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劉恒對功臣集團的態度,王娡劉彘母子出場爭奪太子之位(1 / 2)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在漢景帝批準了處斬晁錯的旨意後,中尉陳嘉立刻出發前往晁錯府邸。

此時的晁錯府邸之中,布設一個靈堂。

陳嘉看了一眼靈堂,心中不免有些波動。

這靈堂並不是晁錯的,而是晁錯父親的。

晁錯父親在知道漢景帝下達了削藩旨意後,就自殺了。

按照常理,一個人自殺後,兒孫應該守孝。

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都提倡父母死後辭官守孝。

這是晁父為了拯救兒子晁錯的最後努力。

隻要晁錯辭官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可惜……

陳嘉按住心中的情緒波動,走入靈堂之中,見到了晁錯。

“晁大人,陛下請您即刻入宮議事。”

晁錯沉默片刻,站了起來。

“還請陳大人稍候,我換一身衣服。”

很快,晁錯坐上了馬車,跟隨陳嘉一路朝著皇宮而去。

從晁錯家裡去皇宮,需要經過東市。

在東市門口,馬車停下。

“來人!”

陳嘉一聲令下,晁錯立刻被製住。

陳嘉隨後拿出旨意,高聲宣讀:

“……晁錯,即刻處斬,棄市!”

在陳嘉的命令下,晁錯被當場腰斬於東市門口。

【晁錯的死,宣告著漢景帝打算借助儒、法之力打壓黃老學派功臣集團的努力徹底失敗了。】

【隨後,功臣集團的領袖之一,周勃之子周亞夫以太尉的身份出征。】

【軍隊、武器和各種物資飛速到位,數日後朝廷大軍就浩浩蕩蕩的出征了。】

【在功臣集團的全力襄助之下,七國之亂僅僅持續了三個月就被徹底平定了。】

【西漢朝廷的實力原本就強於發動叛亂的七國,加之還有梁國這樣的大諸侯國站在朝廷方麵和七國死戰,這場戰爭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並無什麼太大懸念,在此略過。】

【參與叛亂的七名諸侯王都被誅殺,首鼠兩端的齊王劉將閭也在朝廷大兵壓境的情況下畏罪自殺。】

【這場叛亂雖然僅僅持續了三個月,但它卻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漢景帝時期的朝局。】

【漢景帝在這之後雖然接連打壓了功臣集團陶青、周亞夫等多名領袖,但終景帝一朝,功臣集團和黃老學派思想依舊牢牢地占據了主導地位。】

【功臣集團在誅殺了呂氏外戚後又一次大獲全勝,主導了整個西漢政權的走向。】

漢初世界之中,劉邦嘖了一聲,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麵前的群臣。

“想不到啊想不到,朕的這些老兄弟生出來的子孫,居然比朕的子孫還要厲害很多呢。”

“你們這些家夥居然不教一教朕怎麼育兒,哈哈。”

劉邦在笑,但在場的所有功臣集團成員沒有一個人能笑得出來。

贏,是好事。

可這種事情被劉邦發現,那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蕭何歎了一口氣,站了起來。

“陛下,臣年老昏聵,已經無力承擔丞相府的繁忙事務,還請陛下允許臣辭職歸鄉,回沛縣頤養天年。”

陳平第二個站了起來,恭敬道:

“陛下,臣多年為國效力,已經忽略家中妻兒多久,還請陛下允許臣辭職回家多多陪伴妻兒。”

周勃等人更不必說,紛紛站起來請辭。

劉邦看著麵前的這些臣子們,歎了一口氣。

“怎麼,你們這是要拋棄朕嗎?”

蕭何忙道:

“陛下,臣等不敢。大漢永遠都是劉氏的大漢,臣等也永遠都是劉氏的忠臣。”

劉邦哼了一聲,道:

“那此事就容後再議!”

……

當天晚上,劉邦在禦書房單獨召見了太子劉恒。

“關於蕭何等人的事情,你怎麼看?”

劉恒驚訝地看著劉邦,過了好幾秒才道:

“事涉丞相,自有父皇乾綱獨斷,兒臣如何敢置喙呢?”

