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在隆興和議達成之後,趙昚並沒有放棄北伐的企圖。
他覺得張浚的確是不中用了,可自己還有吳璘和虞允文啊。
吳璘常年在巴蜀,忠誠度是個疑問。
但虞允文可是久在朝中,而且又曾經立下過大功,是趙昚心目之中最佳的北伐人選。
按照趙昚的計劃,是打算在幾年的厲兵秣馬後,以虞允文從淮南方麵出擊,再以吳璘從巴蜀方麵配合,兩路直撲汴京,再會師北上燕雲。
計劃得很好,隻不過出了一點小意外。
隆興和議達成四年後,虞允文死了。
又過幾年,吳璘也死了。
這下子,趙昚徹底麻了。
沒有了虞允文和吳璘,再派誰去北伐?
這要是再輸了,那趙昚可就非常之尷尬了。
趙昚心心念念的北伐,就此無疾而終。
後人對此也有過一番評論:
“高廟艱難三十年,欲靜而不得靜。”
“孝廟積累二十七年,欲動而不得動。”
許多人都覺得,讓趙昚和趙構這對父子互換一下身份,宋朝的曆史就會引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但也有很多人覺得,這對父子的能力也就那樣,換了也沒什麼改變,甚至可能趙昚直接讓南宋滅亡了。
總之,在隆興和議之後,趙構心心念念了大半輩子的和平,又再度降臨了。
在退位之後的二十五年太上皇生涯裡,趙構可以說是非常幸福。
一方麵,他的確是徹底放手了朝政,全權交給了趙昚去處理。
隻有當趙昚提起北伐的時候,趙構才會主動插手,各種勸說和阻止。
其他時間,趙構都在他的德壽宮中,頤養天年。
德壽宮,時稱“北宮”,正殿為德壽殿。
在宮門和正殿門口處,懸掛著兩塊皇帝趙昚的禦書牌匾,落款處是“臣昚恭筆”。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德壽宮,是在秦檜府邸的舊址上建造起來的。
走進德壽宮之中,就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堪稱小湖的池塘。
這個池塘是趙構讓人特地從西湖挖了一條溝,引西湖水注入,名為“大龍池”。
在大龍池的旁邊,趙構又讓人搜集江南乃至全國各地奇石,堆疊在一起弄成一座非常壯觀的假山,名為“萬歲山”。
這個大龍池和萬歲山,分彆是仿造西湖冷泉和飛來峰所建。
在大龍池和萬歲山旁邊,又建有各種樓宇。
周必大曾經在趙構某年生日的時候進獻詩句一首,曰:
聚遠樓高麵麵風,冷泉亭下水溶溶。
人間炎熱由何到,真是瑤台第一重。
又有汪應辰也獻詩一首:
飛來峰下水泉清,台沼經營不日成。
勝境自超塵世外,何須方士覓蓬瀛。
在德壽宮中,除了大龍池和萬歲山,還有許多殿堂亭閣。
冷泉堂,專門用來種梅花。
每當夏日時節,這堂前假山、竹林、古鬆再加上梅花,可謂“不見日色,並無暑氣”。
清深堂,則用來種植竹子。
載忻堂,專門用來給趙構舉辦宴會。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集合了舉國能工巧匠弄出來的輝煌宮殿,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賞心悅目的山光水色,這座德壽宮可說是南宋山水園林的巔峰。
以至於趙構死後,德壽宮上百年間竟然沒有任何改動,卻依舊成為曆代南宋皇帝休閒的最佳去處。
直至蒙古鐵蹄南下。
當然,光光有宮殿還不行,得有錢。
趙昚登基的時候,就規定:“德壽宮月進錢十萬貫”,也就是十萬兩白銀。
但趙構覺得,咱們可是節儉的皇帝,怎麼能搞這麼奢侈呢?
傳出去的話,後人怎麼看我趙構?
趙構大筆一揮,“隻”要南宋朝廷每月給四萬貫,一年也就四十八萬貫足矣。
在以“高薪養廉”著稱的宋朝,宰相們一般三五年的俸祿也就足夠在臨安買一套大宅子了。
但是趙構這個太上皇的“俸祿”,卻是南宋最高級官員太師、節度使等的幾十倍!
當然,趙構的收入還並不僅僅於此。
每年除了這些固定收入之外,逢年過節,當兒子的趙昚也得有所表示啊。
像剛登基的時候,趙昚就一次性進獻白銀五萬兩給趙構,又給趙昚名義上的母親吳皇後進獻三萬兩,再以吳皇後生日的名義額外進獻三萬兩,總計十一萬兩。
淳熙二年,趙昚又進黃金一萬兩,白銀五萬兩,絹布一萬匹,度牒五十道給趙構作為“德壽宮支用”。
淳熙三年,趙昚再進白銀五萬兩,絹布五千匹,銅錢五萬貫,度牒一百道,用綠油匣兩百個。
到淳熙八年,趙昚規定:每月以會子一萬七百六十九貫五百八十文供奉德壽宮。
總而言之,每年趙昚都會找各種名義,給趙構額外送錢,平均一年十萬兩左右。
但這還不足以讓趙構高興。
有一次,趙構到南宮和趙昚喝酒。
趙昚喝多了,醉醺醺地向趙構許諾,要進二十萬兩白銀給趙構。
等酒醒後,趙昚居然忘了!
