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同樣也是為之動容,道:
“李廣雖然時運不濟,卻也是大漢和華夏的熱血兒郎,希望他能在這一戰中完成畢生心願。”
蒙恬和王離看著頭發花白的李廣,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祖輩。
蒙恬道:
“李廣一生為大漢儘忠,臣希望他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王離點頭道:
“是啊,若是李廣奮鬥一生能最終封侯,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大秦君臣,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李廣隨軍出征。
這一次,漢軍兵分兩路,各五萬騎兵。
匈奴雖然有單於、左賢王和右賢王三部,但右賢王所部之前已經被霍去病兩次出征河西徹底打爛掉了,名存實亡,不足為慮。
衛青這邊,以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李廣為前將軍,從漢朝東北的代郡出發,尋找左賢王所部進行決戰。
如果說衛青這邊的排兵布陣屬於中規中矩的話,另外一路的霍去病就明顯是不走尋常路了。
除了霍去病這個統帥之外,剩餘的五萬兵馬裡全部都是校尉,沒有一個將軍!
不管你是這個侯那個侯,也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功臣後代,通通都隻是校尉。
將軍一般會率領五千到一萬人,校尉的統領兵馬則隻有一千到三千人,差距還是很大的。
這種製度放在現代,就相當於霍去病作為軍長,麾下沒有什麼師長或者旅長,他直接指揮一堆團長作戰。
劉徹對此也是非常疑惑,特地詢問霍去病原因。
霍去病就自信滿滿地回答了兩句話。
“臣打仗向來不合兵法,兵書上的編製也不合臣的意願。”
“陛下但隻等著收獲捷報便是,何須關注這些小事呢?”
看著二十一歲的冠軍侯,劉徹哈哈大笑,不再提起此事。
但就在兩路大軍準備出征前,一個緊急情報送到了長安。
“伊稚斜東進了?”
原來,在漠北躲了幾年後,伊稚斜終究是有點躲不下去了。
漠南的局勢越發糜爛,他這個單於也不可能一直放著漠南不管啊。
去年冬天,伊稚斜就主動帶著王庭主力南下。
甚至為了顯示大匈奴帝國單於的威嚴,他還派出上萬兵馬侵擾了一番漢朝北方的幾個郡。
劉徹這一次的目標主要也就是伊稚斜本人。
按照劉徹的意思,能在漠南就殲滅伊稚斜的王庭主力自然是最好的。
要是找不到,那就追到漠北去把伊稚斜乾掉,也可以接受。
為了確保最大化勝率,劉徹的安排是衛青去對左賢王,霍去病去對伊稚斜。
但從現在的情報來看,伊稚斜東進去了左賢王的地盤,而左賢王則北上回到了漠北草原。
那之前安排的衛、霍兩人出擊方向就完全不對了。
劉徹很快緊急下令給衛青和霍去病。
霍去病改從東北部的代郡出發,去迎戰跑到東北的伊稚斜。
衛青改從定襄郡出發,穿越大漠去漠北草原尋找左賢王主力決戰。
簡而言之,就是兩人對調一下出征的位置。
好在兩人都還沒有抵達出發點,也就是改變了一下進軍的方向,其他倒也無傷大雅。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兩路大軍從定襄郡、代郡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就在兩路大軍出發的同時,張騫也帶著一支使團離開長安,朝著河西走廊而去。
和妻兒擁抱告彆,張騫信心滿滿地開口道:
“等我歸來,西域便是大漢的疆域了!”
【公元前一一九年,也就是元狩四年。大漢皇帝劉徹在軍事、外交兩方麵精銳齊出,在三個不同的方向上對已經搖搖欲墜的匈奴帝國展開了最猛烈的進攻!】
漢初世界之中,劉邦震驚了。
“朕沒聽錯吧,二十萬匹馬,十萬騎兵?”
在場的漢初群臣也都是一臉震驚。
要知道當年劉邦剛剛建立漢朝的時候,堂堂大漢皇帝連六匹毛色相同,用來拉禦駕馬車的馬兒都找不到。
蕭何貴為丞相,每天也隻能坐著牛車上下班。
時間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大漢也早就擺脫了當年的窮困。
但這種記憶還是非常深刻地銘記在了這些漢初君臣的心中。
一萬匹馬,對劉邦蕭何等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資源。
現在,劉徹一口氣出動二十萬匹!
這種大手筆,就算是有了金幕相助的漢初世界,依舊還是讓漢初君臣們心中震動不已。
劉恒同樣也是震驚不已,過了好一會才感慨道:
“難怪這個孫子能成為千古大帝。”
“沒有金幕的幫助,他居然也敢!”
金幕,可以說是開掛一樣的存在。
有金幕,漢初君臣不管怎麼玩,都是降維打擊。
可視頻中的劉徹,那是啥也沒有。
劉徹憑借著自己的意誌、智慧和勇氣,直接來了一把梭哈。
就是要一鼓作氣,直接乾死匈奴帝國!
這種氣魄,真不是一般皇帝所能擁有的。
劉邦摸了摸鼻子,感慨道:
“之前朕還有些不高興,覺得大漢的千古大帝應該是朕這個開國皇帝才對。”
“現在朕也算是服氣了,他的確是比朕厲害不少,嗯,厲害一點,對。”
蕭何陳平等人對視一眼,異口同聲。
“就一點,絕對不多!”
劉邦哈哈大笑,誌得意滿。
“那可不?朕也就是生錯了時代,若是朕在劉徹那個時代,朕的功績也不比他差!”
群臣齊齊點頭,同聲道:
“陛下所言極是,太對了!”
劉恒摸了摸鼻子,心中有些佩服。
父皇是怎麼能在這種尷尬的場麵下鎮定自如的?
看來自己要像父皇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啊。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衛青已經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出塞了。
剛剛出塞,衛青就將數千騎兵猶如豆子一般撒了出去。
他希望能儘快得到附近匈奴人的消息。
如果有匈奴的大隊騎兵,那就和匈奴人決戰。
如果沒有匈奴大隊騎兵,就儘快趕往漠北,直搗匈奴人的老巢。
五萬騎兵,十萬匹馬,每天人吃馬嚼都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巨大的後勤壓力讓衛青不敢浪費任何一點時間。
很快,撒出去的騎兵們就陸續抓回了一些俘虜。
大部分俘虜都是附近的牧民,對伊稚斜的去向完全兩眼一抹黑。
但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衛青終於在其中一名俘虜的嘴裡得到了伊稚斜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