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劉邦和劉秀的吐槽,朱翊鈞走到人生最後時刻(1 / 2)

在聽到了徐光啟的這個建議之後,朱翊鈞不可避免地心動了一下。

遼東已經丟失了不少領土,如果能從朝鮮這邊獲取回來,似乎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但朱翊鈞旋即又有些遲疑。

大明若是當真管製朝鮮,那後金那邊必然不會無動於衷。

現在的大明剛剛折損了十萬兵馬,傻子也知道不適合再進行下一場戰爭了。

朱翊鈞沉默片刻,開口對著方從哲道:

“讓六部商議一下吧。”

方從哲有些驚訝地看了一眼朱翊鈞。

往常要是這種事情,朱翊鈞是壓根不可能給六部商議機會的,自己就會決定了。

很顯然,這位大明的皇帝陛下隨著年紀的衰老,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

畫麵一轉,六部公堂之中,兩派官員激烈地爭執起來。

“就現在大明的這個情況,難道還要為了朝鮮和後金繼續打一場嗎?朝鮮不用管他!”

“不管朝鮮?那樣遼東就會被兩麵夾擊,沈陽乃至錦州都全部保不住了!”

“朝鮮都是廢物軍隊,就算是管製了又有什麼用?”

“至少朝鮮還有一定兵馬,能分擔一下大明的壓力也好!”

【圍繞著是否接管朝鮮軍政,大明內部展開了非常激烈的爭吵。】

【此外,朝鮮國王光海君在聽說了大明準備管製之後嚇得魂飛魄散,立刻派出使者攜帶大批資金,前來賄賂浙黨成員。】

【最終,以兵部尚書黃嘉善為首的反對派取得了勝利。】

暖閣之中,朱翊鈞看著方從哲送來的奏折。

“六部的意見是不管製嗎?”

方從哲點頭,將黃嘉善等人的意見重複了一遍,心中有些提心吊膽。

按照這個陛下叛逆的性格,不會直接推翻六部的意見吧?

那方從哲和黃嘉善的錢可就白收了。

朝鮮人萬一翻臉,把這件事情捅出來……

就在方從哲忐忑不安的時候,朱翊鈞緩緩點頭。

“好,那就按照六部的意見去辦吧。”

方從哲先是愕然,似乎不敢相信這件事情就這麼簡單的辦成了。

但隨後他就是大喜過望,忙對朱翊鈞道:

“臣遵旨!”

等方從哲離去之後,朱翊鈞陷入沉思。

“東林黨……”

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麵。

在東林書院成立之後,大量讚同東林書院讀書人、官員蜂擁而至。

這些人之中,大部分都是對大明朝廷體製和既得利益者非常不滿,希望能采取改革,回歸到萬曆初年那種國泰民安,國富民強的情況來。

東林書院聲勢越來越盛,很快大量朝廷之中的中低級官員也被滲透。

這開始引發了浙黨、齊黨、楚黨等得勢黨派的警惕。

之前,沈一貫和葉向高兩任首輔相互攻訐。

方從哲雖然有浙黨屬性,但和沈一貫同樣也有著非常良好的私交。

這才有了兩任首輔的妥協,以葉向高去職換取方從哲上位。

但方從哲上位之後,又引發了東林黨人的巨大不滿。

在東林黨人看來,沈一貫和葉向高就是公器私用,把大明內閣首輔的職位私相授受,這還了得?

東林黨人原本就喜歡抨擊時政,嘴皮子尖利是必然的,還有大量禦史、給事中也天然親近乃至加入了東林黨之中。

這樣一來,東林黨人立刻火力全開,各種彈劾奏折瘋狂湧入皇宮之中。

偏偏這段時間的朱翊鈞或許是因為老了,叛逆心沒有那麼重了。

這些狂噴不止的東林黨人,竟然沒有一個被朱翊鈞降罪。

這下子,東林黨頓時聲勢大振,成為大明朝堂最受矚目的黨派。

浙黨、齊黨、楚黨之中許多被邊緣化的官員們也看到了希望,覺得東林黨是明日之星,紛紛改換門庭,加入了東林黨的行列。

其中不少人頗有名氣,就比如後世聞名的錢謙益。

東林黨人至此徹底登堂入室,擁有兵部尚書王象乾,太常寺少卿丁啟浚,禮部右侍郎孫慎行等大佬,在朝堂中的實力發展之迅速,到了驚人的地步。

萬曆四十五年,六年一度的京察到來。

京察對官員進行評定審核,由評定審核結果可以決定該官員的官職升降。

故而,京察也是黨爭的最高潮。

風頭正勁的東林黨人雄心勃勃準備大乾一場,東林黨元老、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就公開聲稱:

“君子疾邪,小人報怨,皆於此時!”

麵對這種情況,一直明爭暗鬥不止的浙黨、楚黨和齊黨大為恐慌。

於是也就是在這一年,史無前例的“三黨合流”出現。

經過一番合縱連橫,東林黨人在負責京察的人選推舉中失敗。

負責京察的兩位最高負責人,分彆是來自楚黨的吏部尚書鄭繼之,和來自齊黨的河南道掌印禦史韓浚。

在這兩人的主持下,東林黨自兵部尚書王象乾以下,在朝的所有官員都遭遇了嚴厲的調查打擊。

最終,齊黨、楚黨、浙黨聯手,在這一年的京察中把東林黨人絕大部分清除出了朝廷。

但京察是楚黨和齊黨掌控,浙黨在這個過程中也被楚黨、齊黨有意無意地打壓了一些關鍵人物。

這又引發了浙黨的強烈不滿,在京察後期轉向東林黨,宣告三黨合流分裂。

隨後,由於齊黨在京察之中大獲全勝,也引發了楚黨的不滿。

楚黨又聯合東林黨僅存的左光鬥等人在推舉大學士的會議中激烈地反擊齊黨,最終讓齊黨推舉的人落選內閣。

幾年時間過去,東林黨憑借著在士林中的巨大威望和人心再度卷土重來,許多東林黨官員重新出任要職。

這也嚇壞了內閣首輔方從哲,唯恐再來一次巨大黨爭。

所以方從哲也是急急忙忙地稟報朱翊鈞。

朱翊鈞想到這裡,一聲冷笑。

“狗咬狗,一嘴毛。”

“咬吧,你們就使勁的相互攀咬。”

‘朕倒要看看,將來若是還有一個國本之爭,你們還能不能像之前那樣,團結一致的反對朕!”

