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朱元璋教導朱高熾,劉徹提出一個沒道理的請求(1 / 2)

朱元璋聞言,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件事情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同化的前提,是雜居!”

所謂的雜居,就是將這些胡人打散,以一戶或者幾戶家庭散居在漢人村落,城鎮之中。

如此一來,這些胡人們勢單力孤,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一定會逐漸被周圍占據絕大多數的漢人所同化。

就算有冥頑不靈的,來個幾代人,怎麼樣也能潛移默化掉了。

但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乃至後來三國之中的魏國以及西晉王朝,對胡人的安置方式都是聚居。

胡人大量聚居,意味著他們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變化,大部分人和華夏之間也不會有什麼交流溝通,無非就是從草原換到內地居住而已。

“這樣的方式,就算過了幾百一千人,胡人依舊還是胡人,不可能轉變成漢人。”

聽著朱元璋的點評,朱高熾思考了一會,又道:

“但胡人的上層應該是會接受華夏文化傳播的吧?”

“就不能自上而下嗎?”

朱元璋忍不住大笑了起來。

“古往今來的改革,自上而下的什麼時候成功過?”

“更何況,那些胡人為什麼要自上而下的傳播華夏文化呢?”

按照胡人之前的方式,底層的胡人百姓永遠都是胡人首領們的奴隸。

胡人首領們如果教授給胡人老百姓華夏文化,讓胡人老百姓變得聰明,那不是自掘墳墓?

朱元璋笑嗬嗬地開口道:

“就比如五胡之中最早建立了前趙的劉淵,他就是匈奴王族,而且飽讀詩書,在整個西晉都是有名的大儒。”

“但這又如何?劉淵在建立前趙之後就立刻全麵恢複了匈奴的舊製度,哪裡把華夏文明當回事?”

朱高熾表情凝重地開口道:

“孫臣敢問皇祖父,此局何解?”

朱元璋笑道:

“朕剛剛不是說過了嗎?最省事的辦法其實就是直接屠滅全族,就好像之前大明屠滅女真、高句麗那樣。”

朱高熾愣了一下,道:

“女真人是大明死敵,高句麗是華夏公敵,將其屠滅也是理所當然。”

“但天下異族如此之多,又怎麼可能將除了華夏之外的所有種族都給屠滅呢?”

朱元璋爽朗地笑了起來。

“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咱們華夏一代代王朝發展下來,也就有了新的方式,就是六個字。”

“大雜居,小聚居。”

所謂大雜居,就是讓大量漢人以駐軍、移民等方式進入到這些被華夏征服的胡人地區,形成胡漢大量雜居的格局。

小聚居,就是允許胡人以幾戶人家,或者村落的方式居住,但規模必須要得到控製,要足夠“小”。

這樣一來,就算是某幾個小聚居區要叛亂,也掀不起什麼風浪。

而大雜居的格局,也能保證漢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擁有足夠的數量來控製局麵。

至少能對當地的胡人形成一定程度的製衡,不會讓局麵迅速失控,給朝廷充足的時間來做出反應。

此外,大雜居還有一個隱形的好處,就是相互雜居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胡漢通婚。

通婚是文化相互影響融合的最佳方式。

華夏文明作為更高級的文化,一定是能在這種文化融合過程中占據主導的。

潤物細無聲之下,隨著一代代人的相互影響和融合,今後也就不會再有什麼胡漢之分,都是華夏子民了。

朱高熾連連點頭,對這種方式極為讚同。

作為曆史上得到仁宗稱號的人,朱高熾的心性不問可知。

金幕這麼多盤點視頻固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朱高熾,但他本性還是更傾向於用這種柔和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打打殺殺,真的不好!

朱元璋笑道:

“但這些嘛,其實都是權術的範圍,也隻不過是小道罷了。”

朱高熾精神一振,開口詢問道:

“那皇祖父覺得,什麼才是大道?”