但趙構可沒忘。
趙構不但沒忘,還經常對吳太後抱怨,說趙昚這小子當皇帝久了,連孝道都沒了。
吳太後自然是知道趙構貪財本性的,乾脆從她自己的私房錢裡拿了二十萬兩出來給趙構,算是了結此事,給皇帝趙昚圓場。
俗話說得好,幫忙不告知,人情全白做。
過了一段時間,吳太後有意無意,把這件事情暗示給了趙昚。
她倒也不是想要錢,就是告訴趙昚,皇帝你看母後多愛你,這種事情都幫你了,二十萬兩也不心疼就拿出來了。
趙昚自然對吳太後大為感激,又在當年吳太後生日時,一口氣進獻給吳太後四十萬兩。
趙構的奢靡程度是極為驚人的,以至於等趙構死後不到一年,德壽宮從南宋國庫中的支出竟然足足減少了將近五十萬兩。
這還是趙構死後已經遣散了大量德壽宮嬪妃、宮女、太監的結果。
若是按照趙構在世時的人數規模和品級,一年的支出還遠不止五十萬兩。
可如果僅僅以為是靠著趙昚和南宋國庫的奉養就能讓趙構滿足,那就大錯特錯了。
沒錯,這還不夠!
趙構為了斂財,很快就想出一個辦法。
釀酒!
北宋是禁止民間私自釀酒的。
想要釀酒,那必須要得到官方的許可。
所以在宋朝,賣酒屬於暴利行業,可以和鹽、鐵等官方壟斷行業相提並論。
趙構大筆一揮,直接讓兩浙轉運使每年送糯米五千石到德壽宮,專門用來釀酒。
五千石這個數字猛一聽似乎沒啥。
可如果把它換成現代社會的斤,按照一宋斤等於640克計算,那這五千石就等於現代的四十九萬又兩千斤整。
一年四十九萬斤糯米的釀酒生意,還是在南宋這個古代的朝代,還是暴利行業,其中的利潤可想而知。
但還是不夠。
於是趙構又把腦筋打到了“免稅”上。
南宋時期,一開始是因為需要和金國作戰,不可避免的就要加稅。
等到後來秦檜上台,各種苛捐雜稅就越來越多了。
趙昚上台當了皇帝之後,因為需要整軍備戰,加上每年還要供奉大批支出給趙構的德壽宮,所以絕大部分的苛捐雜稅都沒有取消。
士大夫們當然是不需要擔心這種事情的,“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嘛。
苛捐雜稅都是皇帝和士大夫一起商量製定的,用腳趾頭也能想到,這些稅怎麼樣也不可能收到士大夫們的身上。
但平頭百姓和那些做生意的,可就苦不堪言了。
尤其是商業稅,在宋朝可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稅種。
宋朝也是極其罕見的,商業稅收入超過了農業稅收入的華夏古代王朝。
趙構在宦官們的勸說下,就動起了這方麵的歪心思。
之前因為釀酒的緣故,趙昚特地下了一個詔令。
凡是德壽宮的產業,一律免稅!
在趙昚和朝廷士大夫們看來,趙構無非就是折騰一個釀酒坊,免個稅完全無所謂的,每年不也就那麼幾千一萬兩麼。
然而趙構很快就把這個免稅特權給玩壞了。
他派出宦官們去和那些生意人接觸。
隻要這些商人每年交一筆錢,那麼德壽宮就承認商人的生意是德壽宮的產業,讓這些商人獲得免稅的權利。
當然,這筆錢肯定是要比商人們正常繳納給朝廷的錢要少一些的。
商人們當然非常願意啊。
一方麵能少交稅,另外一方麵還能攀上太上皇帝趙構的大腿,誰不願意誰是傻子!
結果就是,臨安乃至南宋各地的商人蜂擁而至,在德壽宮外麵排得人山人海。
短短幾年時間,懸掛著德壽宮旗幟的各種商鋪、船隊、車隊在南宋各地比比皆是。
在臨安府中,將近一半的店鋪全部懸掛了德壽宮的旗幟。
甚至,就連臨安府專門運載糞便去城外農田販賣製肥的船隻,也特麼掛了趙構德壽宮的旗幟!
這下子,趙構愛財的名聲也自然傳遍天下,引為笑料。
但趙構完全無所謂。
官員們對此自然也是頗為意見的,就連曾經給趙構寫詩稱讚德壽宮風景的汪應辰都覺得太過分了,上奏趙昚希望能殺一殺這些歪風邪氣。
趙昚對此固然是心知肚明,但他也懶得去管,就敷衍了事。
後來汪應辰屢次上奏,把趙昚搞煩了,乾脆直接把汪應辰貶官外放。
這下子,再也沒有不識趣的官員敢在這件事情上進諫了。
也就是隻能在看到插著趙構德壽宮旗幟糞船的時候,心中罵幾句“成何體統”而已。
斂財到了這個地步,即便是曆數華夏五千年來數百位皇帝,趙構也能算得上是其中的“頂流”了。
像什麼古代四大名著中《紅樓夢》描寫的奢靡場景,和德壽宮之中真正的生活景象相比,也就是不入流的東西罷了。
大觀園?比不上德壽宮一根!
而這樣的生活,趙構享受了整整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