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趙德芳對利益集團的思考,斂財完畢的劉徹準備決戰!(2 / 2)

政府管得少,商業自然就發展起來了。

這種商業發展雖然是很無序,很野蠻,也會吞噬掉不計其數的人命,會帶來無數中小商人的血淚。

但它很有效。

大宋的商業集團,是曆朝曆代官商勾結的極致。

基本上每一個宰相的背後,都站著一大堆的商業利益集團。

這裡,其實就有一個問題。

朝廷得到了稅收,商業集團和士大夫瓜分了利潤。

難道一切就都皆大歡喜了嗎?

當然不是。

整個社會的產出就這麼多,利潤就這麼多。

有人拿得多,那就一定會有人拿得少。

誰?

農民。

大宋的農民,是被皇帝、士大夫、商人三座大山騎在頭上,聯合收割的。

在華夏所有朝代中,沒有任何一個朝代的農民比大宋農民更淒慘。

在整個大宋的統治秩序中,農民就屬於是完全被壓榨的對象。

其他朝代也壓榨,但起碼會給農民一點活路,一點盼頭。

可大宋呢?

那是真的往死裡壓榨。

農民死了都無所謂,反正那麼多農民,總有人生兒育女,繼續給三座大山做牛做馬的。

所以,大宋也是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

說來也很好笑。

即便是已經拿到了《工業革命》這麼多年了,大宋的農民起義依舊還是此起彼伏。

有人可能會說,那不是有工廠了嗎?農民可以進廠打工啊。

對,農民是可以進廠打工,但大宋的工廠和現代華夏的工廠不一樣。

現代華夏的工廠,進廠打工的人隻要省吃儉用,一年下來攢個幾萬塊錢還是可以的。

但大宋的工廠主們,那是精心計算過的。

農民們一年到頭在工廠裡打工賺到的錢,任憑你再怎麼省吃儉用,也剩不下幾個子。

而且很多工廠汙染都是非常嚴重的,很容易就會患上疾病,拖垮身體甚至死亡。

工廠主們也完全不管。

死了就死了,反正外麵多的是農民想要繼續進廠。

所以大宋最底層的老百姓們會發現,麵前是兩條路。

第一條是種田,一年到頭苦哈哈,然後吃不飽穿不暖,還隨時可能會被商人、士大夫們用各種手段奪走土地,淒慘死去。

第二條是打工,還是一年到頭苦哈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生病死了。

無論是哪一條路,都沒有“希望”這個詞的出現。

那不造反,還能怎麼辦呢?

大宋社會之中並不缺乏有良知的官員,許多人都仗義執言,不少奏章也都呈送到宮裡皇帝的案頭。

但,沒用!

皇帝、士大夫、商人這三座大山都是受益者。

作為製度本身最大的受益者,皇帝怎麼可能去主動改革?

大宋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趙匡胤又怎麼可能為了泥腿子老百姓得罪士大夫?

年輕人才講正義,成年人隻講利益。

這種靠著利益形成的集團,遠比什麼滿腔正義熱血形成的集團要牢固千萬倍。

即便趙德芳作為太子,將來的大宋帝國皇帝,想要瓦解這種靠著利益形成的同盟也是基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若是輕率出頭,結局隻會是以趙德芳被廢黜告終。

趙德芳呼出一口氣,表情有些黯然。

但很快,他就振作起來。

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什麼都不做。

趙德芳非常認同李世民的“君舟民水”理論。

在這位大宋太子的心中,老百姓遠比士大夫要更重要。

他不覺得這種大家聯手壓榨老百姓的局麵能長久持續下去。

大宋的發展日新月異,或許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一個類似朱元璋一樣的人物登高一呼,讓大宋土崩瓦解。

滅國的危機就在眼前!

……

趙德芳呼出一口氣,按捺住焦急的心情,告訴自己還需要繼續等待一段時間。

等什麼?

等他自己坐上皇位的那一天。

不對,或許也並不需要等那麼久。

隨著金幕的播放,父皇和士大夫集團之間的關係也早就沒有那麼牢固了。

軍機處的設立,父皇一步步地集權。

士大夫們對父皇也不像之前那麼愛戴。

將來隻要我能成為皇帝,用軍機處大力打擊這些士大夫。

然後再進行改革,讓百姓們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如此一來,大宋就還有希望!