朱元璋表情變得嚴肅起來,道:

“大道,就是天下民心。”

“隻要你能讓大明繼續不斷地發展,隻要天下大部分的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更有盼頭。”

“那麼任何針對你的叛亂,都是在和全天下的老百姓作對。”

“再厲害的陰謀家,再強大的軍隊,也不可能對抗得了全天下的百姓臣民。”

“民生,就是一個王朝真正的基石。李世民說過的君舟民水,便是這種道理的最好闡述。”

“永遠記住,高熾。皇帝的權力並非來源於臣子,而是來自千千萬萬個百姓的支持。”

“你將來會坐在最高的皇位上,但永遠都要和最底層的百姓站在一起,明白了嗎?”

朱高熾表情嚴肅認真,站起來恭恭敬敬地朝著朱元璋行禮。

“皇祖教誨得是,孫臣永遠謹記在心。”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河西之戰的勝利,給劉徹帶來了巨大的榮耀和輝煌。】

【此時的西漢王朝,無疑已經是建國以來的最鼎盛時期。】

【但在金碧輝煌的宮殿映襯下,屋簷下的陰影也悄然滋生。】

【劉徹的麻煩開始出現了。】

在霍去病歸來之後,劉徹最上心的自然就是新設立河西四郡的各種事情。

這些事情他事無巨細都要過問,一下子就過了差不多三個月。

時間到了秋天,禦書房之外片片秋葉落下,大地一片金黃。

這是一年中最為燦爛而又蕭瑟的季節,植物們拚儘全力向這個世界展現出最後的美好,然後就是長久的沉寂,等待著下一次的複蘇。

劉徹坐在禦書房中,看著麵前送來的上計文書,眉頭漸漸皺起。

“搞什麼東西!?”

“國庫怎麼就虧空到這種地步了?”

從這些上計文書來看,各地郡縣上繳朝廷的稅賦明顯減少,而國庫的開支卻因為戰爭顯著增加。

一進一出,劉徹的國庫已經從剛繼位時的府庫充盈,到現在能餓死耗子了。

在劉徹麵前的官員們滿頭大汗,趕忙各種解釋。

“陛下,各地稅賦減少,主要是因為朝廷連年用兵,百姓們服役時間過長。”

“國庫虧空,主要是培養騎兵的成本真的太高了。”

“而且冠軍侯打仗固然無往不利,但消耗的戰馬數量也很驚人啊。”

戰馬,是培養騎兵必不可少的。

一匹戰馬需要人日常照料,需要各種精細喂養,精心配種等等,屬於每天都要燒錢。

西漢培養騎兵的方式,更是非常奢侈。

一人雙馬是標配,霍去病及其親衛甚至還能做到一人三馬!

為啥連馬背上的民族匈奴人都預想不到霍去病的突襲?

就是因為霍去病不惜以讓戰馬活活累死作為代價,從而達到超越匈奴人想象的趕路速度。

但這種方式,對戰馬的損耗是巨大的。

第一次河西之戰,霍去病一萬騎兵,兩萬多匹馬出征。

回到長安,隻剩下不到一千匹馬。

就按照一匹戰馬一百兩的價值來計算好了,損失了兩萬匹馬的霍去病,直接把西漢兩百萬兩的財富打沒了。

這麼巨大的消耗,可不是那點祭天金人和俘虜、戰利品能彌補的。

第二次河西之戰,霍去病倒是收獲頗豐。

再加上渾邪王、休屠王兩大部落的投降還帶來了巨量牲畜、人口,算總賬西漢朝廷倒是不虧,還賺了一些。

但朝廷賺,百姓不一定賺。

大軍開拔,各種物資運輸,繁瑣活計都是需要人來做的。

那就隻能征發天下百姓服勞役。

本來和平時期老百姓也會服勞役,這屬於是對國家的義務,倒也沒啥。

但劉徹開戰實在是太頻繁了,而且一次性出動的兵馬也太多了。

就這一次,西路霍去病兩萬,公孫敖兩萬,東路李廣和張騫一萬四千人,總共就是五萬四千騎兵。

這五萬四千騎兵,就需要幾十萬服役的民夫來給他們做後勤補給。

每一位民夫都是家庭的青壯勞動力,這也就意味著每出動一個民夫,就有一戶家庭的生計受到影響。

僅僅第二次河西之戰,就至少有幾十萬戶大漢百姓家庭家中田地產出減少。

按照一戶五口人來算,那就是幾百萬的大漢百姓受到影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