縣之中一個普通士族之家的子弟,能做到這一步,確實功業驚人。”
劉邦嗯了一聲,點頭道:
“幼年喪父,叔父也不是官身,充其量算是縣裡大一點的地主。”
“嗬嗬,而且郡縣的人脈都是他叔父劉良的,和劉秀還沒有直接關聯。”
“這種情況,和朕當年起家時比,可能還要差一點。”
劉邦當年雖然也隻不過是個亭長,但和當地縣衙裡最重要的兩名吏員蕭何、曹參關係都非常好。
而且還在蕭何曹參的幫助下,跟外縣遷來的大族呂家結成盟友,迎娶了呂家家主的女兒呂氏。
劉邦這些人脈,那可實實在在全是他自己的,跟彆人沒關係。
說到這裡,劉邦的表情突然變得古怪,開口道:
“這麼一說,劉秀這小子起家的難度好像比朕還要大一點?”
“那豈不是等於他比朕要更強一些?”
群臣聞言,表情也是有些古怪。
陳平咳嗽一聲,道:
“陛下乃是開國太祖,後世子孫有些成績,也全是因為陛下打下來的江山。”
“劉秀作為陛下後裔,能中興大漢,證明劉氏子孫確實出色,是當之無愧的華夏皇族。”
“至於比較……臣想,就算是劉秀本人,也不敢說在陛下您之上,倒是無需在意了。”
劉邦聞言啞然片刻,隨後嘿嘿笑了起來。
“也是。朕不是千古大帝又如何?朕的子孫後代是啊。”
“朕的子孫後代不但出了一個千古大帝劉徹,還有劉秀這樣的中興之君,朕有什麼不知足的?”
聽著劉邦的笑聲,大殿之中眾人都鬆了一口氣。
坐在一旁的皇子劉恒表情平靜,心中卻生出了一個想法。
不管是劉徹還是劉秀,畢竟都是父皇幾代之後的子孫了。
難道父皇就不能像李淵一樣,擁有一個堪比李世民的繼承人?
大元世界之中,忽必烈坐在皇位上,若有所思。
“井田製確實是不行,難道隻有漢唐製才是最好的選擇?”
近來,隨著四等人製度的撤銷,元朝內部的另外一個矛盾就慢慢浮上水麵。
那就是漢人的田地問題。
之前北方漢人是三等人,南方漢人是四等人,都是元朝最下等的兩種人。
他們被第一等的蒙古人和第二等的色目人壓榨剝削,雖然占據大元王朝人口多數,但土地卻是最少的。
現在既然漢人、蒙古人和色目人全部都平等了,那漢人內部希望獲得更多土地的呼聲自然也就高漲了。
而元朝內部,有土地分嗎?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