趙德芳徹底想清楚了,心中安定下來,重新將目光投向金幕。

還是有很多事情能做的。

大的改革不行,小修小補應當無妨。

接下來,隻需要等待金幕中播放出合適的段落,然後就可以趁機勸說父皇了。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劉徹看著麵前的衛青、霍去病等諸多將領,雄心勃勃地開口道:

“之前的多次戰爭,都是小打小鬨。”

“這一次,朕決定直接發兵進攻匈奴單於本部!”

聽到這裡,在場的將軍們心中自然也變得火熱起來。

還有什麼能比進攻匈奴單於更容易立下大功,揚名立萬的事情呢?

霍去病幾乎是不假思索地開口道:

“陛下,臣請出征!”

緊跟著霍去病,一大群將領爭先恐後地開口。

“陛下,臣請參戰!”

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昂揚的鬥誌。

過去這些年的戰爭,屢次的勝利,大漢從上到下的信心早就起來了。

以前,很多人可能會聞匈奴色變。

但現在,大家隻會怒吼著衝上去打敗匈奴,然後自豪地說出那句話。

“一漢當五胡!”

沒錯,一個漢軍士兵就能比得上五個匈奴士兵,這是現在所有漢人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劉徹非常喜歡眾將的這種反應,他笑嗬嗬地開口道:

“這一次,我們的戰場不僅僅局限於漠南,還要打到漠北,去進攻匈奴人的老巢!”

聽到這裡,眾人心中越發激動。

大漠以北,那是匈奴人的發源地。

那裡,有匈奴人永遠的王庭——龍城。

若是能直搗漠北,封侯拜相不在話下,還能名垂青史!

眾人之中,唯有衛青是比較冷靜的。

他對劉徹道:

“陛下,若是派出大量騎兵前往漠北,咱們會麵臨很多困難。”

彆的不說,穿越大漠就是一項極為艱巨的考驗。

衛青去過龍城,更知道這一路上的險惡。

匈奴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漠北,依舊會在穿越大漠的時候折損許多性命。

更何況是客場作戰的漢軍?

而且作戰人數越多,穿越大漠的難度就越大。

一萬人和五萬人,難度可不止提升五倍,至少是十倍!

劉徹哈哈大笑,對著衛青道:

“你不必擔心,這些道理朕都明白。”

“朕隻想說一句話。”

“寇可往,吾亦可往!”

這句話中,蘊含著驚人的霸氣。

它從千古大帝劉徹口中發出,振聾發聵。

就連衛青本人在聽到了這句話之後,都情不自禁,心潮澎湃地回答。

“陛下英明!”

劉徹笑嗬嗬地開口道:

“具體的計劃,你們拿一個方略出來。”

【經過縝密的商議,漢朝內部做出決定。】

【以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名將作為主帥,各自統領一路兵馬,北上跟匈奴決戰!】

出發前,衛青和霍去病兩人入宮,和皇後衛子夫告彆。

衛子夫手中拉著小劉據的手,看著麵前的哥哥和侄子,臉上是掩飾不住的擔心。

“阿兄,去病兒,你們此去一定要好好保重身體。”

衛青沉穩地笑了笑,道:

“皇後請放心,臣等為大漢出征,自然是有天命庇護,無須擔心。”

霍去病則在一旁逗起了劉據,笑道:

“太子殿下,臣去把伊稚斜的腦袋拿回來給您做酒杯,好不好啊?”

小劉據歪著頭,認真地思考了一會,道:

“不好。”

霍去病咦了一聲,頗為驚訝地開口道:

“為何不好?”

小劉據脆聲道:

“父皇說了,我還小,不能喝酒!”

霍去病哈哈大笑。

“太子殿下所言極是,那就等殿下長大了,臣再和殿下好好喝幾杯。”

很快,兩人並肩離開了後宮。

坐在馬車上,衛青看了一眼霍去病,感慨道:

“去病啊,你這一次可得注意一些,深入漠北的困難比你想象的還要高很多。”

霍去病灑然一笑,正色道:

”舅舅放心吧,匈奴人於我,無非土雞瓦犬!”

另外一邊,皇宮中,劉徹看著麵前的張騫。

“張騫啊,你之前領兵不力,被朕廢黜為庶民,你可有怨言?”

張騫忙道:

“陛下賞罰分明,臣怎麼敢有怨言?”

“如今臣還能在大漢聽命,已經是陛下心懷仁慈的提現了。”

看著張騫表現出來的謙卑態度,劉徹非常滿意地點頭,開口道:

“這一次找你來,就是讓你再出使一次西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