說完,朱翊鈞忍不住暢快地大笑了起來。

看到這裡,西漢世界之中,劉邦哼了一聲。

“真是一個蠢材!”

劉盈遲疑了一下,有些疑惑地開口問道:

“父皇,兒臣總覺得這個朱翊鈞的禦下之處有些問題,但是又發現不了問題在哪裡。”

劉盈最近被呂後訓斥了好幾次,明顯在討論金幕事項的時候變得主動了許多。

劉邦看了劉盈一眼,淡淡道:

“朱翊鈞最大的錯誤,就是把臣子看成了自己敵人。”

“皇帝和臣子,本該是一體的,應該齊心協力讓整個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朱翊鈞卻千方百計讓臣子內鬥,若是臣子隻知道內鬥,那麼誰還會幫助皇帝來處理朝政,讓國家變得更強呢?”

蕭何點了點頭,正色道:

“君權和相權,確實天然有鬥爭的傾向。”

“但老臣覺得,這種鬥爭隻是為了掌控主導權,是不同的政見之爭,歸根結底還是要讓整個國家變得更好。”

“朱翊鈞的選擇是讓君權和相權徹底對立,當一個國家兩種最高權力相互鬥爭時,這個國家除了衰亡就彆無他路了。”

劉盈聽完,若有所思。

東漢世界之中,劉秀搖了搖頭。

“此乃亡國之相啊。”

劉莊有些不解地開口。

“父皇曾經和兒臣說過,臣子們之間不能是鐵板一塊。”

“朱翊鈞似乎也隻不過是在分化臣子,為何父皇卻如此不屑?”

劉秀哈哈一笑,點頭道:

“孩子,你說得沒錯。君王確實不能讓臣子們之間鐵板一塊,但君王也不能把臣子視為仇寇。”

“這也是昏君和明君之間最大的差彆。明君很清楚,臣子是自己的工具,他不會和工具結仇。”

“而昏君,卻隻會把本該輔佐自己的工具看成最大的敵人,沒有了臣子這個工具治國,國家亂套乃至滅亡就是必然的。”

“大明盤點的三個皇帝之中,朱翊鈞看似沒有什麼大的毛病,但他從根源上對治國的認知就是錯誤的。”

“這也是為何朱允炆和朱祁鎮不是亡國之君,但大明在朱翊鈞的時候卻出現了亡國之相。”

劉莊沉吟片刻,又道:

“或許隻是因為大明立國兩百年,弊病實在是太多了,到了朱翊鈞一朝才終於爆發出來?”

劉秀哈哈地笑了起來,搖頭道:

“每一個王朝隻要持續久了,都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表現雖然不同,但本質都是既得利益者憑借著手中權力蠶食其他階層。”

“這個時候就需要改革。改革成功了,王朝自然就能續命。”

“改革失敗了,就比如王莽,那王朝就隻能滅亡。”

“莊兒,你覺得朱翊鈞治下的大明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

劉莊心中一動,開口道:

“張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但被朱翊鈞廢除了,所以改革最終反而是失敗了!”

劉秀點了點頭,沉聲道:

“沒錯,這就是朱翊鈞最大的罪。張居正已經改革成功了,縱然這改革還是不夠全麵,但隻要朱翊鈞堅持張居正的政策,營造一個三四十年的盛世不成問題。”

“有了這麼一個盛世的支持,大明繼續續命百年,等待下一次的改革也不成問題。”

“但朱翊鈞的所作所為,卻反而讓這種改革從成功變為失敗。”

“換言之,大明原本應該能拖延一百年等待下一次改革才會浮現的滅國危機,因為朱翊鈞的胡亂操作而提前出現了。”

劉莊倒吸一口涼氣,道:

“如此說話,朱翊鈞豈不是等於讓大明短命了一百年?”

劉秀笑了笑,平靜開口。

“不然他又怎麼有資格進入盤點,成為敗家子繼承人的一員呢?”

“朱允炆敗掉的是自己的皇位,朱祁鎮敗掉的是最強盛的大明,而朱翊鈞則是敗掉了大明最後一絲國運。”

“大明這三個敗家子皇帝,還真是各有千秋啊。”

劉莊啞然無言,心中卻在思考一個問題。

敗掉東漢最後一點國運的人無疑就是漢靈帝。

那麼,敗掉了最強盛東漢的皇帝,又是誰呢?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表情平靜地開口。

“看來,朱翊鈞就是大明的漢靈帝了。”

眾所周知,東漢最後一任皇帝是漢靈帝的兒子漢獻帝劉協。

但所有熟知東漢曆史的人都知道,漢獻帝登基的時候東漢氣數已儘,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

漢靈帝才是那個真正有機會拯救東漢,卻反而將東漢徹底推入深淵的亡國之君。

朱元璋的這句話,也等於是給朱翊鈞蓋棺定論了。

朱棣皺起眉頭,頗為不滿地開口道:

“沒想到,大明的亡國之君竟然是這麼一個混賬東西,哎。”

“不過父皇,兒臣覺得若是兒臣能穿越到這個時代,還是能救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