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秦始皇給扶蘇講規矩,大漢使者教朝鮮王什麼是規矩(1 / 2)

秦始皇聞言,笑了起來。

“大多數情況下是沒什麼用。”

“這些蠻夷,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和華夏王朝對抗,又怎麼可能是區區一個使者能改變的呢?”

扶蘇疑惑道:

“那為何漢武帝劉徹還要執意派出使者?”

秦始皇淡淡道:

“王不可怒而興師。”

“劉徹這麼做,為的是師出有名。”

自周公定禮以來,華夏文明講究的就是名分。

做什麼事,都必須要名分。

劉徹派人去警告就是告訴衛右渠,你要是再不聽話,那就揍你。

衛右渠不遵守當年祖父衛滿和大漢的約定,這是第一。

扣押前來朝見大漢的使者,這是第二。

大漢使者上門警告,衛右渠不聽,這是第三。

有了這個警告不聽的事實,大漢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

同時也可以讓其他臣服大漢的小國心安。

大漢並不是看到周圍有個小國就想著滅掉,是這個衛右渠犯了三次禁,大漢忍無可忍,才必須出兵蕩平衛氏朝鮮。

很多人都覺得華夏的藩屬製度似乎很落後,但事實上,這是一套相當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製度。

製度就是規矩,有規矩了,所有的藩屬小國都知道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

在規矩的範圍內,大家都能愉快相處。

不遵守規矩的,大漢師出有名,就能最大化的保障大漢的利益。

規矩和名分,其實就是相輔相成的。

講規矩有多重要呢?

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這是遵守周王朝的規矩。

天下諸侯景從,奉齊桓公為諸侯宗伯,周天子親自派人冊封,讓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

而另外一個霸主楚莊王,陳兵洛邑郊外,問九鼎之重。

這就是不講規矩,沒有名分。

周天子的九鼎,是你一個諸侯能問,能索要的?

被周天子派來慰問楚軍的王孫滿隻說了一句話。

“統治天下,在德不在鼎。”

什麼是德?

“德”就是周天子統治天下這麼多年,遵守規矩積攢下來的威望、人脈。

現在周天子是衰落了,但周王朝的“德”還在。

你楚莊王敢動周天子的九鼎試試?

你必會被天下諸侯群毆。

楚莊王聽懂了這句話,於是灰溜溜地撤軍了。

無論是從疆域、人口、經濟、軍隊實力來說,楚莊王統治的楚國綜合水平都不比齊桓公的齊國差,許多地方甚至猶有過之。

為何卻奈何不得周天子,拿不到唾手可得的九鼎?

就是因為規矩不允許。

因為楚莊王“師出無名”。

不講規矩,就沒有名分。

沒有名分,天下人就不支持你。

沒有天下人的支持,任憑你是春秋五霸之一,那也辦不成事。

春秋時代的霸主如此,大漢朝的皇帝同樣也是如此。

劉徹打匈奴是師出有名的。

匈奴帝國壓製大漢帝國百年,無數次入侵,劉徹在這件事情上可太正義了。

打南越,是南越樛太後和國王趙興獻土內附,被丞相呂嘉謀害,同樣師出有名。

打朝鮮,也得師出有名才行。

師出有名,才能凝聚人心,才能讓將士們相信自己是正義之師,在戰場上奮勇作戰。

可彆小看這一點,開創現代華夏的那支軍隊,他們最開始一窮二白,不也從白山黑水打到了海南島,從鴨綠江打到了三八線?

因為他們心知,自己代表著正義!

扶蘇好奇道:

“朝鮮扣押真番使者,難道還不夠師出有名嗎?”

秦始皇淡淡道:

“當然不夠。這件事情畢竟是在朝鮮和真番之間發生的,可能僅僅是他們兩國的矛盾,隻不過當事者恰好是前來大漢的使者而已。”

“必須要大漢使者親自站在衛右渠麵前,以事實讓全天下人看到衛右渠不講大漢的規矩,這樣才是真正的師出有名。”

扶蘇忍不住揉了揉太陽穴。

秦始皇哈哈地笑了起來。

“是不是覺得很繁瑣,好像沒有必要?”

“傻孩子,你好好想想,規矩是什麼,製度是什麼,法律又是什麼?”

扶蘇下意識道:

“這些都是規定人們行為的各種規範。”

秦始皇點了點頭,道:

“對了。所以歸根結底,規矩、製度、法律都符合法家的‘法’字。”

“有些行為僅僅是道德上的東西,夠不上法律來懲治,就隻需要用沒有約束力和懲罰的規矩來管理。”

“規矩其實也是法,沒有法律國家就會亂套,沒有規矩,人們的道德也會亂套。”

“看似繁瑣無用,但其實規矩和法律一起保證了從道德到行為的規範,維持了社會穩定,這就是它最大的好處啊。”

扶蘇忍不住道:

“可很多規矩根本沒用啊。”

秦始皇笑道:

“那就改啊,這世界上哪裡有什麼千萬年不變的真理呢?”