劉邦嘿嘿一笑。

“朕要是想做決定,朕當時就做了,難道朕還需要看蕭何他們的臉色?”

說著,劉邦隨意地將幾份奏疏往劉恒前麵一推。

“朕也沒幾年好活了,你想不想辦蕭何他們,就是你一句話的事!”

劉恒聞言,陷入了長久的遲疑。

劉邦也不著急,平靜地等待著。

過了好一會,劉恒直起身體,鄭重開口。

“父皇,兒臣以為,眼下並無命蕭丞相等人致仕的必要。”

劉邦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波動,淡淡道:

“說說你的理由。”

劉恒道:

“其一,自金幕出現以來,兒臣親眼見證蕭丞相是如何處理各種事務,推動大漢各項改革的。”

“若是將蕭丞相等人一並勒令致仕,新任丞相恐怕對各種改革沒有這麼理解,會出一些本不該有的問題。”

劉邦笑了一聲。

“蕭何那家夥講究的就是一個無為而治,在這種地方上喜歡瞎折騰的時候,的確挺有用的。”

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的確是大漢“金幕時代”開啟後的一大助力。

朝廷這邊主要負責的是把各項改革措施放下去,然後由各地郡縣自行視情況決定。

這樣一來,地方上的自主性被極大的激發了。

好些個出身普通,隻能當個縣令這輩子就到頭的官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用漂亮的政績脫穎而出,晉升到更高的位置。

此外,還有大漢這些年科舉的進士們,一個個也是信心滿滿雄心勃勃,要乾出一番政績。

朝廷方麵的放手,讓地方官們減少了許多束手束腳,放手大乾。

簍子的確不少,但政績更多!

對漢初這個一窮二白的世界來說,捅的簍子再大能大到哪去?

但隻要乾出政績,那可就無比醒目了。

總之大漢現在的情況在劉恒看來就四個字——生機勃勃。

劉恒覺得眼下的情況或許不是最好,但已經足夠好了。

既然足夠好,就沒必要換人。

劉邦看著劉恒,道:

“蕭何自不必說,曹參陳平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但朕想問你的是,朕死了,你確定能控製得了他們?”

劉恒微微一笑,點頭道:

“當然可以,父皇。”

“您忘了咱們的新式軍隊了嗎?”

“如今的新軍,已經不再是幾個將軍就能決定一切的冷兵器軍隊了。”

功臣集團的真正能量,在七國之亂就能看出來。

對軍隊的掌控力!

漢景帝一退讓,功臣集團一出手,七國的叛軍立刻就被打得土崩瓦解。

軍隊是保衛皇位的基石,當功臣集團掌控的軍隊能直接改變戰爭局麵時,任何皇帝都對他們無可奈何。

因為啥?家丁!

功臣集團是可以在自己家裡培養一支家丁的。

這樣的家丁,拿出來作為冷兵器軍隊的骨乾,悍不畏死,勇往直前,自然就能帶動一切,大殺四方。

可大漢新式軍隊,結構變了。

功臣集團的家丁們不再是軍隊的主心骨了。

取而代之的,是裝備和火槍火炮的常備軍。

這些常備軍的士兵們兵餉是朝廷發的,軍功是朝廷認的,將官也是忠於朝廷的。

最重要的是,常備軍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有常備軍在,功臣集團的家丁們也就隻能被邊緣化,靠邊站了。

這種情況下,大漢皇帝讓不讓功臣集團的人當主帥,其實也都能贏。

劉邦就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情。

大部分功臣眼下其實都集中在長安。

邊境上的開疆拓土,都是由非功臣集團的將官們負責進行。

有了血與火的淬煉,那些將官們的成長是非常快的。

反之,功臣集團許多人都還局限於當年冷兵器的思維中,對怎麼領導一支熱兵器軍隊並不在行。

而且,大漢也沒有諸侯國藩王來和功臣集團裡應外合,不可能出現第二次七國之亂。

種種因素之下,劉恒非常篤定地認為。

這些功臣集團,掌控不了大漢軍隊了!

