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李廣利出征,劉邦長久的執念終於釋然(2 / 2)

說話時,劉邦帶著濃濃的怨念。

劉恒當然能聽出劉邦意有所指,也很快就想起了一個人。

燕王盧綰。

盧綰是劉邦在沛縣的發小,一直以來都是跟隨劉邦混的。

到劉邦成了漢王,盧綰被封為長安侯。

長安可是大漢的都城,以此作為封號,可見盧綰在劉邦心中的分量。

後來燕王臧荼造反,劉邦平定臧荼作亂後,就將盧綰封為燕王,繼續鎮守燕國。

事情到這裡,都一直是兩個發小相互扶持信任的劇情。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改變了這一切。

劉邦平定燕王臧荼後,感覺這異姓諸侯王的確是不靠譜,也就開始了陸續誅滅異姓諸侯王的過程。

隨著一個個異姓諸侯王被劉邦誅滅,盧綰心中也開始慌了。

盧綰可是燕王啊,這豈不是意味著劉邦也要弄死盧綰?

驚懼之下,盧綰和代國丞相陳豨一拍即合。

這個時候的盧綰還沒想著要造反,隻不過是希望割據自保。

但事情很快就敗露了,劉邦憤怒之下派周勃領大軍征討盧綰。

盧綰心中有愧,而且本來燕國的軍隊也打不過大漢朝廷,就跑到了長城以北附近。

盧綰一邊向冒頓單於求援,一邊向劉邦各種求情。

劉邦見狀就下詔書說,隻要盧綰前來長安麵見,就饒盧綰一命。

據說盧綰原本是想要前來的,但不知為何卻改變了主意,最終投降匈奴,被冒頓單於封為東胡盧王。

投降冒頓不到一年,盧綰就死了。

劉邦對此耿耿於懷。

劉邦這個人,說白了就是道上大哥。

盧綰這種忠誠於自己一輩子的發小、小弟,劉邦是非常信任的。

就算盧綰真的想過造反,隻要他願意來長安負荊請罪,劉邦頂多臭罵一通,打一頓,這事情也就過去了。

但盧綰最終卻還是沒有回來,這對劉邦來說,是心裡過不去的一道坎。

難道咱們之間的兄弟情分,就真比什麼狗屁燕王的職位還重要?

你但凡來和大哥認個錯,大哥難道會不原諒你?

誰沒犯過錯,大哥難道還能因為這點事情就斷送咱們的兄弟情?

劉邦看著呂雉暗中授意殺掉韓信,眉頭都不眨一下。

對劉邦來說,韓信隻不過是一個半路加入的打手,死了也就死了。

可自家好兄弟的背叛,老劉心中是真的無法釋懷。

劉恒安慰了一句:

“父皇,兒臣從一些匈奴俘虜的口供中聽說,盧綰在死前也是常常懷念跟隨父皇征戰的時光,並對沒有向父皇請罪深以為恨的。”

這倒真不是劉恒胡說。

在擁有了金幕帶來的各種加持後,大漢早就已經滅掉了匈奴,弄死了冒頓。

當年跟隨盧綰一起投降匈奴的許多部下成為了漢軍的俘虜,包括盧綰的兩個兒子。

他們的這些口供早就有了,隻不過誰都知道盧綰這個名字在劉邦心中屬於禁忌,並沒有呈遞給劉邦罷了。

劉邦聞言,精神頓時一振。

“當真?快,去把供狀拿來!”

很快,一籮筐的奏疏就被抬了進來。

當時大漢還沒有全麵推行紙張,這些供狀都還是以簡牘的形式存在。

劉邦看著麵前的這些奏疏,身體微微顫動了起來。

“好,好啊。”

“這個臭小子,終究還是心裡有朕這個大哥的。”

“哈哈哈,哈哈哈!”

劉邦激動大笑,眼眶有些泛紅。

人老了,比年輕時更容易動情了。

劉恒看著劉邦激動的樣子,心中也是有些感慨。

這些奏疏的確是盧綰兒子、部下所說,但誰也不清楚這究竟是盧綰當時真的親口這麼說了,還是這些人想要借用盧綰的名義保命,才編造出來的謊言。

劉邦呼出一口氣,開口道:

“盧綰生的那兩個小混蛋還活著嗎?”

回答的是陳平。

“陛下,盧綰的兩個兒子都還活著,一個在嶺南當教書先生,另外一個在河西負責驛站文書。”

在儒家看來,禍不及妻兒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蕭何陳平等人信奉的黃老學派在這方麵更為寬容,既然盧綰兩個兒子沒死,那就是天道留情。

正所謂天衍四九,人得其一。

上天給了盧綰後代一線生機,蕭何陳平對這兩個曾經老戰友的兒子自不會去迫害。

事實上,蕭何陳平等人暗中還替盧綰這兩個兒子搞定了幾次危機。

隻不過誰也不會在劉邦麵前主動提起這些,沒必要。

劉邦點了點頭,淡淡道:

“這兩個小子既然沒死,那就給他們提拔一下吧。”

“嗯,大兒子封個忘恩侯,二兒子就入丞相府負責文書。”

眾人齊聲道:

“陛下仁慈!”

忘恩侯這個名字,固然是很難聽沒錯了。

但,那也是正兒八經的列侯,是大漢臣子能達到的爵位最高點。

除了名字難聽了點,該有的好處都是大漢頂級的。

一個叛徒的後代,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瞬間變成臣子之巔的列侯,這不是仁慈是什麼?

劉邦在做完這件事情後,也是長出一口氣。

此刻,這位大漢開國皇帝心中的某些執念,終於釋然了。

盧綰啊盧綰,你這個背叛了大哥的混賬東西。

大哥想說,大哥不怪你。

你在匈奴死得像條狗,大哥聽了也就笑笑。

你留下來的兩個小混賬,大哥會幫你好好照顧的。

你就在九泉之下好好等著吧。

等著大哥過幾年下去了,狠狠地扇你兩巴掌,踹你兩腳,打斷你兩根肋骨,讓你對著大哥下跪道歉。

然後,咱們兄弟好好喝幾杯!

劉邦嗬嗬一笑,悠然神往。

死亡,也未必就是壞事啊。

九泉之下得見古人,縱入幽冥又何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