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劉恒殺妻戮子?漢文帝給漢景帝留下的精妙布局(2 / 2)

劉邦長出一口氣,心中疑惑消散。

“看來,應該是朕誤會了。”

“沒想到啊,以金幕之能,竟然也在這種事情上含糊其辭。”

“真想知道曆史的真相啊……”

聽著劉邦的感慨,劉恒一邊放心,一邊也是非常疑惑。

曆史上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和四個兒子,究竟是怎麼死去的呢?

瘟疫?暗殺?

還是說,自己當真喪心病狂……

不!

劉恒強行收攏了念頭,突然發現一件事情。

這個曆史上的漢景帝叫劉啟。

而如今漢初世界線中,蕭何孫女蕭氏給劉恒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叫劉啟。

這,難道是巧合嗎?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劉啟在十歲時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但他的脾氣並不算好,曾經在一次爭吵中,用棋盤活活打死了吳王劉濞送到長安當人質的吳國世子。】

【此事立刻震驚了整個西漢,但在漢文帝高超的權術手腕之下,吳王劉濞最終還是捏著鼻子認下了這口氣。】

【隻是從此以後,吳王劉濞和太子劉啟之間,自然不可避免地有了仇恨。】

【當漢文帝在世時,劉濞隻能將這仇恨埋在心中,等劉啟即位後,事情自然就有了新的變化。】

【這種變化並非僅僅是私人恩怨,同時還有漢朝自建國以來留下的許多弊病。】

【首先,就是劉邦留下的分封製度。】

看到這裡,西漢世界中的劉邦揉了揉太陽穴,哼了一聲。

“果然還是來了。”

早在很多期金幕視頻之前,劉邦就已經意識到了分封製度出現的巨大問題。

作為開國皇帝,如今這個製度已經被劉邦搞定了。

所有的諸侯王都被集中到了長安,政務、軍事、財政權力儘數被朝廷派下去的官員接管,封國也被取消,隻在地方上還有一部分食邑。

說是王,其實跟普通的侯相比,無非就是食邑大一些罷了。

有這個基礎在,劉邦看到這裡時,心情還是比較輕鬆,更多的是好奇。

自己後世的子孫們,會怎麼樣去解決這個諸侯國的問題呢?

【由於漢文帝屬於半路接班當的皇帝,他在位時更多的是和朝廷的功臣集團進行博弈,對地方上的諸侯國無法投入過多精力。】

【諸侯國在此期間,同樣也吃到了西漢國力恢複的紅利,一個個變得強盛起來。】

【尤其是吳王劉濞,當時的吳國境內鹽、鐵行業非常發達,劉濞又擁有鑄幣權,讓吳國的財富迅速增加。】

【在複仇心的驅使下,劉濞用這些財富打造了大量兵甲武器,培養了一支數量眾多的軍隊,招攬了許多奇人異士。】

【除了吳國之外,還有齊國、梁國等國家同樣也是相當富庶和強盛。】

【各諸侯國的力量加起來,已經足以和大漢中央朝廷對抗,甚至可能超過了大漢朝廷。】

【在大漢朝的內部,黃老學派、儒家、法家三大學派的競爭也開始變得激烈。】

【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學派並不會去禁止其他學派的學說,這在創造了一個寬鬆環境的同時,也讓它的對手們迅速地成長了。】

【此外,漢景帝的母親,大漢皇太後竇漪房也憑借著她的身份對朝政施加影響力。】

【漢景帝麵對的局麵,雖不如當年漢文帝剛剛即位時那般前途未卜,但同樣也是限製多多,舉步維艱。】

看到這裡,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嗬嗬一笑。

“和朕當年比,還是差了點。”

扶蘇一想,還真是。

秦始皇剛登基的時候才十三歲,由他的生母趙太後(趙姬)攝政,相國呂不韋輔佐。

對當時的秦始皇而言,限製主要還是來源於生母趙太後。

秦漢之前,太後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權力的職位。

單單是大秦就出過好幾個被載入史冊的太後,比如說被改編為《羋月傳》女主的秦昭王嬴稷母親羋氏,還有秦始皇的生母趙姬趙太後。

這些太後隻要活著,就能很大程度左右皇帝的政策,甚至可以憑借太後的身份否決皇帝的政策。

就以秦始皇的生母趙太後來說吧。

養了個麵首嫪毐,一度和呂不韋權力平分秋色,共治秦國。

按照古禮,貴族男子二十歲“及冠”,也就是戴上冠冕,宣告成年。

成年了,當然也就能親政了。

趙太後為了麵首嫪毐,硬生生地把秦始皇的成年禮往後拖了兩年,直到秦始皇二十二歲,才在諸多大臣的抗議和鬥爭下允許秦始皇親政。

甚至,趙太後還默許嫪毐對秦始皇發動兵變。

若嫪毐兵變成功,那麼嫪毐和趙太後私通所生的兩個兒子中的長子,就會成為下一代秦王!