沒有軍隊的功臣集團,和普通的文官又有什麼區彆?

皇帝一念之間,就能讓他們全家抄斬,死無全屍。

他們死了,對大漢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劉恒正色道:

“眼下借助金幕的幫助,功臣集團對大漢的副作用幾乎為零。”

“若此刻罷退他們,不但會導致父皇背負苛責功臣的罵名,還會影響大漢各個方麵的發展和進步。”

“故而兒臣認為,還是可以繼續讓蕭何丞相他們擔任要職。”

頓了頓,劉恒又道:

“不過這也是一個機會,大漢完全可以繼續削弱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的權力,更進一步地將權力收歸父皇您的身上。”

劉邦聽到這裡,終於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你小子,也算是成長了。”

如果沒有劉恒最後的這句話,那劉邦對劉恒的回答最多隻能給個合格。

這些東西,但凡稍微參與和了解大漢這些年的變化,都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最後的這句話才是最重要的。

集權!

集權的重要性,看過金幕之後,不會有任何皇帝去懷疑。

彆的不說,誰知道自家王朝裡會不會也出個司馬懿?

集權就是防止司馬懿的最佳手段。

眼下,全麵讓功臣集團退出舞台,確實並無必要。

但卻是一個名正言順,可以收回更多權力的機會。

皇權天然就是排他的。

華夏文明的一步步發展,其實就是一個越來越集權的曆史。

這是皇帝製度發展的必然性,不以任何皇帝的個人意誌為推移。

搞分權的皇帝和朝代下場是什麼樣,之前的金幕呈現足夠多了。

就剛剛金幕中播放的“七國之亂”,不也是分權的副作用體現?

劉恒能提到集權,這就證明抓住了重點。

皇帝不需要,也不可能自行處理那麼大國家內的所有事情。

隻能抓大放小。

集權,就是最大的那件事。

搞好了集權,這王朝縱然會出什麼意外,但絕對不會脫離掌控!

劉邦笑嗬嗬地對著劉恒揮手道:

“好了,你可以回去休息了。”

等劉恒行禮離開之後,劉邦並未立刻離開,而是拿出了一份旨意。

這是一份冊封劉恒生母薄姬為新皇後的旨意。

唯一缺少的,就是用印!

“也該做了。”

劉邦自言自語了一聲,拿起玉璽,在這份旨意上蓋了下去。

明日,這份薄姬封後的旨意就會下發。

屆時,太子劉恒就是無可爭議的嫡長子!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君權和臣權的博弈是華夏所有大一統王朝永恒的話題。】

【皇帝們畢竟是更有優勢的一方,在長久的曆史淬煉過後,到了大清終於在一代代皇帝的前赴後繼之下發展出了軍機處這樣的終極殺招,徹底讓君權和臣權儘歸皇帝。】

【但在漢初,七國之亂的爆發距離大秦王朝正式建立才剛剛過去了六十七年。】

【華夏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們手段尚且過於稚嫩,漢文帝、漢景帝都受限於功臣集團,難以真正意義上的大展拳腳。】

【但就在陶青、周亞夫們歡欣鼓舞,慶祝自己和父輩們一樣又讓大漢皇帝不得不做出讓步的時候,他們卻並不知道一件事情。】

【一個此時剛剛一歲多的嬰兒,將會改變這一切。】

鏡頭隨之轉變,來到了後宮中。

一名年輕嫵媚的女子,懷中抱著一個嬰兒,正在咿咿呀呀的哄著。

【王娡。】

鏡頭轉向王娡懷中的嬰兒。

【劉彘,漢景帝第十子。】

【王娡的母親是燕王臧荼之孫女臧兒,臧兒這一代家道中落,不得已將王娡交給了一個平民士人金王孫。】

【後臧兒找到一個姚姓卦師給王娡算命,卦師預言王娡將來可以生下天子。】

【於是臧兒想辦法讓王娡和金王孫離婚,又用儘手段將王娡送入東宮,成為了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女人。】

【劉啟登基後,王娡因生育皇十子劉彘,被封為夫人。】

腳步聲響起,頭戴皇帝冠冕的劉啟黑著臉,走了進來。

王娡趕忙將劉彘的繈褓交給了一旁的乳娘,站起來給劉啟行禮。

“妾身見過陛下。”

劉啟嗯了一聲,直接摟住了王娡的腰。

……

雲消雨散,王娡柔聲道:

“陛下今天的心情似乎不太好,要不要妾身給您跳個舞?”

