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南方太平軍和清廷鎮壓兵馬不斷交戰的時候,紫禁城中,鹹豐皇帝也在考慮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
“漕糧海運?這能行嗎?”
杜受田站在鹹豐皇帝麵前,正色道:
“陛下,大清已經必須要考慮這件事情了。”
君臣兩人討論的“漕糧海運”,指的是將原本通過京杭大運河從江南運輸糧草的方式,改為海上運輸。
華夏利用水上運輸的曆史,由來已久,早在三皇五帝時就已經有所記載。
尤其是在隋煬帝楊廣弄出了京杭大運河之後,漕運的運輸量更是每個朝代都屢創新高,成為了溝通中原、江南和北京一帶最重要的通道。
到了大清時期,為了把江南充沛的物資錢糧運往京師,大清還特地設置了“漕運總督”這麼一個一品大員的官銜。
凡事有利就必然有弊。
漕運的弊端有很多。
因為運河河麵不寬導致的行船困難,運輸效率低。
需要大量纖夫勞工,導致勞動力的浪費。
在漕運過程中從上到下的貪汙腐敗更是如影隨形,根本無法避免,給朝廷帶來了大量的損失。
此外,維護漕運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這裡就不得不說到華夏的母親河——黃河。
古代人也沒有環境保護的意識,導致黃河上遊水土不斷流失,泥沙含量越來越高。
這樣的後果就是黃河的河床不斷提升,決堤、改道次數越來越多。
時間線越往後,黃河造成的威脅就越大。
宋朝時,黃河就已經是一條地上河,高過近在咫尺的都城汴京。
元朝時,黃河決堤讓中原變成一片澤國,直接導致了“莫道石人一隻眼”的元末紅巾軍大起義。
明朝時期,黃河奪淮河入海,讓江蘇一帶遭遇了無數次洪災。
到了大清,黃河的脾氣依舊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從江南前往北京的漕運是無論如何也得跟黃河聯通的,隻要黃河泛濫,漕運就得中斷。
單單是康熙時期,就有整整三十多年的時間在治理黃河。
隨後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大規模治理黃河的工程總計不下五十次。
治理黃河有多貴呢?
單單是道光二十三年開始的“中牟九堡大工”治理工程,耗銀就達到驚人的一千三百五十一萬餘兩!
這還僅僅是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間七次治理黃河中的一次而已。
之前的強盛富庶的大清還能勉強承受這樣的成本,但如今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的大清可就再也無力支撐了。
而且還並不僅僅是黃河,整個京杭大運河數千裡的水路每年也都需要不同程度地疏浚以維持通航能力,這同樣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杜受田強調道:
“皇上,若是采用漕糧海運,每年至少能給國庫節省三百到五百萬兩銀子!”
“而且,先帝在位時期就已經驗證過漕糧海運的可靠性了。”
早在大明時期,就已經有人提出過“漕糧海運”的設想。
到了道光時期,實在是無法忍受漕運帶來的巨大支出,道光皇帝下令進行了第一次“漕糧海運”。
這一次大約有一千多艘船隻裝載著滿滿當當的物資,從杭州出發,一路抵達了北京。
經過測算,這種方式進行的運輸至少能節省清廷超過三成的成本。
但這次海運雖然非常成功,最終卻並沒有被推行下去。
年輕的鹹豐皇帝歎了一口氣,對著麵前的杜受田道:
“杜師父,朕當然知道漕糧海運的好處,可是……”
頓了頓,鹹豐低沉地開口。
“那是百萬槽工衣食所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