“就連大秦律法,這些年不也因為金幕出現讓社會劇烈變化,都已經改到了第五版了嗎?”

“法律改得,規矩還改不得?”

“改不了的不是規矩,是人心。那也不是能用語言解決的事情,得自己去鬥爭才行。”

扶蘇細細地品味著秦始皇的話,突然覺得自家父皇剛剛的語氣中,似乎還帶著某種……期待?

父皇在期待什麼呢?

秦始皇說到這裡,笑道:

“況且,劉徹這小子剛剛封禪泰山花了那麼多錢,不得緩一下嗎?”

扶蘇瞬間啞然。

講不講規矩,屬於行為道德問題。

但有沒有錢打仗,這就是真正的現實問題了。

金幕中,大漢派來的使者涉何已經來到了王險城(平壤)的朝鮮王宮之中,見到了朝鮮國王衛右渠。

涉何昂首挺胸,大聲斥責衛右渠。

“爾衛氏右渠,何以違背爾祖宗衛滿和大漢遼東郡守的約定?”

“若是不立刻上表請罪,待大漢天兵前來,爾衛氏一族必不留任何活口!”

涉何上來這兩句,直接把在場的衛氏朝鮮君臣弄懵了。

和發源商朝的箕子朝鮮不同,衛氏朝鮮的創建者衛滿是漢人,朝廷之中的通用文字和語言都是漢語漢字。

幾十年的時間下來,不說全國推廣普及,至少朝堂上所有衛氏朝鮮的君臣都是聽得懂漢語的。

他們是真沒想到,大漢使者涉何竟然這麼不客氣,一上來就指著衛右渠的鼻子破口大罵,說要殺衛氏全家。

衛右渠臉色鐵青,差點就想當場發作,讓人砍了這個不知好歹的漢朝使者。

但涉何完全無所畏懼,一副睥睨全場的倨傲模樣。

就差在腦門上寫四個大字——有種砍我。

這就是咱們大漢外交官傳承自博望候張騫閣下的風格。

不服?

不服砍我!

砍我試試?

試試就讓你朝鮮滅國,衛氏滅族!

衛右渠終究還是忍住了。

不忍不行啊。

大漢都把匈奴從漠南打跑了。

衛右渠的圖謀是,先統一朝鮮半島,滅掉在南韓的箕子朝鮮餘孽,再北上搞定整個長白山。

到了這個程度,朝鮮就有資格和大漢爭奪遼東乃至整個中原霸業了。

眼下,還不是時候。

衛右渠勉強露出一個笑容,道:

“尊使可能誤會了,寡人……”

“寡人什麼寡人!”涉何打斷了衛右渠的話。

“若是大漢諸侯王,自然可以稱孤道寡。”

“爾衛右渠不過是大漢小小一藩屬,能在本使麵前自稱一句‘小王’都是大漢給你臉了,有什麼資格在本使麵前自稱寡人!”

滿殿皆靜。

就連衛右渠本人也是一臉呆滯。

他是真沒想到,麵前這位大漢使者竟然剛硬到這種地步。

好幾秒鐘後,衛右渠終於回過神來。

這次他是真有點控製不住了,直接拍桌。

“你,欺人太甚!”

涉何喲了一聲,冷笑道:

“欺人太甚?”

“你衛右渠違背祖宗決定,拒絕和大漢通商,不朝貢大漢,還扣押前來朝貢大漢的真番國使者。”

“做了那麼多對不起大漢的事情,本使就指著你鼻子說兩句事實而已,你怎麼有臉說本使欺人太甚?”

“怎麼,變臉了,不服氣了?”

“來來來,本使的腦袋就在這裡,拿刀來,照這裡砍!”

涉何說到最後,直接把腦袋伸長,用手對著脖子指指點點。

衛右渠氣得抓狂,正打算說話,群臣一擁而上。

“大王,冷靜!”

“這可是大漢使者啊!”

“不能衝動!”

朝鮮是個小國,但最基本對外交往溝通的能力還是有的。

偌大的匈奴帝國,被劉徹就這麼硬生生打垮,整個過程朝鮮人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

就算再驕傲自大的朝鮮人,也不可能覺得現在的朝鮮會是大漢的對手。

衛右渠被這麼一勸,差點氣昏的腦子也冷靜了一點。

他憤怒地開口:

“送客!”

涉何哈哈大笑,環視一圈在場朝鮮王國君臣。

“一群無膽匪類,爾等都記住了,若是不上奏疏向陛下請罪,那就等死吧!”

說完,涉何大搖大擺,邁著四方步施施然離開。

“氣死寡人了!”衛右渠憤恨地對著旁邊的臣子們開口。

“這個漢使,欺人太甚!”

臣子們自然又是一陣勸說。

其實不少臣子心中也是很無奈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