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有許多人被訓斥,有一些直接被辭退,此後再也沒有人提天水圍工業園的事情,那裡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新市鎮,大量的人在那裡工作,達到了幾十萬人之巨,一場危機消彌於無形,不是鄭昆的,也不是天水圍的,而是港府的。
相比於那些活力社團,如果他們上街,就算被打死,怕是叫好的人,也比替他們喊屈的人多;但是天水圍那裡不一樣,從和記黃埔交上來的報告裡顯示。
如果此次搬遷,第一個不願意的,就是新界的農民了,還有大量的漁民,三十多萬人的吃喝,可以給他們帶來多少收益?
那邊的人口可不少的,這也就算了,另一個就是那三十多萬依靠工業園上工的人,如果他們上街,想要靠什麼武力,怕是不用等九七了。
就算他不管香江的經濟,但這與三十多萬人有關的,至少香江一半的人會跳出來,雖然他香江曆史上最有作為的港督,怕也承受不起。
既然如此,和黃那邊不僅要安撫,甚至還要給予補償;這就很生氣,既然氣不能撒向和黃,那就提出問題的人來承受封疆大吏的怒火了。
提出問題的人,後麵的支持者們,他們沒有想到,此次的打擊如此之大,與他們相關的人,全被踢出港府;後來從一位港督府裡的人,把事情說清楚了。
“隻要你們能搞定近五十萬人的工作,隨便你們怎麼搞。”
一想到五十萬人的工作,所有人就不吱聲了……
四年前,按照原來的曆史,就會出現大規模的收購合並計劃,不過並沒有發生。
1975年1月,太古洋行率先發行280萬股新股,換取大昌地產附屬公司太古昌發展1050萬股股權,然後將該批股份轉讓太古地產,而太古昌又發行新股1210萬股與太古地產,換取太古船塢第一期發展計劃(即後來的太古城)50.0%股權,至於太古昌則將愛秩序灣東部的土地,以低價讓與太古洋行。
這是正常的交易,但是,事情就出現在太古城上,和記黃埔買下了太古城一半的物業,應該是樓花;這讓太古集團又愛又恨。
當時太古集團對發展物業還抱有懷疑態度,不過有了和記的大舉買入,就讓他們有了信心,這幾年,地產複蘇,他們感覺很酸。
讓和記黃埔占了大便宜,但這也是正常商業手段,他們也沒有辦法;在這次的推手當中,也有他們的身影。
在同年,和記黃埔又買入了仁孚行和金門建築,這兩家公司,這讓怡和很不爽,對怡和來說,雖然他已經退出了香江,但並沒有完全退出,在香江仍有大量的業務,但是和記為了自己的業務發展,自然要向外擴張。
此次對怡和來說,並不友好,但是又沒有辦法打擊到和黃;但在後麵,就想給和黃找麻煩。
不僅有英資做為推手,還有大量的華資參與其中,大發集團持有大量上市公司的股票,而且比重還非常大,大到影響到了彆人收購,這就讓人很不舒服,後來和黃入股大發集團,成為大股東之一,大發集團在股市上,越來越肆無忌憚,這得罪的人,就非常多。