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五章登陸火星
監控衛星傳來的火星地形圖顯示,火星的南北部差異極大。
南部是滿布各種隕石坑和高山、峽穀的高原地帶,而北部卻是火星新的造山運動形成的低窪平原。
照理說,楊子江應該選擇平原地區進行著陸,並在那裡建設人類在火星的第一座基地。
但是飛船的中央智能控製係統經過計算得出,一旦火星南極的冰蓋全部融化,那麼最先受到衝擊的,就應該是處於低窪地區的北部平原。
而楊子江的此次火星之行,改造火星,讓火星變得適合人類居住,應該是重點之中的重點。
讓火星南極的冰蓋融化,成功進入北部平原,並最終成為人類灌溉農作物的水源,這將是楊子江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注定成為沉沒區的北部平原,一早就在楊子江的基地駐紮地點名單裡被劃掉了。
雖然楊子江有信心自己建造的人類基地能夠在漫天的大水中依舊堅挺。
但是沒有那個必要,人類還是應該在陸地上好好的生活。
畢竟將來推動火星人類發展的無論是種植業、養殖業還是工業,都需要大量的陸地作為依托才行。
總不能建完了偌大的火星基地,就為了在火星海底種植海帶吧!
根據火星監控衛星的統計分析信息,飛船在火星的南部高原地帶找到了一塊巨大的平原地帶作為人類在火星建設的第一個基地所在地。
這塊平原真的足夠大,整整有500公裡長寬,周圍是南部高原的崇山峻嶺,據楊子江估計,倒是能夠幫助在平原上定居的基地抵擋住火星上肆虐的暴風!
而且,楊子江覺得,這裡不僅適合作為一個基地,甚至後繼還能發展成為一個大型的人類定居城市!
控製著飛船降落在了這個巨大平原的中央,楊子江首先做的就是利用飛船自帶的機械設備在平原的正中心開始,為基地的建設打好地基!
因為事先探測好了這塊平原的地質結構,基地的地基建造的非常順利!
從飛船一早上降落在這片平原地帶,到了第三天晚上,整個基地的地基已經建造完畢。
一個長寬各有100公裡的基地模型已經初具規模!
安排所有的誌願者好好休息一晚,第四天開始,基地的建設工作就正式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因為火星上的氣候暫時還不適合人類生存,不僅氣溫隻有零下130多度,甚至連大氣的密度也僅僅隻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
所以隻能通過機器人來完成目前人類所無法完成的戶外工作。
而所謂的機器人戶外工作,其實就是通過傳感器模擬飛船內的誌願者人體動作,進而對戶外基地的建設勞動。
楊子江在飛船的七層空間內設置了10萬套人工操作服,這些操作服可以捕捉人類的動作變化,傳導到對應的機器人身上,進而指揮這些機器人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