這位扶蘇親奶奶的人生經曆,非常直觀地證明了一個太後如果想要使壞,會讓國家麵臨多大的危機。

想到這裡,扶蘇心中突然一動。

或許父皇之前一直不立皇後,也有這方麵的考慮。

父皇不想讓大秦將來的第二世皇帝也受到太後的掣肘!

扶蘇長出一口氣,多少有幾分幸災樂禍地看著金幕中的漢景帝。

這位漢景帝,又打算怎麼去解決這個事情呢?

【諸多大事小情都擺在眼前,剛剛即位的漢景帝雄心勃勃,他決定首先解決最大的矛盾,那便是朝廷和諸侯國之間的矛盾。】

金幕中出現了兩個人。

【漢景帝劉啟,時年三十三歲。】

【大漢禦史大夫晁錯,時年四十五歲。】

晁錯,法家大能張恢門下弟子。

晁錯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早在漢文帝時期就曾經進獻過《言兵事疏》,希望能改變漢高祖劉邦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大規模對匈奴發動反攻。

被漢文帝拒絕後,晁錯並未喪氣,又進《守邊勸農疏》,希望能大規模遷移流民前往邊塞開墾田地,充實邊疆防禦。

這一次,漢文帝采納了。

大量漢朝罪犯、流民、百姓被有計劃地遷移到了漢匈邊境,極大地增強了漢朝邊境的防禦力量,減輕了匈奴人南下騷擾的力度和損失。

晁錯的這份《守邊勸農疏》,在後世被曹操發揚光大,不但邊境如此,中原核心地帶也是如此。

這就是“屯田”。

見識到晁錯的能力後,漢文帝命晁錯前往齊國,在當時儒家領袖伏生門下受教,得授《尚書》。

從齊國得授《尚書》歸來後,漢文帝將晁錯任命為太子家令,教導和輔佐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劉啟。

這是精通帝王製衡權術的漢文帝留下的一個伏筆。

這個伏筆是為了解決另外一個漢朝內部對皇帝構成巨大挑戰,和諸侯王並列的龐大勢力。

功臣集團。

黃老學派的帝王垂拱,無為而治,對相權為代表的臣權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

但權力就那麼多,相權強了,君權就弱了。

漢文帝並未選擇直接打壓黃老學派。

當時的黃老學派實在是太強了!

蕭何、曹參、陳平、周勃……

一個個西漢史書上赫赫有名的開國大功臣,全是黃老學派的領袖。

可以這麼說,黃老學派就等於功臣集團。

漢文帝本人也是被功臣集團力推上位,他也沒有傻到去和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們作對,這不是自毀長城嘛。

晁錯,就是漢文帝留給漢景帝的破局之人。

無論儒家還是法家,當時都無法和一家獨大的黃老學派抗衡。

那就——儒法合流!

晁錯身為法家領袖張恢弟子,又得儒家領袖伏生授《尚書》,還是太子劉啟的頭號智囊,在即位後被升到禦史大夫。

漢初是三公九卿輔助皇帝治國,“三公”中丞相毫無懸念是老大,太尉則主管兵權,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晁錯利用禦史大夫本身的職權,可以非常方便地對功臣集團的臣子們進行彈劾、打壓。

他是漢文帝留給漢景帝最鋒利的一把刀,用來肢解功臣集團的利刃。

精明的漢文帝在這裡,還給漢景帝劉啟留了一條退路。

晁錯代表儒、法兩家去和黃老學派背後的功臣集團抗衡,就不需要身為皇帝的劉啟去衝鋒陷陣了。

皇帝親自衝鋒陷陣的後果是很危險的,一旦失敗,必然被廢。

反之,用晁錯去衝鋒陷陣,就算事情出了波折,漢景帝也能把晁錯丟出來背鍋,和功臣集團認錯達成和解。

這裡還有一個點。

漢文帝的正妻竇漪房,本身也是力挺黃老學派的。

為什麼親娘不挺兒子的儒法合流,而是去站黃老學派呢?

一旦儒法兩家挑戰失敗,竇漪房就能以黃老學派支持者的身份站出來召集眾人,訓斥一番皇帝劉啟,讓劉啟“重歸黃老正道”。

功臣集團一看,老太後是我們自己人,陛下也知錯就改了,算了算了,給個麵子,大家無事發生。

可以說,在身後給兒子劉啟的布局上,漢文帝劉恒做到了極致。

既有晁錯這種身兼兩家,才能出眾的大臣衝鋒陷陣。

還有太後竇漪房作為失敗時至少能保住皇位的退路。

這些安排,漢景帝劉啟自然心知肚明。

但雄心勃勃的他,並不覺得自己會失敗。

他覺得,父皇多慮了!

於是,這位即將進入執政第三年,自認為皇位鞏固,再無後顧之憂的盛年皇帝,迫不及待地開口了。

“晁卿,你說朕直接把所有諸侯國封地全部廢除並收歸朝廷,可以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