劉啟搖了搖頭,站起來走到一旁,逗弄了一下剛剛被抱回來的劉彘。

嬰兒劉彘咿咿呀呀地笑了起來,張嘴含住了劉啟的手指,使勁吸吮。

劉啟哈哈一笑,心情好了不少。

“這孩子,不愧是有吉兆的,就是貼心。”

王娡在懷孕的時候,特地編了一個故事告訴劉啟。

說她夢見了一輪太陽投入她的肚子裡。

劉啟其實沒怎麼當回事。

類似的事情,每個嬪妃懷孕的時候都會編一個大同小異的。

劉啟也不說破就是了,沒必要。

逗了一會小劉彘,劉啟道:

“孩子餓了,給他喂奶吧。”

“朕還要去找一下榮兒。”

王娡聞言,臉色頓時變了一下。

但她立刻就遮掩了這種異狀,畢恭畢敬地開口道:

“妾身恭送陛下。”

等劉啟離開之後,王娡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無法掩飾的陰冷。

劉啟口中的“榮兒”並不是其他嬪妃,而是劉啟的庶長子,由栗姬所生的劉榮。

由於薄皇後沒有身孕,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劉榮無疑是最有希望成為太子的那個人。

這並不是王娡想要的結果。

王娡對當年那個姚姓卦師的算卦結果深信不疑。

她相信,自己的兒子劉徹才是大漢太子的最佳人選!

……

【漢景帝的反擊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來得更快。】

【在七國之亂結束後,陶青立刻被罷免丞相,取而代之的是領兵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

【對功臣集團來說,這種結果當然是可以接受的。】

【但漢景帝也並非可以輕易拿捏之人,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不停地罷免功臣集團的丞相,直到功臣集團再也挑不出像樣的丞相為止!】

【薄皇後是漢文帝母親薄姬的族人,原本漢景帝希望能借助薄氏外戚來打擊功臣集團,卻在七國之亂中發現薄氏外戚站在了功臣集團那一邊。】

【於是在七國之亂結束後不久,漢景帝就以薄皇後無法生育的名義直接將薄皇後給罷免,除掉了皇宮中功臣集團最大的內應。】

【在做完這一切之後,漢景帝又必須要解決另外一個麻煩,那就是他同胞親弟弟,梁王劉武。】

鏡頭中出現了梁王劉武的身影。

劉武的相貌和哥哥劉啟頗有幾分相似,更加年輕一些,也更加神采飛揚。

劉武的封地梁國,屬於中原黃淮地帶的膏腴之地。

由於母親竇漪房的疼愛,劉武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長安城中,很少在睢陽城中居住。

七國之亂中,劉武也非常堅定地站在了親哥的這邊。

劉武梁國都城睢陽,屬於劉濞叛軍主力進攻長安的必經之路。

當時的劉啟心中也是非常慌的,害怕劉武背叛自己。

於是劉啟就給了劉武一個承諾。

隻要劉武能守住睢陽城,劉啟獲勝之後就封劉武為皇太弟!

劉武一聽,那直接就來勁了。

他立刻趕回睢陽城,傾國之師抵抗劉濞叛軍。

在劉啟的授意下,劉武選擇主動出戰。

結果,在睢陽城外被吳楚兩國叛軍打得大敗,隻能逃回城裡固守。

長安城中的劉啟原本還指望劉武大發神威乾碎叛軍,這樣自己就能收拾功臣集團了。

可沒想到,劉武輸了,還是慘敗!

這樣一來,劉啟手中再無任何籌碼,隻能殺晁錯,對功臣集團投降。

周亞夫隨後出征,帶著朝廷大軍抵達睢陽城。

此時,睢陽城已經被吳楚聯軍圍攻了一段時間,隨時都可能破城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