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就是烏孫。
烏孫國的國君是當年曾經宴請過張騫的軍須靡,一年前剛剛繼位。
軍須靡繼位後,按照收繼婚的規則,把劉徹嫁給他爺爺獵驕靡的大漢公主劉細君也收入後宮。
劉細君當然是忍不了的,堂堂大漢公主,先嫁給爺爺又嫁給孫子,這像話嗎?
於是劉細君就寫信給劉徹求救。
劉徹心想,劉細君都在烏孫那麼多年了,方方麵麵人脈都有。
讓劉細君回長安再派一個大漢公主過去嫁給軍須靡,豈不是要從頭再來?
而且,也沒必要再讓一個劉氏公主踏入火坑啊。
於是劉徹就回信告知劉細君,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當地習俗怎麼樣你就按照夫家那邊辦就是了。
劉細君無奈之下,隻能嫁給了軍須靡,成為了右夫人。
問題來了,烏孫國的左夫人是誰呢?
匈奴公主!
從烏孫國就能看出來,西域各國對大漢、匈奴的態度了。
匈奴畢竟經營西域百年時間,距離也近,就很容易利用自身力量在西域扶持起新的傀儡政權。
之前的樓蘭、車師兩國被趙破奴鏟平後,換上來的新王自然都是對大漢俯首帖耳的人,兩國內部忠於匈奴的那些人也都被清洗一空。
烏維單於和烏師廬單於兩父子接力,在西域又扶持起了一個新的代理人國家。
大宛國。
這個大宛國,表麵上是臣服漢朝。
但漢朝使者提的要求,答應是爽快的,事情是絕對不辦的。
而且大宛國也和之前的車師、樓蘭一樣,暗中截殺經過當地的絲綢之路商隊,尤其是有漢人的商隊。
當大漢這邊想著從西域扇匈奴一巴掌的時候,大宛國顯然就是最佳選擇。
隻是……
一名大臣開口道:
“陛下,若是真要打大宛國,得有個名目啊。”
言下之意,咱們打大宛國,總不可能堂堂正正說是為了扇匈奴臉吧?
那樣匈奴是一定會出兵的。
這麼一來,除了戰場從漠北變成西域之外,大漢還是要和匈奴主力對抗啊。
劉徹一想也是,便道:
“那就對外宣布,大宛不進貢汗血寶馬給朕,所以朕要派兵攻打大宛國!”
這下子,匈奴總不可能隨意乾涉了吧?
隻是,事情依舊沒有這麼簡單。
又一名大臣道:
“陛下,大宛國的地理位置,也不好辦啊。”
自從車師國、樓蘭國被趙破奴乾掉之後,匈奴人也學聰明了。
匈奴人覺得,樓蘭國和車師國太靠近大漢邊境了。
大漢從敦煌出征,一下子就打到這兩國境內,匈奴都來不及做出反應。
所以新的代理人政權,地理位置在整個西域的偏西邊。
大漢如果想要發兵去進攻大宛國,就要跨越整個西域。
一路上大大小小那麼多國家,能放心讓大漢的大軍過境?
假途伐虢的典故西域人是不懂,但西域那麼亂,很多國君都有很強的自保意識,不可能允許大漢軍隊大搖大擺通過的。
這場戰爭打到最後,很可能會變成,大漢要強行攻克一路上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最後才能抵達大宛國。
這樣的仗,能打贏?
劉徹聞言,也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明明大漢比之前要更加強盛了,怎麼就連打一次匈奴兒單於的臉,感覺都比之前更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